书城历史三国是个什么玩意儿
5043500000005

第5章 三国中的狼王之道:盯住大目标打算盘(4)

袁绍,给不成功下了定义

提起袁绍,一般人都会以为他是典型的无能领导者,是一个优柔寡断、愚蠢透顶的人。演义中描写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正是袁绍的这些缺点,导致了他的惨败。

袁绍在创业之初,威望还是比较高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少年英雄。那么,他又是如何起家的呢?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袁家四代,在东汉皆位至三公,因此当时就有“四世三公”之誉,可以说是河南的世家大族。由于袁家“势倾天下”,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袁绍就凭借着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庞大的关系网,迅速崛起于汉末政坛。

虽然是出身于名门贵族,但袁绍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庶出,也就是说他的母亲不是正室,而是他父亲袁逢的小老婆。他的弟弟袁术看不起他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庶出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中地位是很低的。

袁绍深知自己出身的弱点,因而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为人所重。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袁绍年少时又好游侠,因而结交天下豪杰,他有四个“奔走之友”:名列“八厨”的张邈,为友复仇的何颙,赴难不惮的许攸,仗义刺卓的伍孚。俗话说“物以类聚”,由此可以想象袁绍少年时的形象——清高正直、勇于赴难,其名声远在嫡子袁术之上。

当时,十常侍乱政,大将军何进欲诛杀宦官,曾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当时掌管京都地区的最高地方官),邀之共谋。董卓的进京,就是袁绍出的馊主意,他的目的是让董卓进京以抵抗十常侍。但是,董卓尚未到京城,何进因屠沽小辈,不纳嘉言,身死在宫中。当时,是袁绍带头在宫中大开杀戒,尽屠宫中的太监,救帝回京,此时,董卓进京,从此天下大乱。

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想废当时的皇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他就与大臣商议,文武官员们都害怕董卓的势力,没人敢说话,只有袁绍挺身而出,当面驳斥。董卓拔剑叫道:你以为老子的剑不够锋利吗?袁绍也同时拔出剑来,反击说:你的剑厉害,我的剑就是吃素的吗?尽管董卓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也没能把他怎么样。于是袁绍佩刀夺门而出,也无人敢阻拦。那时的袁绍是何其英雄!然而,在那个时候,又有谁能预料到这样一个家世显赫的少年豪杰最后会落个失败的下场呢?

董卓虽然很恨袁绍,想一杀为快,但他也顾忌袁家势力,不但没杀他,反而任命他为渤海太守(今河北省南皮县),封邟乡侯。公元190年,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诸侯慑于袁家的势力,再说那时的袁绍知名度也很高,共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统领各路诸侯。从此,袁绍踏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袁绍与曹操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问曹操:“如果此事不成,下一步有何打算?”曹操反问道:“你有何看法?”袁绍胸有成竹地说:“我先凭借南面的黄河天险,向北占据燕、代之地,兼并北方的戎狄胡骑,平定北方以后,再以此向南扩张,就可以实现称雄天下的梦想。”曹操一听,笑道:“我只要依靠天下贤人的智力,用人得当使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则天下大事可成。”两人同有兼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曹操的绝人才略,是袁绍始终不能企及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因不能团结一致,三心二意,袁绍又是一个昏庸的领导,不懂得调兵遣将,最终讨伐无功,致使董卓西逃长安。虽然讨伐董卓没有成功,但袁绍还是占了一个大便宜,他的势力倍增。

后来,袁绍吞并韩馥,剿灭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势力如日中天,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当时他拥兵数十万,文有谋士沮授、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郭图等,武有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吕旷、吕翔等。文武齐备,兵多将广,地盘辽阔,粮草充足。这么大的势力,想要称霸中原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但他为什么会败给曹操呢?归结起来,这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那时候,袁绍已经是大将军,太尉,封邺侯,掌管全国最高的军事指挥权。一时之间,无人能敌。连续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得袁绍冲昏了头脑,他开始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自己多年的好友曹操。于是,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就是这样一场错误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这就是三国里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袁绍一生的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鹰扬河朔的大军阀就此消失在了中国历史舞台上。如果袁绍不骄傲自满,能够虚心一点,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以他当时的实力,想要打下三分的天下可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曹操取得主动权关键的一项政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人尽皆知的。其实,这个机会曾经首先降临到袁绍头上,当时天子被逼得四处流浪,袁绍的谋士就曾献计劝他奉迎天子建都邺城,这是个很好的机遇,也是个很有远见的建议。可是,袁绍却以献帝之立不合己意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后来,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许昌,袁绍很是后悔。但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卖后悔药的,袁绍再后悔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俗话说:失一事,长一智。

但袁绍丧失了一次机会还是没有长进,以后又连续失了几次机会。

公元199年7月,袁绍决心趁着击溃公孙瓒的余威,一举消灭曹操,动员了精兵十万,骑兵数万,贸然向许昌进兵。当时,袁绍兵多将广,又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所以,从总体作战形势上来看,是有利于袁绍而不利于曹操。但是,兵精粮足、实力强大、不可一世的袁绍集团为什么会败在兵力不足、军中缺粮的曹操集团的手下呢?

在当时,虽然形势对曹操不利,但他还是调精兵2万,于公元199年8月进军黎阳,主动迎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元199年12月,正当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自据徐、邳等,起兵反曹,与袁绍遥相呼应。当时,东海郡及附近的郡、县大多归附刘备,军队增至好几万人,声势颇为浩大,曹操遇此意外,意欲亲征迅速打败刘备,以防两面受敌。

可是,曹操帐下的将领对此却感到不解。他们对曹操说:

“与您争天下的主要是袁绍。如今袁绍正率兵打过来,您却要放弃袁绍不打,而去东征刘备。万一袁绍从背后乘虚而入,那可怎么办?”

曹操解释说:“刘备乃人中之杰,今不除之,必为后患。”

郭嘉在此关键时刻,非常赞同曹操的意见,他说:“袁绍生性迟疑,即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未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击,一定可以把他击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千万可不能失去啊!”于是,曹操就下定决心要先打刘备。

应该说东征刘备是官渡大战的一个前奏曲。对曹操来讲,与袁绍决战在即,倘若不迅速扑灭刘备的反叛势力,任其在心腹地区星火燎原,势必就要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大战之前,先肃清次敌,以巩固后方实属高明之举。但袁绍呢?他为何能让曹操在与自己决战的同时还能忙里偷闲去打刘备而没有抓住良机去消灭曹操呢?

当时,刘备势孤力单,难以抗曹,于是致书袁绍向他求救,袁绍的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胜利。”然而,袁绍却为自己的爱子袁尚生了疥疮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懒地叹道:“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于是,他决意不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如此良机,他都不知把握,真是可惜。相反,如果当时袁绍当机立断,听从田丰之谋,派精兵偷袭许昌,曹操粮路就会被攻断,与刘备里应外合,就可打败曹操。那样,中原的霸主还不就是袁绍吗?但他却不要江山只为儿子的病而烦恼。真是有点妇人之心,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袁绍虽然凭藉雄厚的实力,受人尊重。但他只知道表面上效仿古人礼贤下士,却不知如何用人。用人不当,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虽尊重名士、喜爱谋略,却不听谋士之忠言。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在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就劝他不必出击曹操,而要“据山河之险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不出二年,可坐克也!”他却不听田丰直言,田丰死谏,他竟将田丰下狱。官渡战败后,他无颜见田丰,竟恼羞成怒,将田丰杀了!如此小肚鸡肠的领导人,能够成什么气候?又有谁会真心为他卖命呢?

拥有七十万大军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囤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

官渡之战刚刚开始,沮授又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异常,便冒死向已醉卧的袁绍进谏。

愚蠢的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真是委屈了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

在官渡之战中,这个骄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绍,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采纳谋臣许攸的妙计,反倒将许攸这个很有实力的谋臣拱手送给了曹操。可以说他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