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档案
杨露子
她多才多艺,小小年纪就著书立作,虽然她成绩不算最好,曾经还被杭州外国语学校拒之门外,但是几年后却被哈佛大学“收入囊中”,她就是杭州女孩杨露子。
现在,来看看她的成材历程:
1987年12月,杨露子生于浙江杭州。小学四年级时,杨露子读完了《论语》,还读了好多高中的课本,而且就开始阅读英文书籍。小学升初中时,因为成绩并不算顶尖,杨露子失去了考取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机会。不过,她以自己的质疑精神和不服输的勇气给杭外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初中升高中时,杨露子越洋采访了八位艺术家,以一篇越洋考察报告与一本《巴黎32秒》摄影作品集敲开了杭外大门。高二的时候,杨露子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到那里去》。之后,杨露子以托福考试670分(只错一题,满分为677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申请哈佛大学的资格,并凭借良好的表现,最终被哈佛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绝佳赞美杨露子的爸爸说,露子有自己的想法,具有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感受事物的方式,对于女儿考上哈佛大学,他显得十分平静,“露子的文、理科都非常好,对艺术也有独特的审美。哈佛是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比如个人能力、个人魅力、影响力、谈吐及阅读能力等。”杨露子的班主任蒋瑞龙说:“都说哈佛考察一个学生是看学生的综合能力,杨露子应该就属于综合能力较强的类型。她的分数不是最拔尖的,但所学涉猎很广,即兴反应能力很强,而且只要想学就能学好。”
成材有道
◆稍加引导,教出早慧孩子
有人说,聪明孩子的身后总有智慧的父母,此话一点儿不假。对于杨露子来说,她的早慧源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杨露子的爸爸妈妈都是美术学院的教授,在一般人看来,父母一定会让露子学画画,以便将来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杨露子的爸爸表示,他们没有强迫露画画,只是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是对露子稍加引导,让她养成好的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敢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等。父母的引导很有成效,露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独特的智慧和天赋,她独立、自信的品质也是同龄孩子望尘莫及的。对此,南京大学的裴显生教授说,露子的早慧早熟比同龄的孩子都要早一步,这得益于她的家教和学校教育。“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家长不要老是要求孩子怎么样,应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露子的爸爸还说,露子之所以那么有想法,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那么强,就是得益于父母给她创造的宽松的成长环境。
露子非常独立,申请留学美国的全部手续都是她自己办的,父母没有操一点儿心。对于露子的未来,露子的爸爸说:“今后的选择也应该由她自己来决定,露子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会表现得相对“涣散”,这时父母应给孩子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强迫。父母最好不要强求孩子去上什么兴趣班,而应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给孩子一些善意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此外,早期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有帮助,如果孩子不爱读书,父母不应该抱怨,不应该强迫,而应该引导。
如果父母禁止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而逼迫孩子去阅读,孩子当然会不乐意。父母只有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把孩子引进阅读的世界。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时候,父母若不引导孩子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即使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孩子也不会用心去读书。如果父母本身是好读书之人,经常在孩子面前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很多时候,父母应该从做孩子的榜样开始,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广泛阅读,积淀创新思想
露子从小就喜欢阅读,小学四年级就读完了《论语》,许多高中的课本她也读过,而且从小学就开始阅读英文书籍。“露子的阅读量不是一般中学生能比的,只要她那个年龄阶段能看的书,她基本上都看完了,范围涉及古今中外。”说到这里,露子的爸爸显得非常自豪,“在哈佛参加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露子一个学期大概看多少本书,看哪些人的文章,露子说除了看中文书籍外,一个学期还要看50多篇(本)外文文章和著作,这让在场的考官都吓了一跳。因为这个阅读量确实惊人,连美国一般的大学生都很难达到。”
与露子从小学就一直是同学的季文峰透露:“别看杨露子平日里不显山露水,其实她不但英语好,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看《简·爱》等名著了。”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书看得多了,露子的思想就变得深沉,想法就变得广博,写作能力也非常棒。
高二的时候,露子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到那里去》,这本书不是长篇小说,而是露子从小学六年级至高中一年级期间的主要作品。露子的爸爸说,这本书并不是露子自己想要出版的,而是因为很多人看了她写的文章,觉得她年纪轻轻有这样的思考、体验、经历非常难得,因此纷纷鼓励她将文章结集出版。
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露子平时的随笔和作文,只不过露子在写作时更多地把学校课本要求和个人阅历、个人成长的思考感悟结合在了一起。在书的扉页上,有一段这样介绍露子的文字:“想不起这么年轻的孩子如何从深渊里升起,又是谁教她张口,说这么多的话,仿佛她有资格、有理由这样做。那些絮语,那些呐喊,那些诘问,那些微小的体验,那些自以为是的话语和为人类思索的可笑的努力,来自这样一个孩子。”露子自小纵览古今中外的书籍,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开阔了眼界,完善了人格,陶冶了情操,所以她才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写出令人称奇的文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多数爱读书的孩子气质高雅、举止得体、行为理智、心理健康,露子也一样。引导孩子广泛阅读是引领孩子走向杰出的最好办法,也是帮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径。孩子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拓展视野,在别人的故事里品味成长的快乐与艰辛,体会文字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与欢愉,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确人生的方向。父母有必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在阅读时质疑发问。对待孩子的发问,父母要耐心引导,点拨激发,使孩子去思考、去想象,这样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锻炼。父母应该明确,阅读并非简单的读,它包括诵读、默读、角色扮演,父母要引导孩子在不同的读书方式中感悟阅读的快乐。孩子阅读的书籍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能获得提升。
那么,父母究竟应让孩子读哪些书呢?很多父母会让孩子读自己认为不错的书,比如古典名著、诗歌散文,可是孩子不一定愿意读。每到假期,书店里总会出现大批的孩子以及忙着为孩子推荐读物的父母,孩子想读韩寒的书,父母却要他读海伦·凯勒的书;孩子想读热门的玄幻小说,父母却要他读传统的中外名著……先有兴趣再阅读,孩子若能自愿地读书,那将是天底下的父母最高兴见到的事情。因此,父母不宜规定孩子读什么书,只要孩子愿意读,只要孩子读的是健康的书,父母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反之,人为地规定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很容易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使孩子对课外书籍敬而远之。
◆敢于对权威和制度说“不”
2000年,13岁的露子得知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报考标准,竟然以一名小学毕业生的身份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办公室抗议:“为什么杭外录取学生非要学校推荐?为什么老师在考虑名额的时候只看学生的成绩?为什么我这么优秀的人却没有考试的机会?”听听看,这竟然是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虽然她的话有点狂,但是那并不是狂妄,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自信。
在这次抗议中,露子的质疑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敢于对权威和制度说“不”。试问,这样的学生能够不让人印象深刻吗?原来,露子在小学时成绩并不算顶尖,所以她没有报考杭外的资格。去校长室的时候,露子特意带上了自己小学六年所写的文章。小姑娘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灵气和个性,让杭外校长汤子良很受震撼。
面对这样一名学生,他心中升腾起的是无限的爱才之意,可是招生制度不是随便可以修改的。因而,他不得不拒绝了小露子的要求。转眼之间,三年时间过去了,露子要由初中升入高中了,汤校长还记得当年那个小姑娘,他特意叮嘱招生老师:“要特别关注杨露子。”之后,露子进入了杭外。三年之后,露子以托福考试670分(只错一题,满分为677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申请哈佛大学的资格,并凭借良好的表现,获得了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杨露子同学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了!”
圣诞节前夕,这个消息让整个杭外感到振奋,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被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录取,更因为她是被提前录取的。一般情况下,哈佛大学在每年4、5月份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但也会在上一年的圣诞前夕给特别优秀的学生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可见,提前给杨露子发放通知书是对她优秀程度的一种认可。
露子能够打动哈佛,是因为她有全面的素质,多才多艺,有爱心,有责任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有质疑精神。她不轻易向权威低头,不会屈服于制度,她敢于打抱不平,敢于站出来表达不满,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很多学生所缺少的。而哈佛非常崇尚这种品质和能力,哈佛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说的就是要敢于追求真理,敢于质疑一切。
在数百年前的西方,亚里士多德几乎是人人心目中的神明。他的话被奉为金科玉律,直到伽利略让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从比萨斜塔上同时落下并同时着陆,有关他的神话才终于被打破。如今,伽利略的铁球实验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敢于置疑权威的无畏精神也被传颂多年。可人们更需要做的,不是热情地赞颂,而是诚恳地学习,并且教育孩子去学习。生活中,有些人喜欢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思想,这样是难以获得真理的,也难以获得哈佛大学的认可。
很多孩子被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创新思维得不到施展,质疑精神无从发挥。对此,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去质疑,去创新,去努力寻找真理。普鲁斯特曾经说过:“真正的探索之旅,不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而是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父母要让孩子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头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似乎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样,孩子看到的景色才会更加迷人。那么,父母平时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呢?
第一,要鼓励孩子善于发问,向老师发问,向同学发问,向父母发问。只要是没弄懂的问题,都应追根究底。教孩子不要留问题过夜,不要得过且过,不要羞于开口。如果孩子没有发问的勇气,父母有必要鼓励孩子。当孩子通过发问弄明白问题后,父母应肯定和赞扬孩子。第二,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发问,比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柏拉图的故事等。第三,给孩子找一些印有错别字的书刊,鼓励并引导孩子把它们找出来,并给相关作者或出版机构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
◆异国实践报告,敲开杭外大门
2003年,杭州外国语学校第一次面向全省高中扩招,露子终于有了试一试的机会。可是要进杭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入门测试足足持续了20多天,其中有一道考题更是令当时的初中生们大感意外:参加至少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写出一篇考察报告。这道题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却为露子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露子设计的考察题目是采访法国艺术展上的八位艺术家。然而,怎样才能采访到这八位艺术家呢?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看上去内向、文静的露子决定前往法国,随父母参加世界艺术家画展。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国,露子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火车,赶到父亲一位法国朋友的家中上网查资料,与国内的同学们保持联系。虽然露子当时的外语水平有限,异国的环境又很陌生,但是露子没有畏惧困难,她很有办法。她事先给住在同一酒店的八位外国艺术家写了封简短的英文信,并把信塞进了每人的房门里。信中她表示希望得到配合,结果有两位艺术家答应接受她的采访。
为了采访其他六位艺术家,露子每天捧着一本《哈利·波特》,坐在酒店大堂的楼梯口等候,一逮到艺术家就上前采访。看着这位文静又倔犟的中国女孩,艺术家们终于向她妥协了。后来,杭外的老师们评价她说,这位女孩的越洋实践本身就是一次自身综合素质的完美展现,这正是自主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潜质。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如果把杭外的考题视为一个考验,那么露子无疑通过这个考验获得了晋升。面对那份实践考察报告,露子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接受挑战。可以说,她是一位敢于接受挑战的勇者,由此,她敲开杭外大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你真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束缚孩子的臂膀。因为自由的鹰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总有一天,他们是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迎接挑战、竞争、考验、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人生的绊脚石,如果孩子没有勇气和胆识,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难胜利闯关的。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就理解生活的艰辛,独立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懂得什么叫独立,什么叫生活,什么叫勇敢。
杨露子被哈佛提前录取,是因为她身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她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具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其次,她具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执著精神。再次,她具有罕见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创新精神。此外,露子之所以能够吸引哈佛,还与她强烈的不服输的劲头有关。当然,露子成绩优秀,又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加之多才多艺,独立,自信,因此,她能成为哈佛学生一点儿都不奇怪。杨露子的成材故事全方位地展示了她个人优良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