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全集
5045400000015

第15章 社会生活与谋略——社会复杂,要平安生活,就要有点谋略(2)

抓住生命的树枝

一个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只狂怒的野兽追赶。旅行者为了逃生,下到一口无水的井中。然而,他看见井底有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想吞噬他。这个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则会被狂怒的野兽吃掉;他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则会被巨龙吞噬。他抓住井缝里生长出的野灌木枝条,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手越来越无力,他感到不久就会向危险投降,那危险正在井口和井底两头等着他。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忽然,两只老鼠绕着他抓住的灌木主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从各方啃噬。灌木随时都会断裂垮掉,他随时也会落入龙的巨口,旅行者目睹着这一切,深知必死无疑,而在他死死抓住灌木的时候,却看见灌木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他便把舌头伸过去舔舐着,这或许是最后的快乐。

生命感悟:对于命运的任何一种抗争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害怕困难和危险而放弃行动,这只能说明生命力量的懦弱;而当困难和危险真正降临的时候,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之外,还能清醒地感觉现实的境遇,在漫长的压抑和恐惧感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树枝,使全部抗争的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才是生命意义的积极写照。

天堂里的贫农

有一回,一个虔诚的贫农死了,到了天堂的门口。同时,也有一个富人在那里,要进天堂里去。

圣彼得拿钥匙来开门,让那位先生进去,他好像没有看贫农,就把门关了。

贫农在外面听到富人在天堂里受到欢呼的接待,还有音乐、歌曲,最后又安静了。

圣彼得开了天堂的门,让贫农进去。

贫农以为现在他进去的时候也要奏乐唱歌,但是一点声音都没有,他只是受到亲切的接待。

天使迎着他走来,但没有人唱歌。

贫农问圣彼得,他们为什么不像富人进来的时候一样唱歌欢迎他?显然,在天堂如在地上一样,也有偏见。圣彼得说:“哦,没有这回事。我们爱你和别的人一样,你也和富人一样要享受天堂的快乐,只是像你这样的贫农,每天都有进天堂的,而富人百年才来一个。”生命感悟:物以稀为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甚至天堂,少有的富人也会因此而贵,只要保持平常心,其实大家都一样。

窥探

印度的加娜庙,红墙绿瓦,青松苍柏,庙门很是宽阔。庙里的地方却不大,行人从宽大的庙门前走过时,庙里的景致也就一览无余了。因此,真正走进庙里的游人就很稀少了。加娜庙本是一座供游人参观的寺庙,但由于人们很少迈进寺庙,寺庙也就只好关闭了。通常来讲,能在门口一览无余的地方,人们也就不会再迈脚进去了,尤其是还要买门票。这道理简单得很,因为在门口看过了。

但自从加娜庙的大门关闭了以后,反而出现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游人会在庙门前停留,扒着门缝儿向里面窥探。每天窥探的人比往日庙门大敞大开时多了许多。

其实,人们从细细的门缝儿向里窥探,视野是很有限的,目光几乎全被庙里的建筑物所遮挡了,确切地说根本看不见什么。但人们却要努力去看,一个劲儿地扒着门缝儿要看好长的时间。甚至连工作人员也被感染了,也扒着门缝儿向里看,但不知发生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砖地,一块红墙,一棵老树,就是这些。这些东西一眼便会看全、看透,但不知游人为什么却要看上那么半天。

连当地的和尚都弄不懂这个现象,只是数着每天扒着门缝儿向里面窥探的人数,这一数不要紧,大家都吓了一跳。窥探的人竟比往日开门时多了几十倍。

加娜庙终于又开放了,不过这次开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尚们在大门的里面做了一道影壁,挡住了从门口就能看到里边的视线。人们不知道里边是什么,购票者踊跃。

更绝的是,和尚们在庙里还有意锁了几间房,用来供人们窥探之用。房里同样放了屏障,窥探起来就很费劲,很不方便了。仔细看能看到一张老床,一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能看到一个小泥菩萨……总之真是费劲。但人们却要看,一定要扒着门缝儿去看。生命感悟:人世间的许多事,其实都跑不出这个圈子。窥探永远比敞开更有吸引力。这就是世间的真理!

把她扔出去

那天早上,一位在英国读书的美国青年乘地铁去上课。车厢里的人很多,几乎座无虚席。当他走近车厢唯一的空位子时,旁边的一位衣着雍容、体态肥胖的英国妇女,却抢先把怀抱着的那只小狗放到那个空位上。小狗眯着眼,懒散地卧在柔软的坐席上,而它的女主人则坐在它的旁边昏昏欲睡。

美国青年非常礼貌地指着小狗坐的那个位子说:“太太,您是否能允许我坐在这里?”

胖女人没有说话,只是鼻子里喘着粗气,并故意把头转向窗外。

尴尬的青年再次轻声说道:“打扰一下,太太,我可不可以坐在这里?”女人仍然一声不吭。

“太太,请您把您的狗挪一挪。”年轻的美国人第三次发出请求,然而小狗的女主人仍旧是一副傲慢的样子,对美国人根本不屑一顾。

突然,美国青年猛地打开车厢的窗子,拎起座位上的狗,一扬手扔出了窗外,然后,稳稳地坐在那个空位子上。

女人尖叫一声,惊异地看着身边沉稳的青年。

车厢里出奇的安静。这时,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英国绅士打破了寂静。

“听我说小伙子,你们美国人在英国几乎时刻在犯错误。比如说,经常把行车的方向搞反,吃饭时双手总是拿错刀叉,把楼号的顺序读颠倒。而你今天犯的错误是你不该将那只不懂事的小狗扔出窗外,而是应该把你身边的这个胖女人扔出去!”

生命感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但是文明和友善却永远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有时,不要奋斗但要适应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生命感悟: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

无悔的苍凉

过去,兄长大学毕业后,供弟妹深造,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却把这看成是“天方夜谭”。

说说一个千真万确的故事。

一名担任建筑师的中年男士,育有二子。长子负笈英国读医科,戴上方帽子后,任职于本地医院。就在这时,年届半百的父亲突然中风瘫痪。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弟弟又刚刚飞赴美国深造,彷徨无助的母亲开诚布公地要求他承担弟弟读大学的费用。万万料不到,他竟一口拒绝。他振振有词地说:“照顾儿女,是父母的事情;要我负担弟弟的学费,不但于理不合,而且,对我也太不公平了。”心灰意冷的母亲,卖掉屋子供老二读书,再将老伴安顿在疗养院里;自己呢,租了一间三房式的政府租屋,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老大自赚自用,置家人困境于不顾。当他挂着听筒为人听诊治病时,却忘了先医一医自己的心。

生命感悟:有一种很传统、很美丽的道德观,大家都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然而,非常遗憾它正悄无声息地分崩离析。

那是携幼、扶幼、助幼的概念。

那是敬老、养老、爱老的心念。

多大勇气,承认是白领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是这样描述白领的特质的:年轻,不甘寂寞,在鳞次栉比的水泥楼群间,追逐金钱、爱情……他们尽可能为自己而活。也许是自私,或许是自信,总之,他们是传统规范所不再能标识出来的一种新人类。在此之前,“白领”似乎还是一个很高贵的名词,向往的人还对这两个字有无限的崇拜感,但实际上,做了白领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些假象。

因为这个词回避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被迫加班时的违心顺从,新人猛进时的力不从心;回避了他们高生存成本之下的生活压力,更不会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担忧、孤独,当真是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这两个字当初象征的,只是一种市井小民不能过上的生活。那时候电视不多,市井小民们渴望着新生活,企盼能有一种可以将自己拉出平凡的机关或者国营厂矿的生活,于是他们创造了这个词,赋予它希望的定义,然而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也会慢慢地变老的。

因为我们也老了,不,应当说我们被迫成熟得很快,刚进社会的青涩已经快速被旋转的经济齿轮磨得淡黄。那时候我们对一切都新奇,急着找一个名衔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可是一年两年过去后,终于发现,我们跟路人乙和路人甲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如今已是大学生遍地皆是的时代,白领能值多少钱?香港中环常常有穿着黑色套装的女总裁们,她们买一件春装抵过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可是她们无限悲哀地说:“年薪百万又如何?我们不过是一介穷白领。”哎,此时此地就算扣除物价差别,她们在内地也许早就被捧成“金领”了吧。可人家辛酸地说,自己是穷白领。那我们这种月入几千块的,又能称作什么?

所以,当有人问起工作情况,能理直气壮答出自己是白领的,真得有无上的勇气。然而这两个字也并没有绝迹,在网上有不少租房广告,上面常常郑重其事地写着:高尚气质白领女士求租300元以下的单间。读来真让人欲哭无泪。

生命感悟:别去在意那些名号了,就算是总经理董事长CEO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被生活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个体,反复着既定的生活,只是很漠然地看着手中各种印刷精美的名片,心里非常清楚,你与我,都不是白领。

年少时我们喜欢童话

每个人都相信过童话,别不承认,除非你没在孩提时代混过。

长大成人,再回头审视那些童话就有了点嘀咕,特别是白雪公主,这姑娘怎么那么馋嘴,看到苹果就垂涎欲滴。都说不在同一块石头上绊两次,就她不懂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死于贪吃可是七宗罪里的一项罪名。人鱼公主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单相思,这怪不得人家王子,实在是不知者无罪。人鱼公主的爱情从头到尾就是哑剧,叫人看了压抑,恨不得替她大喝一声:是我救了你,赶快以身相许!

她这样默默付出悄无声息,到底有何意义,和未曾发生有何区别?爱一个人就要千方百计告诉他,否则这就是在剥夺王子的知情权。人鱼公主这边刺激惊险,而王子那边一无所知。是否有些冷幽默的成分?

灰姑娘的故事也很可疑,那双鞋到底多少尺码,怎么就她一个人穿得?王子爱上灰姑娘是否只停留在外表?没有魔法的灰姑娘还能使王子倾心吗?

童话里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美丽善良。如果白雪公主不美丽,是否可以与后娘和平共处?如果人鱼公主不美丽,会不会有人骂她不自量力?如果灰姑娘不美丽,就算她穿上水晶鞋,王子会不会命令她脱下来?

她们都善良,所以白雪公主一再上当,所以人鱼公主不会去行刺王子,所以灰姑娘善有善报,麻雀变凤凰。白雪公主是白痴美人,除了一张美丽的脸还有什么?人鱼公主是单恋,她的毁灭是否属无谓的牺牲?灰姑娘是否贪慕虚荣,真的不介意两个姐姐的虐待?

剥开童话的美丽衣裳,其实也可以看到现实生活里的种种丑陋、自私与冷酷。只是当时年纪小,只懂得相信真善美,以为王子和公主真的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看看戴安娜,我们就不会如此天真了。

为什么王子就一定年轻英俊,王子就不会卑鄙无耻好色猥亵吗?为什么公主与王子都是人中龙凤之极品,都是金童玉女天仙配?他们为什么总是一见钟情,为对方的美貌所吸引?

生命感悟:年少时我们喜欢童话,现在不信了,知道都不过是海市蜃楼。真的不信了,可还是希望孩子会相信童话,而不是去质疑童话背后的粗漏肤浅虚伪阴冷,因为孩子们理应天真,就像成年人必须现实,泾渭分明,这与年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