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冒一点险
5048100000012

第12章 善于激发你的冒险思维意识(2)

与这位“第一打工仔”有着完全相反境遇的另一个年轻人,创业之初是个残疾,他以50元卖血钱求学起步,一直到成为报贩之王,在那儿闯开一片“卖报大王”天下,没有靠谁的青睐,谁的施舍,他凭的是自强不息的毅力和对机遇的独具慧眼。他给年轻朋友们传授的成大事经验之一,就是不能把人生设计成打工一族,打工只是初闯天下的权宜之计,特别是像他这样的残疾人,自己能干多大事业就开辟多大一份天地。打工则只有半生前途。

依赖别人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依赖者还会表现出剥削的性格倾向——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依赖者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状,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依赖媒体的报导,经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出机智应变的能力,较易失业。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消除依赖心理:

(1)制定一份“自我独立宣言”,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

(2)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

(3)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钟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的这一答复的反应。

(4)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5)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6)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7)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于人的尊严的。

(8)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

(9)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惟命是从。

(10)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

(11)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12)记住:你没有为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13)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独立了,别人就会尊重你,特别是那些拼命要支配你的人会更敬佩你。

23掌握“60秒自豪法”

给敢于冒险的你

有一位青年人,高中毕业后待业了几年,申请了个体户营业执照,开了家个体服装店。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购进的一大批服装都因为样式不新潮而成了滞销货,手头的资金周转不开,贷来的款又临近期限。他虽然作了一番努力,但仍然破产了。结果自己失去了信心。从此后,他整日里只是长吁短叹,发誓再也不干个体户这一行了。其实,人的一生不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如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那又怎能在坎坷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进呢?

一种被称作“60秒豫法”的家庭生活游戏,开始风行于美国。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名教授。PR是英语“自豪”的缩写。“60秒PR法”的总体意思是:“每天花60秒钟,以讲演的形式简洁地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以及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这个游戏最大的益处在于:使人时刻牢记为创造第一流的人生所应负的责任。

在美国的许多家庭里,人们把“60秒PR法”的内容写成文字,贴在盥洗室的镜子上,每天洗完脸后,对着自己的目标反复吟诵,以期激发壮志。有的家庭则将“60秒PR法”的内容灌进录音带,这样夫妇双双可以在每天上班的路上收听录音,从中摄取精神营养。目标在不断地更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录音带的内容也定期更换,以便不断地修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计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60秒PR法”开始进入录像阶段。人们把奋斗目标的画面再现在电视屏幕上,以期刺激视觉器官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练就扣人心弦的讲演风格和得体的仪态举止。在家庭中每周举行一次放映会,家庭的每个成员几乎是带着被检阅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随着人生目标的不断更新,录相内容也定期更换,这就如同一部家庭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对人生充满信心,怀着希望走向未来。”

这种“60秒PR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短短的时间,对自己进行自我赞美和鼓励。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是在别人、在社会舆论的赞许声中获得前进动力的。在社会心理学上,这被称之为“社会赞许动机”。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正是个人存在价值的生动体现。适当地赞美和鼓励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也能够达到社会赞许动机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勇于拼搏、敢于开拓人生道路的人,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因而充满自信。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估价的基础上的。自信的人敢于进取,敢于有所作为,而缺乏自信则会一事无成。“60秒PR法”就是一种自我鼓励,唤醒自信和自尊的有效方法,它使你向自卑感告别。

有一位青年人,高中毕业后待业了儿年,申请了个体户营业执照,开了家个体服装店。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购进的一大批服装都因为样式不新潮而成了滞销货,手头的资金周转不开,贷来的款又临近期限。他虽然作了一番努力,但仍然破产了。结果自己失去了信心。从此后,他整日里只是长吁短叹,发誓再也不干个体户这一行了。

其实,人的一生不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如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那又怎能在坎坷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前进呢?

人们常爱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不少人却往往只把这句话理解为要注意自己的性格弱点,要“夹起尾巴做人。”他们忘记了这句话的另一重要涵意: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

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优点却去否定它,这种做法既不合人性,也表示出你的不诚实。用积极的眼光发现自己,充满自信心,塑造自我的完美形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一个人如果总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失去自信,整日垂头丧气,沮丧不堪,那么他的情绪必定逐渐消沉下去,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情结”。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奋斗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诱发疾病。根据国内外医学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原因多与长期情绪压抑、受到强烈精神刺激有关。而因为缺乏自信变得垂头丧气、沮丧、焦虑、忧郁、恐慌,等等,造成心理机能的严重不平衡,可以说是一种“促癌剂”。

那种性格开朗、胸襟豁达、乐观向上、自信进取的人,一般都能长寿。

要克服沮丧自卑的性格弱点并不难,只要你采用“60秒PR法”,时常赞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地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你就会觉得身上有一股永不枯竭的热情和毅力,最终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

现在就可以着手制订一份消除沮丧病毒,抛开自卑情绪的“行动表”。

(1)逐步减少人为安排的沮丧时间

学会以自我玩笑的形式给自己定出严格的“沮丧时间表”。例如每天午后12点半是“自我沮丧”时间,对今天遇到的难题和困难而沮丧。这样以理智的态度把一天里该沮丧的情绪都推迟到下一个指定的“沮丧时间”。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样不过是无益地浪费时间。或者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你可以用滑稽的口吻对朋友或熟人说:“嗨,我今天好沮丧,真是不开心透了。”而朋友看你若无其事的样子,以为你是在打趣。你在朋友乐观的情绪感染下也会把说出的话当作滑稽的玩笑一笑置之。

(2)时刻表现出自豪感

如果你是个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豪感来,让自己的兴奋机能起作用。要是你因为自卑而抬不起头,弯腰曲背的话,那么不妨想像有根绳子拎着你的两个耳朵向上拉,让你变态自卑的心灵恢复本来的面目。你昂首挺胸的姿态将告诉别人:我从头到脚都充满自信心。

24牢记“追求完美”的错误

给敢于冒险的你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误,而且一旦犯错误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我们所说的“追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自招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待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误,而且一旦犯错误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误,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伯恩斯教授最近进行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显然较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余的人为高。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伯恩斯教授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

“①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

②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

③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④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

⑤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

⑥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

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伯恩斯指出:“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便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便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无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25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

成功人士的优良经验

成功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为自己的成功之路奠定基础,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创造性思维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突破。凡是保守、陈旧的思考习惯只能重复过去,而不能改造过去。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