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抱怨的世界全集
5048600000019

第19章 成功的人不抱怨,抱怨的人不成功(5)

让我们再重复一遍:以上三条正是奥斯朋的致富原则;你且想想这一点吧。从你赚得的1美元中节省10美分,并进行安全投资,这样,你就能得到安全和财富。

你应当何时开始呢?现在就做!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投资时)他的全部生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时间和金钱!

总结经验教训

回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时,你可以把那些所有的暗示都明晰起来,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现在,去占有未来。

一个人也就能动用自动暗示获得财富或其他任何东西。

所谓的“自我暗示法”与“用以探索下意识心理力量”的东西原不过是人在总结经验时得到反思与反叛之力。

回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时,你可以把那些所有的暗示都明晰起来,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现在,去占有未来。

毕尔在19岁时开办了一个经营兽皮和皮革的商店,不久他破产了。但挫折似乎并没有压倒这个年轻人,反而更加激励了他。不久他开始寻找取得成功的新方法。

毕尔亟欲致富,他认为他能在励志的书籍中找到获得财富的方法,于是就到图书馆里寻找有关的图书。在那儿他发现了一本叫做《思考致富》的书,不禁欣喜若狂。他将它借到手,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读了三遍后,他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世界大财团们是如何获得财富的。

毕尔曾告诉我们:

“当我第四遍阅读《思考致富》的时候,一天我到辛得立一条商业大街上悠闲地漫步。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它是突然发生的。我伫立在一个肉类市场的橱窗的前面,向上仰望。就在那一瞬间,我得到了一个灵感突现的励志方法。”他笑起来继续说:

“我大声宣称:‘那就是它!我已得到了它!’我的感情爆发了,连我自己都感到大为吃惊。从我身边经过的一位妇女也停下来吃惊地看着我。我怀着新发现,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在此,他对希尔严肃地说:“你看,我正在读第四章《自我暗示》,这一章的副标题是‘影响下意识心理的方法’。现在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高声朗读过爱米尔·柯艾的小册子《自我掌握——运用自觉的自动暗示》。

正是你在你的书中指出:如果爱米尔·柯艾成功地帮助个人动用自觉的自动暗示克服了疾病,恢复了健康,那么,一个人也就能动用自动暗示获得财富或其他任何东西。我的伟大的发现就是‘动用自动暗示致富’。对我说来,这是一个新的概念。”

接着,毕尔讲述了他对这个新概念的理解。“你知道:自觉的自动暗示是控制性的机构,个人可以通过它自愿地把他的下意识心理灌注到创造性的思想中,或者由于疏忽而允许破坏性的思想找到了道路,进入他心理中富裕的花园。当你每天有感情地和全神贯注地高声朗读两遍从帮助你致富的书中抄下来的语句时,你就能使得你所向往的目的同你的下意识心理直接相通了。重复这个过程,你还会自觉自愿地形成思想习惯。这对你努力把愿望转变为现实是有好处的。在应用自动暗示的原则时,要把心力集中于某种既定的愿望上,直到那种愿望成为热烈的愿望。那次我从街上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时,我立刻坐到饭厅桌旁写道:‘我确定的主要目标是到1960年成为百万富翁’。”他仍注视着希尔说,“你说一个人应当把他所想要获得的金钱的数量规定得十分明确,并定下日期。我照办了。”

现在和我们在一起谈话的人不是年轻的毕尔。他虽然在19岁时失败了,但是现在他却成了著名的可尊敬的威廉·维·麦克考尔,是澳大利亚最年轻的国会议员,著名的辛得立城可口可乐子公司董事会前董事长,以及一家为22个家族所拥有的著名公司的董事,已成了百万富翁。他成功的诀窍无非是学会了自我暗示法,并用以探索他的下意识心理力量。而这些所谓的“自我暗示法”与“用以探索下意识心理力量”的东西原不过是人在总结经验时得到的反思与反叛之力。

请严肃而多方面地审视过去,定义自身!

保持成功之火长明不熄

“工作卖力”这点就算不让你被炒鱿鱼,至少也会让你在崇尚“平庸”的时代不受欢迎。

如果是真正的成功,却比任何一切都真实。

找到真正渴望达到的目标,并且有勇气和能力去追求,那么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成功。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开头是这样写的:“43天内戒掉烟瘾!无需意志力!”唉!现在这是什么世道!原本可以助人一臂之力,最起码的美德竟如此得不到认可,竟如此不受欢迎!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在20世纪末有一种信念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这个非凡的年代里,我们比任何前人所知道的事情都多得多,大家完全可以抛弃过去,掩盖真理,把美德当作有趣却无用的古物。

对待成功,我们几乎把美德当成了恶习。20世纪的我们瞧不起努力拼搏、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勤奋用功、良心清白、抱负远大这些品质。我们甚至觉得,有了这些品质人就会变得神经质。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不期待年轻人有雄心壮志;相反,我们却把这类人归为“傻卖力的”,积极进取反而成了他们的罪过。

几年前有个年轻人,我认识他时他还是个离家在外的男孩,从俄亥俄州来到纽约,打算在新闻界闯一闯。后来这个年轻人在纽约一家大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一直把我看成是那种直来直去,甚至是不留情面的长辈,所以时常来找我征求意见,向我讲述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于是,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成了他的高参。现在他已经长成了青年,凭我和他的接触,我知道他是个很有良心的小伙子,怀着迫切的愿望建功立业。

所以当他第一次向我汇报成绩时,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他干得有多好多好,如何让人赞不绝口。可是过了几个月,光景大变。他又来找我,闷闷不乐地说他过得不太好。后来又有一天,小伙子打电话给我,无精打采地,告诉我他已经被报社炒了鱿鱼。我问他个中原因,他只对我解释说:编辑室有个比他年龄大的同事待他不错,那人对他说:“小伙子,别为这个心烦!你做得很好。惟一的麻烦就是你干得太玩命!他们怕你想当编辑,超过他们。”

毫无疑问,“工作卖力”这点就算不让你被炒鱿鱼,至少也会让你在崇尚“平庸”的时代不受欢迎。你恰恰不该当那种工作特卖力的人,也不该拼命赛跑,野心勃勃地追求那个过时而陈腐的奖品——成功。

然而奇怪的是,每个藐视成功的人似乎都不顾一切地想占有它。连篇累牍谴责实利主义的作家们对版税的兴趣可绝不亚于其他书籍的作者。不想让学生苦心钻营分数和荣誉的教育家,不也是千方百计谋求每年可以多挣2000美元,有晋升当主管的机会吗?一对年轻父母,20多岁的时候还怀着非常现代而开明的想法,不愿自己的孩子太有功利心或太有野心,但是等他们到了40多岁,就会希望孩子能有一桩“体面”的婚姻,住在市郊“体面”的房子里,说白了就是——“成功”。

为什么我们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迥然不同呢?有个原因可以解释:最近几十年中,那些对成功的猛烈抨击根本就不该指向成功本身,而应指向人们对成功的错误理解。我们不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二者的差别。人们谈论了太多不健康、毫无成就的生活,在黑暗中日复一日,得过且过,还自认为那就是“成功”。其实,那不过如同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去参加化妆舞会一样失败。可是,成功自身,如果是真正的成功,却比任何一切都真实。正如完善的法律,不论人们违背多少次,也仍然是严谨有理的。正因如此,不能说很多人选错了道路,失败了,就说成功不再是一个真切的目标。

1955年美国心理协会在当年秋季集会时,曾做过一项常规研究,全面深入地定义“心理健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弗兰克·巴伦博士提出了一种定义,有一位评论家认为:“这个定义听起来那么普通,这却恰恰令它不同寻常。”

巴伦博士给出了心理健康的四种成分:

1.品质好,正直诚实;

2.智力健全;

3.能为自己树立目标,立志实现这个目标,并坚持做出有效努力;

4.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评价现实,审美,认识自我。

正如对现代人所做的大量研究一样,“心理健康”对这个定义而言也等于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这个定义没有提及“不适应性”、“冲动性”和“完美主义”,取而代之的还是列出几条由来已久的品德。这些品德早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就已成为指导青年人的生活信条,即便当时“心理健康”还没有成为全国性的动态。心理学学会的一份会议评论指出,“心理学家巴伦提出健康心理的因素其实很早以前就被伦理学家们引用过。”

人性中有某些东西是造物主造就的,凭借理论家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它们激励着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卖力的一面,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与此同时,把做好一件事的满足感作为努力的回报,我们试图估量自身的价值,用工作完成的多少、工作完成的好坏来平衡自尊心。如果不这样,那么世界可能还是古代的样子:人们驾着牛车艰难地缓缓而行,还在用耙子辛苦地耙地,仍旧穿着破破烂烂的兽皮。所以,内在的自我满足本该是对我们的奖赏,激励我们尽最大努力,全力以赴做成一点事来。

20世纪被称作“凡人的世纪”。这个名称是从标志着前半个世纪的战争、经济萧条和社会重组中得出的合理结论。那就让我们寄希望于今后的时光吧!但愿有才能的人领导平庸的人。

能力是一种和社会地位、特权无关的素质;它不是财富的附属品,所以金钱永远买不到它。那么在哪里能得到能力呢?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出身于灯塔山的豪宅马萨诸塞州的著名商务和金融中心,还是金斯伯瑞大街美国克里夫兰市一条臭名昭著的大街(以犯罪率高著称)的贫民窟,有能力的人总是不会被埋没的。因此,能力是与民主最为合拍的素质之一:即使最高贵的人在拥有能力这点上也不比最卑微的人享有的权利多。在追求能力的过程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它,而这种公平也是永恒的。

当时代和文明面临危机时,我们便逃避成功,甚至几乎是蓄谋破坏成功。我们把民主错误地理解为“平庸”,还极力将“中等”作为文化的理想境界。现在,大家几乎都渐渐发觉,我们由此失去了民主最可贵的果实:让每个人有自由和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极限,并依此得到人们的认可。

法国一位作家、哲学家安德烈·马尔罗发现了现代知性主义与知识主义的纠结所在,从而为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了衡量人的新准绳,即一条简单的格言:“人成就自身。”

事实上,成就的动力在于生命要证实它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够替自己想想,找到真正渴望达到的目标,并且有勇气和能力去追求,那么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成功。其实,不论我们有没有钞票,我们都可以十分富有。

诗人卡尔·桑德伯格曾说过:“在入睡前,你对自己说,‘我还没有抵达理想的目的地,无论那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到不了,那么我就永远不会幸福快乐。’当你真的到达了目的地,那就再换一个新的目标。”

这就是生活的动力,这就是成功的节奏。

成功是不排斥任何人的俱乐部。它对每一个有勇气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人敞开大门。正是有了这种前进的动力,人类才会繁衍生息,并发展出人类的精髓——品格。

也许生活的根本目的就是考验人的精神,将优秀的品质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接近完美。而个人的终极成功不会体现在他劳动的物质成果上,因为太多的人类文明已经埋没在沙土之中。

毫无疑问,更多的文明还将在那上面重建,又随后瓦解,以致重建和瓦砾永远相伴。但是每次重建之后,人类的精神又增添了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沙土过后,人类的精神永恒不息。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被赋予人类精髓的一部分,从生至死都为自身的存在而释放光彩。

他富有吗?他是否令与生俱来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他成功吗?他是否令那生命的火花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