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学该怎么读
5051100000026

第26章 好大学生必须拒绝功利化(3)

此文中说的,主要是那些先当博士、后当官的人。姑且不论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适合做官,是否能给老百姓作贡献、给国家谋利益;至少,他们的文凭还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考来的,应该说没掺什么“水分”。20余年寒窗苦读,呕心沥血,不容易。如今终于拿到最高文凭,熬到头了,他们是该好好享受享受了。拿多点薪水,坐高点位置,无可厚非。所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凭着他们手中的最高文凭(且是国家承认的、正规的、实打实的),当上了各级机关政府、各条战线系统大大小小的官员。

在中国历史上,素来便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当官一方面固然可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治国平天下”是也;另一方面也是很风光的,高高在上,有权力、有势力,特别是在“人治”大于“法治”的中国,为无数人所梦寐以求。其实,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机会你一生会有几次?“治国平天下”没有你就不行?所以,“豪言壮语”大家不妨少说。也许,其主要的意图、多数人的意图,还是在第二方面呢!当今大量普通人家出身的读书人,通过千辛万苦考博士、博士毕业后当官,与历史上大量普通人家出身的读书人,通过千辛万苦考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之后“打马御街前”、“看尽长安花”、“出将入相”、“八面威风”、“衣锦还乡”,情形何其相似乃尔!只不过,古代与现代不大一样的是,古代那些先当上官了的人,就不会再去准备参加科举、中个状元、求个“名分”什么的了;而当今那些先当上官了的人,却是无论如何还要后补上这么个“名分”的。况且,如今拿“名分”还比过去容易得多了。这大概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吧。

那么,像博士这样有最高文凭的人,他们当官有什么“优越性”呢?应该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则,对机关部门而言,增加(“选拔”?)一批高学历的人员进干部班子,既反映他们“重视人才”,又体现他们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再说,这些博士大多“性子温顺”,没什么“非分之心”,好管,不会给机关添什么乱子;且博士干的多是副职、闲职、低职,对主要领导、上级部门也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二则,对博士而言,当官既实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满足了他们的功利需要,又能使他们轻松应付所在岗位的任务。“人尽其才”,因为根本不需要“才”。既然百利而无一害,何乐不为?

当官那些事,谁不会做?也许除了文盲、傻瓜。这可是李鸿章他老人家的名言。(当然,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官员,一个政绩卓越、能为老百姓做大量实事的真正的人民公仆,那还是不容易的。)相反,让这些博士们去三资企业、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工作,他们还不一定干得好呢!在那里,对才能、学问的要求很高,这些“博士”还不知道行不行呢!

故而,越是落后的地方(在当今中国,主要是指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省区),其高层干部中有博士文凭的人就越多。因为落后的地方博士少啊!“物以稀为贵”,只要有一个博士文凭,那一定便是“了不起”的“人才”了,谁还管你的真正素质如何。而在那些发达地方、中央机关、高薪单位,有博士文凭的人多了,博士之间的竞争激烈了,则除了你这个博士帽以外,大家还得在才学、成绩上好好PK、PK啦!

6、在校大学生参与高考“招生”,危险!

2004年全国高考后,北京XX大学某教师在广西参加招生工作中,大肆掠夺学生家长高昂的录取费。此案被家长告发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这位老师也太狮子大张口,太贪得无厌,太明目张胆了!属于既贪婪又愚蠢的角色。因为利欲熏心、财迷心窍,弄得他神志不清,根本不知道这样做是否过分、是否顺利、是否对自己构成危险了。本来,人家的孩子已经上了该大学的录取线,又是报的该大学志愿,你还要多收人家五、六万元!这就太难说得过去了。别说这个钱一分钱也不能要,你若不这般狮子大张口,要个两、三万,说不定人家会给你的,至少也不会去告发你,告发了也不至于弄得这般轩然大波。五、六万这个数字,对于普通收入的家庭,实在太高了!人家哪出得起?何况人家原本就觉得这个钱不该出、不要出,出得起也不想当“冤大头”,一时气极(既怕孩子没书读、这个钱又太离谱)能不告你?如今该大学差点名誉扫尽,该老师钱没得到还遭学校开除,连广西高招部门也跟着出了丑。

根据一些知情人的了解与推测,该老师自己当时可能也没喊这么高的“价钱”,不过两、三万而已。主要是从他那里到家长的中间,还有很多的“招生环节”。比如,他要两、三万,与他联系的当地招生部门某人要三、四万,与当地招生部门某人联系的当地某大学(中学)教师(学生)要四、五万……最后,联系该家长的某人自然就要到了五、六万。“雁过拔毛”,见者有份,层层盘剥,就像滚雪球一样,数字当然便越来越高昂,不怕吓死家长与考生。家长当然不知其中“奥秘”;作为另一终端,他要告的,还是大学那边那个终端。而这名北京XX大学的招生老师,便成了全部“招生环节”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替罪羊,多“冤枉”啊!

在这桩个案中,因为该考生的分数上线了,因为他(她)填的志愿又没问题,因为包括该北京XX大学招生老师在内的整个“录取链条”所索取的不合理费用,最后到了家长那里的数目实在是太高了,因为该家长实在付不起这个钱或觉得不应该付,因为该家长万般无奈中或非常英明(同时也非常幸运)地想到了控告这个法子……于是就有了整个“录取链条”崩溃、谁也没得到好处的颠覆结局。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该家长不知道、不想知道、不愿意配合这种“游戏规则”。要是在整个“链条”中,只要其中某个环节改变一下,你看怎么样?若该考生分数没上线?若其志愿有问题(如没填该大学)?若这费用再低点?若这费用家长付得起且愿意付?若家长不告发,而另外有根“链条”、另外有个家长接上了?——此游戏岂不可以继续“玩”下去?但不管怎么样,总会有人欢喜有人发愁、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在这种类似的“录取链条”与“游戏规则”中,许多人参与其中,当某一“环节”,只要不被颠覆(上述类似案件几乎极少发生),还真是生财之道啊!有些考生,或分数没上线或志愿有问题,想上某某大学而相关的“录取费用”又付得起且愿意付,而通过这条极稳妥、极权威的“录取链条”(毕竟有该大学来参与招生的老师、地方招生部门及其人员、中学老师、跑腿学生等介入其中)也肯定没问题——岂不皆大欢喜?这就叫“计划外(甚至还有计划内的)高招”。虽然不合法、不合理、不光明正大,但因为有钱赚,所以,只要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愿意配合(毕竟谁的利益都牵涉到了),铤而走险是值得的。而且,一般来说似乎还挺安然无恙。就是在上述个案中,损失最大的,不过就是这名北京XX大学的招生老师一人而已,整个链条并未彻底摧毁(也很难摧毁)。不过一个教训而已,大家少挣这点钱,以后更加警惕、谨慎、秘密、高明就是。

李老师在地方大学工作的6年半里,就听说并亲眼见到,他有很多在校的学生,他们暑假期间便留在学校里,参与这种“计划外高招”,做“录取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上下联系、四处打探,日夜活动、用尽心思,争分夺秒、抢占先机,一两个月做下来,成功了若干次,发了大财,赚钱赚疯了!这些学生一般要头脑灵活、反应敏锐、信息汇集、关系繁多、善于调剂、富有耐心。往上,他们认识很多参与招生的外地大学老师、本校大学老师、招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官员等(一般是其亲戚、老师、老乡、师兄、转折关系等);往下,他们认识很多参与高考的中学(一般是其本人或同学曾经毕业的母校)老师、中学生、家长、亲戚等,这才能上下联系、双方疏通,保证“录取工作”的顺利进展。而这两方面的人认识越多、路子越稳,当然他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赚钱也越多。只要参与其中,哪怕最差的“招生业务员”,一个假期也会做成一、两起或两、三起,赚个三、五千元甚至更多,那也比他去打工,搞什么家教、报社实习、广告业务、推销产品来钱快得多,也多得多了!他怎不乐于参与?

有些学生,因为关系网大、信息灵通、有经验、会说话,在整个“招生”周期里“泡”的时间早而长,一届完后便能做成10来起,每起赚个一、两千甚至三、五千甚至一、两万,总共就有一、两万甚至三、五万的高收入了。李老师曾所在系里有个2000级的学生,因为“招生”方面的渠道特别保险而又权威,每年至少能赚五、六万呢!所以,他干脆住在校外,自己租了套高档的商品房,才上大三时便买了辆奇瑞QQ牌小车,平日穿着名牌服装、用着高级手机,天天下馆子吃山珍海味,学校内外不少漂亮女孩围着他转,阔绰、风光、惬意得很!比一些穷酸教书匠牛皮多了!不过他也太过张扬,毕竟“取之无道”,小心有一天会彻底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