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5051400000032

第32章 照亮欧洲之光——文艺复兴(4)

长诗《巴尔纳斯游记》共九章,以浪漫主义笔调叙述作者的一次“梦游”。巴尔纳斯山被称为“诗人之府”,相传是阿波罗神和9位缪斯女神所居住的地方。长诗叙述这座神山为一些庸劣的诗人所占,因此阿波罗神召集真正的诗人来保卫这座神山,塞万提斯也在应召之列。于是塞万提斯召集了西班牙诗人一同前来参战,以诗词为武器,与庸劣诗人展开战斗,战争结束后,他们返回西班牙。作者通过长诗介绍了当时西班牙的重要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也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巴尔纳斯游记》是研究塞万提斯本人和其他诗人的宝贵材料。

《幕间短剧》收集了《怪戏》《萨拉曼卡山洞》《爱吃醋的老头儿》《两个饶舌者》等短小精悍的社会剧。《幕间短剧》继承了民间喜剧的传统,用诙谐的笔调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大学生的生活,同时揭露了法官的欺诈、僧侣的腐化堕落,嘲笑了人们盲从、空谈的恶习。因此它有着高度的现实主义特点。

《堂吉诃德》

16世纪时,荒诞不经的骑士传奇在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但在西班牙却风行一时。塞万提斯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要把西班牙从封建主义的锁链里解放出来就必须消灭荒诞的骑士文学。虽然塞万提斯已五十余岁,但他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来达此目的。他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空了。”

果然,《堂吉诃德》出版以后,社会上迷恋骑士小说的狂热大为减退,西班牙从此果真再未出版一部骑士小说。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问世,备受读者欢迎,不到一个月就出了三个盗印的版本,封建贵族和教会对此异常惊恐。

《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蛰居在拉曼却村的一穷乡绅,由于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心恢复骑士道,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打抱不平。

一天,他终于身穿其曾祖留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了。

他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的理想的“夫人”,终身为她服务,立志“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帮助被侮辱者与被压迫者。

然而他第一次出师就极为不利,被人打得“像干尸一样”,横在马身上被邻居送回。

家人看到他被骑士小说害到如此可怜地步,便把满屋子的骑士小说一烧而光。

不久他又出马了,这次他还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他又干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来。

第三次出马,桑丘终于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当了“总督”。堂吉诃德迫不及待地要实现他的改革社会的理想,结果,主仆二人受尽折磨,还险些丧命。

最后,堂吉诃德败于白月骑士手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时,他醒悟了,“我从前是疯子,现在头脑灵清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他嘱咐他的外甥女,千万不要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公爵夫妇是上层统治集团的代表。表面豪华的公爵府第,内囊早已空虚。为了寻开心,他们不惜指挥上百的奴仆扮演妖魔鬼怪,残酷地折磨堂吉诃德主仆。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大骂巡逻队即“神圣友爱团”:“你们是结队的强盗借神圣友爱团的特权拦路打劫的。”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地进行军事侵略,7000名西班牙士兵为保住在突尼斯的果雷塔这座殖民城堡而全部牺牲,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国王的残暴统治下,国内外面临重重危机,统治集团往往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被驱逐的摩尔人李果德父女的悲惨遭遇就是对这种反动政策的血泪控诉。人民活不下去了,只好铤而走险。堂吉诃德不止一次诅咒他的时代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是“可恶的时代”。

在小说第一部中,作者着重揭示了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客店看成了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做军队,把苦役犯当做受害的骑士。

他像骑士一样冲杀过去,然而非但没能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人们带来灾难;他虽然有善良的动机,得到的却是危害人的恶果。

堂吉诃德曾把牧童安德瑞斯从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来,自以为做了好事,扬长而去,可是他一走,牧童却遭到更加残酷的鞭打。

后来,安德瑞斯气愤地指责他:“凭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就这样单枪匹马地向社会冲杀过去,他“挨够了打,走尽背运,他遍尝道途艰辛”。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欧洲的长篇小说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作者非常注意塑造人物的性格和编织故事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变换交替和发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用夸张和喜剧性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

英国大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甚至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形象化历史。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他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兼营农业,家境富裕,其父还曾任当地的议员和镇长。

在莎士比亚的幼年时期,伦敦城里一些著名的剧团每年都要从首都来到斯特拉福镇做巡回演出,这引起了幼年的莎士比亚对于戏剧的爱好。他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后因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1585年前后,莎士比亚来到伦敦。据说,他起初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有机会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了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剧作打下了基础。由于他戏剧活动的成功,他的收入日趋丰富,后来还在故乡买地置产,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绅士的身分。1608年前后,他回到斯特拉福镇并定居在那里,直到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逝世。

莎士比亚的编剧工作从改编旧剧开始。自1590年起到1612年为止的二十多年中,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共154首、戏剧37部(其中有一两部很可能是与人合作的)。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

30-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正当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此时的英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他的优秀历史剧中,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和广阔的场面,再现出14、15世纪的英国历史和当时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他塑造出许多人物,从国王、贵族到士兵、农民,其中不少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还成为文学史上有名的典型形象。

《理查三世》是他早期历史剧中的一部杰作,创作于1592年。全剧集中描写15世纪末英国国王理查三世的暴行,通过对他一生事迹的介绍,指出暴虐灭道、失去人心是查理三世灭亡的原因。

《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创作于1597年,描写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即位后叫亨利五世的活动。剧本一方面通过描写亨利王子平定北方大贵族的叛乱,来表现统一王权对封建割据势力的胜利;另一方面描写王子同福斯塔夫一伙人始于交往,终于断绝关系的过程,来表示一个英明君主的成长。这两部戏加上《亨利五世》,集中表现亨利五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即位前平定国内叛乱和即位后对德作战。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创作于1595年。剧情虽然发生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威修斯统治雅典的时期,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当时英国的现实。喜剧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相互恋爱的故事,他们反对家长的干涉,得到仙人的帮助,最后争取到婚姻自由的胜利。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创作于1596年。剧中包含两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激烈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伦佐卷款私奔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叙述一对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牺牲。悲剧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

《奥赛罗》创作于1604年,叙述了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的故事。奥赛罗是一个襟怀坦荡、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狄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伪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赛罗怀恨在心,绞尽脑汁要害死奥赛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尔王》创作于1605年,李尔王的转变是全剧的中心。李尔本是一个盲目自信专制独裁的暴君,由于自身不幸的遭遇,开始对周围世界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暴风雨的袭击下,他开始感受到穷人的痛苦,并产生了自责的心情。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沉可怕的一部,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打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此剧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1607年,莎士比亚写成《雅典的泰门》。剧中的泰门面对黄金曾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等辉煌著作里引用过这段独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

《暴风雨》曾被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该剧的主人公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其弟安东尼奥夺走爵位,被迫带着自己的独生女米兰达和一本魔术书到一座荒岛,在那里使用精灵,呼风唤雨。一天,他唤来风暴,把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所乘的船刮到荒岛上来。他凭借魔法,让恶人们受到教育,待到安东尼奥表示痛改前非后,他饶恕了安东尼奥,兄弟和解。最后普洛斯彼罗恢复了爵位,米兰达也与王子结了婚,一同回到了意大利。

《哈姆雷特》

1601年,莎士比亚创作了其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哈姆雷特》。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伊丽沙白女王统治末年。圈地运动仍在农村进行,城市平民生活愈来愈艰难,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室间的联盟渐趋瓦解,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尖锐。12世纪末莎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编的《丹麦史》最早记载了哈姆雷特的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以复仇为主题将它编为戏剧,一时极为流行。

莎士比亚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潮流,饱含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鲜明热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悲剧故事。

《哈姆雷特》的基本剧情是: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他返回丹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不久,母后同新王结了婚。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哈姆雷特决定复仇,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为了掩护自己,他开始装疯卖傻。克劳狄斯中途怀疑他已知悉内情,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试探他。哈姆雷特则通过改编一出谋杀兄长的戏剧《贡札古之死》在宫中演出,试探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中途仓皇退席。宫内大臣波洛涅斯即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向新王献计,去帷幕后偷听母后同王子的谈话,哈姆雷特以为是新王,一剑将他刺死。克劳狄斯派哈姆雷特和他的两个同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请英王杀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阴谋,调换密信,脱险回来。归来后才知道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又远走他国而发疯,落水而死。克劳狄斯挑拨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同哈姆雷特比剑,并置下毒剑、毒酒两道杀机,结果,哈姆雷特、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亦被刺死。哈姆雷特临死前嘱托他的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哈姆雷特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对友谊、对爱情、对政权、对国家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然而他的理想遭到残酷现实的嘲讽,叔父克劳狄斯弑兄自立,还娶了他的母后,他的同学和情人则成了克劳狄斯的帮凶,他最后也因中毒剑而死。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死,赢得了对专制统治的道义上的胜利,给予观众的是人文主义者奋斗的悲壮历程。

剧本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很有个性的,作者在刻画他们时注意描绘其心理的复杂结构。克劳狄斯是个凶残狠毒的专制统治者,然而他的“脸上堆着笑”,对人很是和气;波洛涅斯昏庸老朽,自以为是;奥菲利娅天真柔弱,她既真心爱恋哈姆雷特,又甘愿做父亲的工具,去试探心上人,她的死是宫廷阴谋斗争的结果。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在这部剧作中,不同人物不同处境下使用的语言都不相同,文雅与粗俗,哲理与抒情,嘲讽与深挚,都各如其人,恰如其分。

《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是崇高的,它的成就是辉煌的,几百年来,它以那鲜明热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广传世界各地,它作为一部富有激情与思辨力的悲剧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我国也同样深受欢迎。一代名家朱生豪先生以毕生精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大部分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