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5051400000059

第59章 世界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2)

通过与纳粹头目戈林和戈培尔的交锋,季米特洛夫又从政治角度指出,纵火行为是同当时党的纲领相违背的,不符合党的利益,从而粉碎了纳粹党嫁祸于共产国际和德国共产党的企图。这样,由于被告人,尤其是季米特洛夫的据理辩驳,再加上世界救援运动的巨大压力,法庭最终只得判决除卢贝处以绞刑外,4名共产党员被告无罪释放。

尽管案件已经了结,但是,判决书也留下了许多问题,案件真相并未得到澄清。

德国国会纵火案主犯虽未被抓获,但希特勒诬陷是德国共产党所为,对德国共产党员横加逮捕和镇压,并宣布其为非法组织。随后,其它政党也遭到同样的厄运。到1933年10月,希特勒又下令解散国会,重新改选,使新“国会”的议员几乎由清一色的纳粹党员及其信徒组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在正常人的思维中,把劳动者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拿来烧毁或者投入大海,把大批牲畜白白杀掉,这似乎只有最野蛮的强盗才干得出来。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里,这却是经常发生的事,而且也很正常。而主持干这种事的恰恰是这些财富的“所有者”——资本家。

从1929年秋天开始,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席卷而来。这场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瘫痪了,生产倒退了20多年。这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使大批企业倒闭,3000多万工人失业。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总计约2500亿美元。

所谓经济危机,简单地说来,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造成了产品大量积压。资本家赚不了钱,宁肯把产品扔掉也不肯去救济穷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前面说的那些怪现象。资本家为了使产品和消费的矛盾得到缓和,除了毁掉商品以外,还大批解雇工人,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停工停产。这样,经济危机的直接受害者还是广大的人民。

到1932年止,由于缺乏经费,美国全国已经有30万儿童失学。在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正在忍饥挨俄。为了让孩子能吃上饭,有些家长宁肯自己一连好些天不吃饭,饿得头直发昏。穷人被活活饿死的消息,不断在报纸上出现。

1932年,大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至少有25万以上是16~21岁的青年人。他们中间有两手空空的佃农,也有因大旱3年田庄被扣只好背井离乡的农场主,甚至还有一大批是刚从中学毕业而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

再看看那些退伍军人的遭遇吧。1932年,从5月份起,在华盛顿就陆续聚集了大约2.5万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他们身无分文,携家带口,在市内的公园、垃圾堆、破货栈、倒闭的店铺里“安营扎寨”。他们有时候练军操,有时候唱起当年的战歌。有一次还由一位挂着勋章的老兵带头,打着褪色的国旗,沿着大街游行,10万市民默默在看着他们游行。不过,他们大部分时间在等待,在发愁,因为他们是来请求政府救济的。

这些退伍军人要求政府立即发给他们“退伍军人补偿金”。这笔钱是1924年规定要发的,但得等到1945年才到期。可是现在他们饿得等不到1945年了,如果现在就发,他们每人大约可以拿到500美元。他们自称是“补偿金远征军”,可是这支“远征军”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他们向总统胡佛呼吁,也没人理睬。到了7月底,美国军队竟对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动手了,骑兵的马刀向他们冲了过来,接着架起了机关枪,投放毒气弹,最后还动用了6辆坦克。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就在美国国会旁边进行。退伍军人节节败退,最后陆军参谋长指挥部队,在退伍军人的“大本营”窝棚上点着汽油,火焰高达50英尺(约15米),照得华盛顿的夜空通红。当这些退伍军人的窝棚火光冲天,他们在熊熊烈火中挣扎逃生的时候,华盛顿一些有钱人还驾着游艇,在安纳斯夏河岸近处看热闹呢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但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且还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加剧了。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在各国又不尽相同。在美国,由于新任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了改良措施,渡过了这个难关。而德国和日本则实行了独裁统治和战争政策,企图把危机的后果转嫁到其它国家,因而它们又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罗斯福新政

1932年,罗斯福击败胡佛,当选为第32届美国总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此时,美国已遭受4年的经济危机,国家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摆脱危机,刚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广泛的有力措施,历史上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罗斯福就职当天发表了精彩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施扭转局面,断言美国一定能复兴,号召人民以毫无畏惧的精神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他给这个人心沮丧的国家带来了希望。

罗斯福善于用人,能接受各种新的建议。在他周围,除了内阁成员,还有许多专家教授等智囊人物,帮助他实施竞选时向选民提出的旨在恢复经济、实行改革的新政。

54-罗斯福

混乱的经济秩序迫使罗斯福必须快刀斩乱麻,立刻采取对策,实施新政。确切地说,罗斯福从3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百日新政”,就是“百日立法”。他向国会连续提交了15篇咨文,15项重要法案得到了通过。在这100个日日夜夜里,罗斯福的新政设计师们都在紧急地工作,他们点灯熬夜,起草各种法案、条例和备忘录,处处都提到救济、复苏和改革。尽管罗斯福并没有一整套理论做指南,其所采取的措施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从整体上看是杂乱无章的,但当时同样混乱的局势帮助罗斯福获得了成功。美国经济已经到了谷底,没有别处可去,只能往上攀登。

美国人对新政都寄以厚望,不仅民主党内全力支持,罗斯福的对手共和党人也希望新政能给国家带来希望。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的法案,都一一获得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对于医治蔓延到全世界的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稳住失业大军。罗斯福最喜爱的一次规划:成立一支民间护林工作队,将50万失业人员安排到国有林区工作,得到了国会的批准,还批准拨付5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罗斯福一生中对森林和保护自然有很大的兴趣,现在通过法律如愿以偿,同时,也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去处。

罗斯福上台的头几个星期,几乎没有考虑如何才能促进工业的回升,他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这样一项广泛的计划。但国会几次催促总统采取行动,罗斯福召集有关的团体在白官开会,会上争得吵声不断,毫无进展。盛怒之下,罗斯福指定一个起草委员会,命令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关起门来工作,不拿出一项满意的法案,不准出来。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下产生了《工业复兴法》。这项法律起草委员会的主席休·S·约翰逊将军被任命为执行这项法律的全国复兴管理局局长。

“百日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都不受传统所制约。这倒符合罗斯福的性格,因为他从来就不愿意循规蹈矩。西方世界这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各种灵丹妙药都不见效,与其在旧框框中苦心寻觅,不如尝试一下似乎“离经叛道”的新方法。

《工业复兴法》实行行业计划,政府干预经济,真有点“计划经济”的味道;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不再含黄金,把全世界保守的银行家都吓得目瞪口呆。美国预算局的局长惊呼道:“西方文明完蛋了”然而,上帝却愿意帮助罗斯福,这些“离经叛道”的新法发生了神奇的作用,衰落了整整4年的美国经济开始了复苏,工业的轮子转起来了。《纽约时报》每周商业指数在罗斯福就职时为52.3,6月中旬达到87.1,这是两年多来的最高的水平。工厂的烟囱又冒烟了,农场主的产品又运到市场出售,而不再是把它烧掉。人民对前途满怀希望,萧条虽然并没有结束,但萧条的担心已经解除。

“百日新政”为罗斯福执政定下了基调,在这以后他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对于新政的长期效果如何评价,罗斯福把它交给选民去表决。在新政出台一年之后,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向公民提问:“你们的日子比去年好过吗﹖你们的债务负担减小了吗﹖你们的银行存款安全了吗﹖你们的工作条件好些了没有﹖你们对自己的前途信念有了更牢固的基础吗﹖”多数选民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夏天乘船旅行,所到之处受到盛大的欢迎。这一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人大获全胜,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新政和罗斯福政策的支持,他的助手威廉·艾伦·怀特宣称:“人民几乎把他立为国王。”“百日新政”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初步复苏。罗斯福进一步促使国会制订一项新的立法纲领——《社会保险》,实行更多的所得税,加强对银行和公用事业的控制,还制定了一个针对失业者的庞大救济计划,设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孤儿救济金机构和一些卫生机构等等。

1936年,罗斯福以98.49%的选票入选,击败对手,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曾利用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和“祸水东引”的外交阴谋,用“和平”的谎言来掩盖战争行为,施展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在吞并奥地利之后,希特勒的侵略魔爪又伸向了临近的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我放弃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的念头”,并拒绝了前苏联关于英法苏举行三国会谈,讨论如何履行苏捷、苏法条约,共同对付德国威胁的建议。

4月底,张伯伦邀请法国总理达拉第到伦敦商谈,劝达拉第向德国屈服,并明确告之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

5月,希特勒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胁,酿成所谓“五月危机”。同时希特勒又伪善地对张伯伦宣称,如果英国政府满足德国对捷克的要求,德国将准备同英国达成广泛的协议。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始于9月12日,当时,希特勒发表了一次煽动性的演说。在这个演说中,他猛烈地抨击贝奈斯总统对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迫害”,并警告说,“如果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权利和帮助,他们将从我们这里得到”。张伯伦飞抵德国,与希特勒会谈。希特勒提出“英国是否愿望割让苏台德区”的问题。

9月18日,英法两国首脑及外长在伦敦商定,“凡是苏台德日尔曼族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英法会谈后,张伯伦对记者说:“不论英国还是法国,都不会出兵支援,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不能按目前的样子存在下去,为了和平的利益,英国赞同让苏台德区‘自治’。”张伯伦根本无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强烈反对,他带着英法方案于9月22日,再次飞抵德国戈德斯堡同希特勒会晤。然而,这次会晤,希特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几天内由德国对苏台德区实行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其他所有操德语的地区归并德国,把波兰和匈牙利两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割让给波兰和匈牙利。希特勒限定张伯伦在10月1日以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两天来的讨价还价,张伯伦带着一份开列德国各项要求的“备忘录”和一张标有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的地图飞回伦敦。这时英国国内广泛开展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抗议运动。9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也拒绝了戈德斯堡备忘录。于是,英、法两国只得再次秘密商量对策。

9月26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馆里,疯狂地叫嚣道:“如果10月1日苏德台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就是打进捷克去的第一个士兵。”同时他命令德国军队必须在9月30日做好行动准备,打算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9月27日晚,希特勒拍给张伯伦一封急电,吁请他继续努力,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谈判。热衷于绥靖政府的张伯伦把希特勒的这封电报视为救命稻草,立即给希特勒复信并建议邀请法、意代表参加拟议的国际会议。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搭救张伯伦、达拉第,分别给希特勒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写了两封内容相同的信,呼吁他们继续进行谈判,以便“和平地、公正地和建设性地解决争论问题”,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的一封秘件中,请他“帮助继续努力,以求用谈判或其他和平手段就争论问题达成协议,而不诉诸武力”。

9月28日清晨,法国驻德大使按照本国政府指示约见希特勒,献计说:“当你的主要要求能不需要战争而得到满足时,为什么你要冒那种风险呢﹖”这正合希特勒之意。当天下午希特勒便决定向英法意三国发出请帖,要他们第二天到慕尼黑开会,协商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

9月29日12时45分,慕尼黑会议正式举行,“意大利建议”成为慕尼黑协定的基本条款。

9月30日凌晨1时半,希特勒、张伯伦、墨索里尼、达拉第依次在协定上签字。

干完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之后,张伯伦迫不及待地从衣袋里掏出在伦敦拟好的“英德宣言”,要希特勒同他一起签字发表。希特勒如此慷慨给予廉价的保证,其目的无非是要麻痹英国。就在前一天,希特勒在德奥边境迎接墨索里尼时对他说:“终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列强总是这样各怀鬼胎,互相利用,尔虞我诈,无信义外交可言。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陶醉在“和平”的幻觉之中。当他回到伦敦,一下飞机就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我相信我们时代的和平”。

然而,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又命令德军进行战争准备,要“清算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因此,“在犯下战争罪行的历史中,慕尼黑插曲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因素……”

慕尼黑会议不仅没有消除战争的隐患,相反,它激起了希特勒更大的胃口,因此,此次会议成了第二世界大战的“前夜”。

1939年3月,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的傀儡政府首脑召到柏林,要他们解散各自的国家。3月15日,德国军队开入布拉格。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宣布为德国的保护国,斯洛伐克也被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同时,希特勒还允许匈牙利入侵卢西尼亚。这样,不仅打破了人们认为希特勒的目标只是重获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这样的幻想,而且消灭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