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的力量
5085300000014

第14章 感动人物(9)

当社会上一些人还在理直气壮的给80后、90后扣上一顶“亲情观淡薄、害怕承担责任”的帽子时,洪战辉和孟佩杰,两个孩子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力量。年轻人不妨问问自己:你能做到这一步么?

邰丽华、刘伟:超越自我

每年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人,被推荐来选《感动中国》。生活给了他们许多苦难,但他们从不把苦难当回事,那种乐观和坚强,相当有感染力。邰丽华和刘伟,不但超越自我,也敢于超越常人的奋斗轨迹,使他们在舞台上绽放美丽……

《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有两位绽放别样美丽的人物,他们都是自幼残疾,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用不懈努力,在舞台上,取得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成绩。

他们一个是处于无声世界的“孔雀仙子”邰丽华,一个是拥有隐形翅膀的无臂钢琴家刘伟。说是明星,他们并不深陷于声色犬马的娱乐圈,说不是明星,他们却又家喻户晓无人不识。这么两个人,只是静静站在那里,就让人温暖和感动。

刘伟和邰丽华,给观众的感觉,与一般身残志坚的人还不一样,他们美丽、阳光、乐观、自信,充满感染力。朱波说,每年网友们推荐来参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残疾人,就有100多人,选择刘伟和邰丽华,是因为他们充满正能量,生活给了他们很多苦难,但是他们从来不把苦难当一回事儿。特别乐观,特别坚强,很有朝气,很时尚。

选择邰丽华,当然是因为《千手观音》给世人的震撼,那群无声世界的女子,能排练出如此惊人的舞蹈,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编导和邰丽华之间,没有语言上的交流。但他永远记得,那天寻访邰丽华时,推开那扇木门,静谧的阳光里,飞舞着细小尘埃,它们聚集、分散、再聚集,形成一圈白得发亮的光晕。十几个女孩子,跟着邰丽华,踩着地上一格一格的阳光,手臂倏忽展开如同蝶翅,倏忽收拢在胸前合十,她们穿着简单的白T恤,没有化妆,看来并不像舞台上一样有惊人的美丽,但是一起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令她们突然间变得美了许多许多。

编导突然想起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是没有光的,但是有一种动物从来都不会迷路,那就是蜘蛛。因为蜘蛛无论去过哪里,都会为自己留下一条线,把它和那些地方连接在一起。有一天,当它缓慢爬行过一个陌生荒芜的所在,竟然还发现了太阳。于是它带着一片阳光,沿着之前留下的那条线,慢慢走回去,这一次,它还把阳光带回它之前生活的地方,照亮了其他。

那天在阳光里,微蹙眉头,细展嘴角,优雅地伸展着手臂的邰丽华,身上便有那样一条由阳光凝聚而成的线。

节目组知道刘伟,却是因为《中国达人秀》的舞台。这个自强不息的男孩有很多令人惊叹的本领。他用脚打字的速度能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能打233个字母,正常人都难以做到。他没有双臂,却能得游泳冠军。他用脚弹钢琴,能弹得那么好,甚至去维也纳演出。刘伟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一位推委见了他的资料,说:“在中国还有比他更好的励志故事吗?”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人比他的条件都要好,但是却不一定能取得他一半的成绩。

朱波说,选择邰丽华和刘伟,不是因为他们是残疾人,而是看中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微笑面对人生,值得大家学习。

邰丽华和刘伟留给《感动中国》的记忆,都是同样的完整和美丽。自信阳光的微笑、优雅娴熟的技能,朱波现在回忆起来,连他们走下红毯台阶的,那种坚定实在的步伐,都是那么的相似。

他想,这也许就是,身上带着阳光线的人,所拥有的,怒放的生命。

刘姝威、陈晓兰:坚持正义

《感动中国》人物里,有温情有感动,但有一类人物,能给人力量感。他们为了生存环境的公平正义,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利益链,曾接受过死亡威胁,曾孤立无援,他们非常值得我们敬重……

朱波常说,《感动中国》人物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内心。

对于陈晓兰和刘姝威这样敢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利益链的人,朱波尤为敬重。他说,这样的《感动中国》人物非常具有力量感,他们能照出我们内心的懦弱。我们大部分中国人的性格,都是隐忍的,看到很多不公平的事都要忍,逐渐向这个社会种种不平妥协。但是陈晓兰和刘姝威却能给我们一种力量,她们为了这个社会更好,舍弃了很多东西,甚至因为她们的坚持,伤害到家人的利益和安全,不被人理解。她们这种挺身而出和顽强坚守,真是太不容易了。

刘姝威是第一届《感动中国》人物,入选理由,是因为她以一篇600字内参短文,揭露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资金骗局,顶着诉讼压力,冒着死亡威胁,给一个国家和民族敲响警钟的勇敢义举。

朱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是许多人都看过的那期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王志就“蓝田事件”对她进行了40分钟的采访,镜头里的刘姝威看上去冷静而坚毅,直到说起她受到人身安全威胁后,治安巡逻的警察黄肃对她说了一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你不要怕,我支持你”时,她眼圈泛红,开始哽咽。这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也在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的短片里,再度播出。

朱波在确定刘姝威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选的前后,也跟王志谈起过这件事情,王志透露,刘姝威当时的境况其实是糟糕的,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她敏感而且憔悴,而且极度需要理解和支持。这样专属于女人的柔软和脆弱,让朱波觉得很真实,这与他后来所接触到的刘姝威那么一致。她并不是一个英雄,因为英雄除了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和毅力外,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刘姝威曾经明确地说,如果她知道600字的短文会让她陷入如此的困境,她绝对不会写,不会发表。但她绝对是一个专业而有良知的学者,在她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与韧性。

也有人觉得不妥,她不就是写了篇文章嘛,怎么就感动中国了?但是朱波坚持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揭露骗局,对社会的关爱拳拳,坚持真理的风骨凛然,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值得鼓励。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里,也有这么一位侠义女子,她叫陈晓兰,曾经是上海一家医院的普通医生,她10年来坚持不懈地与医疗腐败现象顽强斗争,孤独而悲辛地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她曾32次自费进京,向国家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反映上海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使用假劣医疗器械”问题,坚持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非法医疗器械九年不辍,先后有七种非法医疗器械被打掉。为了获得证据,她不惜亲身试用这些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器械,冒着生命危险为患者维权;哪怕丢掉了工作,受到人身威胁,她也不言放弃。

而这一切,也只是因为她内心对自己从小向往的医生职业,拥有一种神圣的情感,她不想看到自己视若珍宝的白大衣上,染上伪劣腐败和唯利是图的污点。朱波记得,在那一年的录制现场,每每说起白大褂,陈晓兰总是忍不住眼泪。由于坚持揭露行业潜规则,她曾被单位变相解除职位,也曾在50岁的时候就无奈地退休。她已经没有办法穿上白大褂,甚至没有一张穿着白大褂的照片,说及此,她悲伤地叹息着,“38年的医龄了,是吧……”

这样的女子,她们看上去辛劳而疲惫,甚至有一些被磨损的悲苦。但是她们却仍然那么优雅和美丽,因为在她们心中,有那么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奔涌着,延展着,她们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太阳一般,闪耀着母性的慈悲,与光明的正义。

在《感动中国》人物里,还有一位保卫滇池的普通农民张正祥,多年来以一己之力与破坏滇池环境的不法矿主作斗争,付出了惨重代价,也是一位坚持正义的人物。

后来,朱波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生活中,他会特别尊重那些在自己的职业中,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们,他们或许只是守住了本分,但是在良知和勇气成为稀有资源的当今中国社会,这样的坚守,显得如此苦心孤诣,如此难能可贵。而他也期待着,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能走上《感动中国》的舞台。“所有能鼓励我们,鼓舞我们的人物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都将留下他们坚强的背影。我们希望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它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

田世国、陈玉蓉:亲情无价

田世国与陈玉蓉,一个捐肾救母,一个割肝救子,生命因亲情而伟大。这类人物的入选,也是感动中国价值观的一大突破——为家人奉献也能感动中国……

人们常常赞颂母爱,用尽各种饱含眷恋和敬意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流传甚广,十分有名,不仅因为这首诗质朴细腻,将母爱的温柔绵密表达得生动传神,而且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04年9月的一天,当朱波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新闻时,他脑子里立刻冒出了这句诗,眼睛也随之一亮。

那时候,《感动中国》进入制作的第三个年头,节目成功了,公众反响之热烈让这个年轻的制作团队大感惊喜,也让他们觉得压力巨大。节目做了几期,对于观众来说,形式已不再新鲜,内容尤显重要。最大的难题倒不是寻找人物,而是在寻找的类型和标准上有所突破,这既是观众的需要,也是节目重塑时代价值观的内在需求。“爱岗敬业,有重大贡献,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些评选标准不可动摇,但是朱波总觉得还可以更包容,更广博一些,然而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宏扬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层面,在人物选择上便难以求新。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让节目不至于陷入泥潭,朱波已苦苦思索了许久。

田世国的故事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紧闭许久的门:山东枣庄人田世国,给患尿毒症的母亲捐了一个肾,为防母亲担心,还想法设法瞒着她。“每年有很多捐肾的报道,多是大人捐肾救孩子,孩子捐肾救母,还是头一次听说。”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朱波和策划陈镭一合计,都觉得这是个契机,立刻将他列为候选人上报了。

后来,节目组开讨论会的时候,团队间也有过几次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田世国捐肾是为了救自家人,比起太多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来,似乎算不上特别伟大和震撼人心。但是推委会里,有好几位推委都给了他极高的赞许,认为孝道是最大的善行。对于田世国的入选,朱波很坚持,他有一种直觉,为家人奉献,一样足以感动中国。

后来,和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次交谈,更坚定了他的想法,他们坐在小会议室,喝着浓茶,一起感慨着,一个看上去那么普通的人,让所有人帮他一起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被欺骗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个身体里移植自己儿子肾脏的母亲。

“现在媒体这么发达,能让所有媒体,和所有观众帮他一起遮掩事实,这难道不能说明,他已经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吗?”朱波一半是在发问,一半是在问自己。

白岩松淡淡笑着说,“说不定,那位母亲也在维持一个美丽的谎言,她让自己不知道,让自己看上去更幸福。”

这是一种难得的共鸣,两个身为儿子的男人,在另一个儿子的孝道中,感慨万千。

终于,田世国还是在2005年2月17日晚,走上了《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此前,两位主持人还有一番沟通,敬一丹明确地表态,田世国应当由岩松来采访,让一个儿子另采访一个儿子。而在白岩松心里,对于田世国的感动与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日渐深刻的。在现场,当大屏幕短片播放完毕,当田世国出场,白岩松迎过去,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后来他说,那是他作为一个儿子,因尊重而产生的一次自私的举动。

田世国的入选,让《感动中国》的价值标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朱波说,能够感动别人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种是利他精神,一种是超越自我。而令人动容的亲情孝意,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利他——即便最终受益的是至亲,仍无损其崇高。

在2009年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现场,为了把部分肝脏移植给患肝病的儿子,7个月用快走、节食减掉重度脂肪肝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应白岩松的要求,在舞台上用母亲的姿态,“暴走”了一个来回。当那位55岁的母亲,用步伐丈量着时间和生命时,台下的朱波,在观众如雷的掌声中,眼眶湿润。他看了看台上的白岩松,发现了他眼角同样细微的情绪流露。也许,这个伟大的母亲,让他们想起了那个伟大的儿子。

那一刻,所有中国人坚守的孝悌和良善,在熠熠闪光。

田世国和陈玉蓉,一个捐肾救母,一个割肝救子,生命因亲情而伟大。这类人物的评选,也是《感动中国》价值观的一大突破——为家人奉献也能感动中国。

韩惠民、罗映珍:爱的奇迹

韩惠民与罗映珍对自己能入选感动人物,都觉得意外,认为自己特别渺小,没做什么大事,不配得这个奖。而《感动中国》评选标准有一条是: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突出。这个节目追求普世价值观,而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他们因履行对爱的承诺,感动中国……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又说:“爱是永不止息。”哪怕并非虔诚信徒的人,也难免对这两句话微笑颔首。的确,爱是人世间最大的奇迹,在与感动相约的10年间,朱波有时也会深深觉得,有时候旁人看来的所谓创造奇迹,不过是用尽所有力气去爱之后,上天回馈的小小温暖。

2008年底,朱波一个人看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的样片时,连续被几条大情怀大构架的宏伟影像击中,有些茫然地激动着,却总有些许空乏,好像内心撑起了一个巨大的气泡,虚幻而飘忽。

这时,云南警嫂罗映珍抱着身受重伤的丈夫,哀伤哭泣的画面,闪现在他眼前,资料片的画面质量不是很好,显示屏上罗映珍那张无助而悲恸的脸,如同一片冬天里孤单的叶子。样片的时长有一些超时,本应该做下修改记录的朱波,却全没在意,他沉浸在故事里,感觉眼睛有些酸涩,胸口有些紧缩。这样的情绪或许不适合一个被年轻编导称为“大叔”的资深制片人,但朱波明白,自己真的被感动了。

一个普通的妻子,一个痴心的爱人,当身为公安民警的丈夫罗金勇在同贩毒分子搏斗中身受重伤变成“植物人”后,罗映珍每天都守在他的病床前深情呼唤、倾心呵护。她写下了600多封情书,念给心爱的人听,用动人的情话,呼唤着他意识深处的觉醒。当爱人苏醒过来,写下“我爱你罗映珍”六个字时,她笑靥如花,笑中还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