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的力量
5085300000028

第28章 感动回访(1)

《感动中国》的十年,书写了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一道精神价值慢慢变化的轨迹。

节目组这些年,一直关注着感动人物的人生轨迹。在《感动中国》十年即将到来之际,梁建增接受采访时曾表达出对他们的关心:十年过去,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人物,他们如今过得如何?《感动中国》为他带来了什么?他获得了感动的荣誉,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感动了别人,他是不是能坚持?更重要的是,这十年,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和民族在心灵上都经历了什么?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我们还缺少什么?

在十年回顾之际,我们对历年感动人物一一进行了回访,择取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生活现状,呈现给读者。

志愿者徐本禹

入选《感动中国》人物,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轨迹,读研、留校任教、去非洲支教、调入团省委工作、做公益事业……这些年来,徐本禹的足迹非常精彩,但无论在哪里,他都坚持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现场,一个穿着夹克、戴着眼镜的男生,走上领奖台。他就是徐本禹。2003年,身为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的徐本禹考取本校研究生,但没有立即就读,而是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两年。徐本禹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2012年,徐本禹的身份,已经是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省学联副秘书长。但是他身上“感动中国”的烙印并没有消逝,看看他这8年来的事迹,人们会感觉,他一直在志愿者的路上毅然前行。

从贵州回校之后,徐本禹留校读研、任教,然后赴非洲支教,最后调入共青团湖北省委。但是无论在哪里,他都与志愿者这个身份有关。他的微博名字依然叫做“志愿者徐本禹”。让他最为珍视的身份,是中国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徐本禹立志“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他说:“真正的志愿者不是一辈子做着不平凡的事情,而是能够把平凡的事情做一辈子。”

贵州·非洲

最令徐本禹难忘的,是他在贵州和非洲两段支教的经历。

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看到那里的贫穷和落后,徐本禹萌发了要在当地支教的想法。2003年,他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但他并不打算立即就读,而是要实现自己的支教梦。

在决定去支教之前,徐本禹也曾考虑过家里的情况。他的父亲是民办教师,在徐本禹大四的时候,父亲转正了,工资从原来的270元涨到1000多元。家里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而即将毕业的徐本禹也下决心,不再找家里要钱。他觉得,年轻就应该有梦想,这是他决定支教贵州的根本动力。

得知儿子要支教贵州,当了半辈子民办教师的父亲并不支持,毕竟儿子马上要走上社会,而现在工作也并不好找,但看到儿子已经下定决心,老两口也默许了。学校经过反复研究,保留了他的学籍。最终,他背起行囊,向贵州进发。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徐本禹没有想到,在贵州小山村支教的日子,会如此痛苦和孤独。他一度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等待寒假来临;在山里一呆半年没有电,徐本禹还要不停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克服消极心理,断掉自己的后路,逼着自己往前走。

支教之前,有人曾经问过徐本禹,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研究生不去读,一定要到穷山沟里去呆两年?徐本禹说,读大学的时候,很多人帮助过他,现在他也要去帮助别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去贵州支教,是他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徐本禹记得,刚上大一时,11月初,一位同学的父母来看孩子,见家境贫寒的徐本禹穿得很单薄,就把给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了他。这件小事给了他很大影响,这件衣服至今一直放着,他要把这事记在心里。

徐本禹也想帮别人,但他没钱,只有付诸行动。他曾主动搜集经济管理学院的来信,然后一封封分发到寝室,并坚持了很长时间。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上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徐本禹说,这就是最初的志愿者行为。

他也明白,支教并不能给孩子们带去多么丰富的知识,但是能够给那些孩子种下感恩的种子,知道这个世界有人在帮助他们,以后他们长大了,也可以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2005年,在看《感动中国》的颁奖时,一个人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使徐本禹流泪了,因为深深了解那种孤独的滋味。但他也认为,贵州这段经历,给了他一辈子精神上的财富,因为孤独,徐本禹的思考也更加深邃。

2007年1月,徐本禹选择去非洲支教,在津巴布韦呆了一年。他在那里教中文,学生是成年人,进行中文培训,一批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就这样成为徐本禹的学生。他们有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的想来中国旅游,也有和中国人有生意往来。徐本禹很高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

萌发出国支教的愿望,来自他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一篇老挝支教者的文章。羡慕之余,他很希望出去为国争光。后来山东团省委招募去非洲支教志愿者,他便成为其中一员。

在津巴布韦,因为担心安全问题,徐本禹很少出门。这个国家经济不好,通货膨胀严重,导致物品短缺,但主管妈妈给了这群中国支教者很多关心和帮助。与主管妈妈和队友朝夕相处,徐本禹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别人帮了自己,自己一定要帮别人,不然就感觉背后有眼睛看自己,这是徐本禹最朴素的想法。他说,去非洲是代表中国人做善事,一是收获自豪感,外国人一听说中国青年志愿者去非洲支教,竖起大拇指,让他觉得很开心;二是对非洲有全面的了解,以前他总认为这里穷、热,但后来他发现,当地人有好的一面,如遵守秩序、讲礼貌,也很值得中国人学习。

红杜鹃·徐诗茜

支教志愿者经历给了令徐本禹自豪的两个成果——红杜鹃和徐诗茜。

红杜鹃爱心社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志愿服务组织,创始人是徐本禹。它的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7月的“华农贵州支教基金”,2006年12月,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红杜鹃爱心社依靠全校师生,动员社会力量,致力于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师生及社会各类病弱残儿童的教育、生活等问题。徐本禹贵州支教结束后,红杜鹃爱心社每年派出研究生接力支教,并组织接大山里的老师来武汉交流培训。

徐诗茜是徐本禹的女儿,如今9个月了。他的爱人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感动中国》节目,被徐本禹的事迹所感染,想做善事帮助孩子们,回国后去贵州支教,认识了他,因为志同道合,两人走到了一起。

爱人和徐本禹一样,对金钱比较淡然,只要满足需要就可以,没给他经济压力,对他做公益很支持。小孩名字和志愿者有关,徐诗茜,诗是取大石村“石”的谐音,茜是贵州简称“黔”的谐音。孩子名字是纪念他们做支教志愿者认识的地方,有意义。

徐本禹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她做个懂得感恩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当个“小”人,只关心小我,而要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丁大卫·李华芬

这些年徐本禹接触了很多志愿者,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丁大卫和李华芬。

丁大卫让徐本禹想起白求恩,都是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帮助这里的人。徐本禹早在2005年就听说过丁大卫的故事,但是一直到2008年,在参加SMG“真情人物”颁奖,给丁大卫宣读推介词的时候,他才见到本尊。

徐本禹的推介词是这样的:“我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支教经历的志愿者,深知支教生活的艰辛和坚持、坚守的不易。我知道,我们国家采取的是志愿者接力的方式,每个志愿者服务1-2年。但当我得知,一个外国人远离家乡、不远万里来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工作长达十多年,从28岁到39岁,他把他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西部。他让我肃然起敬!我把我的这一票,郑重地投给了这个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的美国人,丁大卫!”

丁大卫的质朴、简单、执着,以及他那种无私的情怀,给徐本禹很大的触动,“别人老外都来帮咱们,更何况我们自己人呢?”

李华芬以前曾资助过贵州的学生,她得了白血病后,徐本禹组织学生排队给她捐款,捐了1100多元,托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给她送去。她很感动,来贵州看学生,在大石呆了一年,边化疗边支教,如今做了自身干细胞移植。

徐本禹接触的志愿者,主要是和支教相关的群体,各行业、各地域都有,也有国外留学的人,和他们接触,徐本禹也是给自己一种动力。作为第一个来支教的人,有这么多人加入进来,他更觉得有责任要去做好。他说,年轻时应做点有意义的事,觉得做志愿者帮别人有意义,就一直做下去。

志愿之心

有网友质疑过徐本禹,为什么成名后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去大山里扎根,而是选择城市?

徐本禹说,去贵州支教也好,去非洲支教也好,都是他的一个梦想,当初去支教,计划的就是两年,如果没有媒体报道,他也会在两年后回来,现在媒体报道,有更多人关注他,他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实际上,这些年,他虽然没有在贵州支教,但一直在参与志愿者的行动。红杜鹃爱心社也一直在帮助贵州的孩子们。

他说,志愿者服务是一直追随的工作。他没其他爱好,平时上班,周末就去做志愿者服务,去福利院等地做一下志愿者,他认为这是一种休息。不要当硬性任务,是一种愉悦心情的方式。

成名之后,白岩松曾对徐本禹说,要拒绝一些关注。徐本禹理解为,不管成名与否,都要把自己当普通人,选择就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

徐本禹很感谢《感动中国》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将他的支教行为放大,让更多人关注那个小山村。政府加以关注,企业施以援手,徐本禹创办的红杜鹃爱心社更是不断推动,让那里有了新校舍,山里的老师们被接出来培训,支教老师也不断到来,孩子们被接出来看世界、治病,可以说,徐本禹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支教不是我一人,有很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中来,《感动中国》节目组间接帮了这些孩子,这就是感动的力量。”他说,《感动中国》让自己在公益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也走得更加顺利,拉赞助更容易,但责任也更重。

他笑言,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否则有愧于这个奖。

追梦者翟墨

出书,办画展,航海,以一人一帆,用勇气和无畏挑战海洋感动中国的翟墨,继续行进在追梦道路上……

2009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一位名叫翟墨的山东大汉给了不少观众震撼。

新世纪之初,这位黑黢黢的汉子,开始了自己的航海之旅。2007年1月6日,翟墨从中国日照起航,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途经雅加达、马达加斯加、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于2009年8月16日抵达终点日照。总航程35000海里,圆满完成中国人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壮举。

朱波对他的印象太深刻了。这个高大、壮硕的山东大汉,一见面就紧紧握住朱波的手,非常用力,简洁、干脆。朱波可以感受到那只手上厚厚的老茧,那是长年在风中浪里磨练出来的。从握手的力道可以看出,翟墨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喜欢交朋友——那种握手的方式就是交朋友的方式,属于男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从指尖传来的力量一直深入朱波的心里,他当时还特别文艺地想象,这就是大海的力量吧!

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翟墨并没有停止他的步伐,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向着新的理想前进。

2010年4月和6月,翟墨先后被聘请为2010年“中国水上运动会形象大使”、大连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启明星行动”特别顾问。

2010年7月,翟墨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大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1年8月将启动新的航海计划,将带领从全球华人当中选拔出来的60名船员,驾驶三艘60英尺长的专业远洋赛事帆船,完成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编队环球航海。

2010年7月,他被授予郑和航海贡献奖——特别奖。

2011年,翟墨推出了自传《一个人的环球航海》,继续宣传海洋精神。同时,他荣登《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出书

2011年4月,翟墨的自传《一个人的环球航海》出版。

从少年时期的哮喘病孩,到后来驰骋风雨的海上英雄;从挥笔写意的抽象画家,到掌舵扬帆的孤胆船长;从拍摄“太阳神”口服液广告的策划人,到全力推广海洋文化、环球展示中国风采的航海家……翟墨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有关自由与理想、勇气与意志的励志传奇。

新世纪之初,在新西兰举办画展的翟墨遇到一位挪威老船长,对方“已经环球航行一圈半”。于是,他登上了无动力帆船“日照号”,完成了一次35000海里的环球航行。其间,他曾独自驾船闯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在枪口前与美国大兵周旋;他曾在风浪中划破脚底,自己给自己缝合伤口;他曾在非洲海域遭遇海盗,深夜被无名船只跟踪;他曾经放弃和错过几段爱情,包括台湾女机长和酋长的女儿,而不悔初衷。翟墨说:“我已经离不开大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海上去。”

穿行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过好望角和针角……翟墨在三大洋间驰骋。说到洋流时,翟墨会立即跳起来,一步跨到墙边,对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勾画季风、洋流和风暴的路线图。他说,海洋是一部国人陌生的蓝色文明史。

出航的时候,翟墨随身携带了50面五星红旗,全程用掉了其中35面,“每到一个地方,我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是中国人来了!”翟墨说,从南非开普敦港口起航的时候,整个港口的船只鸣笛为他送行,“那些见过我的人,尤其是海外华侨们,都为我骄傲,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中国人,乘着风、踏着浪到了他们这里。”“大海象征一种旷达、冒险的精神。”翟墨说,在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走进、跨越那一片深蓝。

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熟悉大海,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海洋文明,翟墨写下了这本书。“我证明了自己,我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他们看着我的中国国旗赞扬我,赞扬我是一个勇敢的中国人,赞扬我的海洋情结,以及推动海洋意识的做法,同时他们也开始赞美我的祖国,特别是华人华侨朋友们,他们会传递那些有我的消息的报纸,对他们来说,那个船上插着五星红旗的我,是乡愁派来的使者,要来安慰他们那些充满思念之苦的岁月。

“我被这个梦感动着、激荡着,它使我迫不及待要航行在海洋上。这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为它放弃了爱情,也放弃了财富。但它却是这么一件宏大的事情,从没有哪个中国人,一个人,一面帆,一条船,挑战占地球十分之七的海洋。而我,离这个目标已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