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的力量
5085300000041

第41章 后记:感动中国现象

从2002到2011年,十年《感动中国》为全国的观众提供了超过100个精彩的感动人物。如果加上候选人,这个数字会接近1000人。有媒体把《感动中国》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过誉。

最早,《感动中国》的反馈收集是通过个人的短信。导演樊馨蔓的电话里有四条来自超过一年没有联络的朋友的,内容出奇的一致:今晚看到了你的节目,已经很多年没有流过眼泪,这次真的控制不住了。而朱波手机里保存的是来自父母的短信:我们为你的工作感到骄傲。

很多节目组成员的手机上现在还都存着类似的短信,有些编导在收到短信的时候,自己也哭了。接着,大家会把短信相互转发,作为对自己团队的鼓励。

慢慢的,反馈开始多起来,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各种评论上。对某个感动人物,对某件事迹的述评,成了经常的事。在有感动人物出现的地方,地方媒体多半会以更显要的方式突出报道,关注感动人物的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发起了捐款,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有些慈善组织就是这样按图索骥,把善款主动捐到指定地点。

对节目组来说,最初成功的喜悦渐渐淡去,大家都感到一种责任。

最早,《感动中国》的现场观众和别的电视节目一样,是邀请来的。观众全部免费,节目组成员分发观众票,邀请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到场,再赠送一半给赞助企业。这样1000多名观众就凑齐了。第二年,大家就发现每个人手头的观众票开始不够用了,因为周围要的人太多了。

每个送票出去的人都会提醒要来的朋友:《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没有明星表演,录制地点在郊区,从市区到这里要走高速公路,周边没有商业,录制结束的时候,没有出租车。但即便这样,观众票仍然供不应求。赞助企业需要的票数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每年离录制还有一个月,编导之间就会出现观众票拆借的情况,大家闲暇的时候,就会相互打听:你手头还有多余的票么?

推选委员刘姝威连续几年都向节目组提前订票,她是为她的学生要的,最早能要到100张,后来,节目组只能提供50张,因为要票的单位实在太多了。有军队、有企业,还有很多学校。

大家发现一个现象,第二次来的观众多半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每次节目录制前的闲暇,大家都会在转播车的屏幕上指点评论,会有一点激动的心情。女编导们有时候会发现一些细节:你看你看,上次这个人只带了一个孩子,这次有四个!

2011年度人物评选,《感动中国》在网络上收到选票超过3亿张,投票人数超过700万。在《感动中国》的办公室里,每年统计过的选票会码放平整,装进邮包,堆放在角落里。

而在选票之外的观众来信仍然有很多。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这几乎就是一个奇迹。仅2012年3月,写明梁建增主任收的《感动中国》观众来信就有20多封。山西一位地方干部建议节目组创建“感动中国城”,并愿意以自己的城市作为样板。

河北保定一位老人在来信中这样说:

“我已经年过古稀,早已淡泊名利。央视《感动中国》一直感动着我,每年我都会为这些人物各写诗一首,至今已经有110首。为《感动中国》人物写诗,既要符合各自特点,又要符合诗词格律,我是勉为其难的,不过,我会继续写下去。”

梁建增主任把来信转给节目组,看着随信附上的110首格律诗,大家不胜唏嘘。老人的作品不敢说字字珠玑,但对每个感动人物的特点和故事都把握得相当精准,句句都是心血。

想象下,一位老人十年间,不断的搜集材料,时时推敲苦吟成句,不抱丝毫的名利念头,只为那些曾经感动他的人。这些诗句是对感动人物的赞叹,也是对一个节目组莫大的鼓励。

一个辗转各地打工的甘肃农民,平时没有电视看,只能在每年回家的时候收看感动中国,他随信附上名为《感动》的诗作,写信的日期是2012年的2月10日。正是节目播出后的一周时间,想必是收看节目后心绪难平,修修改改,鼓起勇气寄出来的。

节目组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向节目组推荐他们看到的感动人物,有他们的邻居、同事、朋友。其中一位小学生推荐自己的妈妈,信中说:自己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直同时打两份工,每天深夜回家,生病了不肯到医院,好吃的都留给她,只有一个想法,让她好好读书。

这封信在办公室被传看,看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孩子看过感动中国,但未必能全部理解。在稚嫩真诚的文字里,妈妈最让她感动,妈妈就是她的全部。

虽然她妈妈的故事不能感动中国,但如果一位妈妈有这样的孩子,她应该满足了。一个节目能够让一个孩子发现内心的感动,节目组也应该满足了。

《感动中国》的观众中,有这样一位,辗转联系到节目组。

他叫陈日铃,是一位资产过亿的民营企业家。2009年,在节目组,陈先生自报家门,自称是《感动中国》的铁杆粉丝,他要为《感动中国》编辑出版图书。

节目组很意外。电视节目出书并不是新鲜事。节目组给陈先生讲,从2002年开始,《感动中国》每年都会出版一本相关的书。因为书的内容和节目大部分是重合的,而且是在节目播出后出版,所以书的影响和印量都不算大。出版社的数据很清楚,这类电视节目的书是很少利润的。

这些情况,陈先生都非常了解,但他执意要做。

一个企业家为什么要出这本书?

陈先生说,最早知道《感动中国》是从他妈妈的电话里,妈妈的电话语重心长,除了关心自己的儿子,聊天的时候常常提起《感动中国》节目中的人和事。儿子奇怪了,是什么节目让一个普通话都不会讲的福建老太太这么在意呢?

他找到所有的节目,和朋友一块看了一遍。当时三个人在场一直把这个节目看完,看完之后,明白了。

妈妈从来没有让儿子去做出版这件事,但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不管能不能获得这个版权,他觉得,是中国人就应该试一试。

出版不会获利,没有关系。身为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陈日铃,多年前曾经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把中国最美的50个地方编辑成书《美丽的中国》,并送给所有认识的外国朋友,那是因为,他想让所有的人都了解中国。现在,他觉得《感动中国》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

2012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登陆,在1分钟的时间里,59位中国人物登台亮相,成为国家形象代表。这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也是中国首次以形象片方式推广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片发布后,迅速引起世界瞩目。在十五亿中国人中,谁能代表中国形象呢?

《感动中国》节目组统计了一下,在59人中,有15人曾经出现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这已经超过四分之一了。这15人中,有两位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以中国媒体形象出现,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代表中国航天成就,金晶、刘翔、邰丽华、袁隆平分别代表中国在不同方面的成就和精神。而在“非凡的中国人民”篇章中,郭明义、朱邦月、阿里帕、李灵、张正祥、翟墨6个人物全部来自《感动中国》。可以这么说,中国国家形象片专门为《感动中国》留下了一席之地。也可以说,《感动中国》创造了“非凡的中国人民”这一国家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