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从出现至唐末,传了1640多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了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世界史上也属罕见。可惜的是传国玺在五代时期突然失踪。这期间发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那么,传国玺现在的下落如何?
无商不奸的古训,北京娃娃是知道的,犹其是商人的那张嘴,吞云吐雾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你就算一点想要买他东西的意思都没有,可经他一吹,你不禁几分心动,你再让他讲下去,保管你连根本就没用的东西你都可能会买回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眼前的韩国商人可没这么大的能耐,因为他留不住顾客,所以生意也就自然冷清。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见北京娃娃还在这里,韩国商人粘了上去,可惜他今天碰得的是一个超级计谋高手,注定了这次又会无功而返。
这次和北京娃娃的交谈,韩国商人动了点脑筋,想起记忆里有一个关于和氏璧的故事,于是就和北京娃娃聊了起来,见北京娃娃一脸茫然的样子,不禁说得更是眉飞色舞,整个就像一个演说家。
《史记》记载:“和氏璧,天下其传之宝也。韩国商人带着古代读书人的味道说。唬得北京娃娃一愣一愣的,韩国商人见状更是乐得差点捧腹大笑,见北京娃娃用那种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韩国商人一本正经的说了起来。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湖北南漳县西)砍柴,看见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就将它献给楚厉王。谁知经玉工辨识,被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又被砍去了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了,便抱着“石头”在荆山下哭了3天3夜。文王听说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晶莹洁白的美玉。文王将它精工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便用卞和的名字命名它为“和氏璧”。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灭越败魏,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
一天,昭阳率领百余宾客在赤山游玩。相传赤山下的深潭,就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酒席宴上,昭阳应众人之请,把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观赏。众宾客见和氏壁王光烁烁,照人颜面,都交口称赞。这时,忽然山下深潭中有丈余长的大鱼和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顿时争相观看。及至散席,和氏璧竟不翼而飞了。当时纵横家张仪还未发迹,正在昭阳门下做食客。昭阳手下人见张仪贫穷落魄,就诬赖他偷了和氏壁。结果,“嫌疑犯”张仪被鞭答数百下,遍体鳞伤。但和氏壁依然杏无下落。“盗窃犯”是谁?千古无人可解。
50余年后,赵国有个太监缨贤,用500两黄金在一个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玉璧后经玉工辨认,才知道这块玉壁就是无价之宝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缨贤之手,就从他手里把和氏壁夺去,据为已有。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也想得到这块宝贝,就写信给赵王,假说愿用15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赵王不得已派蔺相如怀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见和氏璧纯白无瑕、宝光闪烁,连声夸赞。蔺相如见泰王无意偿城,用计拿回宝壁,约定秦王斋戒5日后在正殿当着各国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宝换城。蔺相如回到使馆,却暗地命人带着和氏璧偷偷潜回了赵国。
5日后,秦昭襄王得知和氏壁已送回赵国,怒气冲天。但杀了蔺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壁,反让各国耻笑,只好将蔺相如放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事隔61年以后,赵国终究还是被秦国吞并,和氏壁也就落到秦王赢政的手里。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皇帝的印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才行。于是秦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做皇帝的印玺,称之曰“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巡游天下。龙舟行至湘山(湖南岳阳县),突然,狂风骤起,波浪滔天,龙船颠簸起伏,眼看就要翻船,秦始皇吓得魂飞魄散,一个博士急忙呼叫:“赶快丢宝,祀神镇浪!”秦始皇慌乱之间,掏出传国玺丢人洞庭湖。少时风浪暂歇,龙船拢岸。秦始皇登岸抬头一看,前面山上有座红砖古祠——“湘君祠”。相传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舜南巡死在湖南,二妃追至湘水边死去,后人在此立祠。秦始皇见祠大怒:“朕是世上人王帝主,圣天子出巡,理应百神开道,大胆湘君,不来护驾,其罪非小,留尔祠庙何用!”
一怒之下,命地方官将山上树木统统砍倒,一把火烧掉了祠庙。
8年以后,关东有个使臣赴咸阳公干,半夜经过华阴平舒道。突然,路旁跳出个面目狰狞的怪物。怪物将一块玉璧交给使臣,并说:“为吾赠池君,今年祖龙死。”说罢倏地不见。使臣又惊又怕,急赴咸阳如实奏闻。秦始皇取壁细观,才知是八年前沉入洞庭湖的传国玺。
传国玺是怎样从湖底回返人间的呢?对此,谁也说不清楚。大概因为老百姓不堪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编了上面一段故事来诅咒秦始皇。不久,大泽乡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捧传国玺,敬献给刘邦。刘邦扫秦灭项,建立了汉朝。传命将玉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做了皇帝。当时因汉家小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孝元太皇太后代管。王莽就命弟弟王舜去长乐宫索玺,孝元太后见王舜进宫逼玺,怒不可遏,取出传国玺狠命往下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连忙拾起一看,传国玺已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任你巧夺天工,精镂细琢,一块完整的宝璧终究还是留下了缺痕。短命的王莽政权灭亡以后,传国玺复归汉光武帝刘秀,史称东汉。
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回宫之后,传国玺竟不知去向。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河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夜间,孙坚忽见城南有五色亮光直冲斗牛。近前一看,亮光来自一口水井,井栏上刻有“甄官井”3字。井口闪闪发光,井内蒸气氤氲。孙坚命军士汲干井水,从井中捞出一个官装打扮的妇人尸体。尸体仍未腐烂,妇人项下有一个锦囊,内有一个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区。孙坚从中取出一方玉玺。该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此8个篆字是秦宰相李斯亲笔所书,刻在玺上的。
孙坚得到传国玺,心生异念,也想靠“天命”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下令撤兵回鲁阳另作打算。谁料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什么“天命”、“吉祥”,不久他就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梓归里之机,派兵半路拦截,抢去传国玺。后来袁木死后,玺又流落到了曹操手里。三国鼎峙,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玺归晋。
西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传国玺就像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传来传去。每一次传国玺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厮杀。围绕着传国玺,闪电般的追逐战愈演愈烈。
更可笑的是公元352年,慕容俊攻克冉魏国的邺城,宣称获得了传国玺,改永和八年为元玺年,自己登上大燕国皇帝的宝座。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真正的传国玺早被冉魏濮阳太守戴施派人偷偷献给了晋穆帝。慕容使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放哄老百姓,借“天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已。
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夺得了传国玺。经过隋末农民大起义,传国玺又落人唐高祖李渊的手里。
传国玺从出现至唐末,传了1640多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了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世界史上也属罕见。可惜的是传国玺在五代时期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于后周,仅得后周两颗国玺,未获传国玺。
从五代以后的1000来年间,各朝均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如:宋绍圣三年,咸阳义在河南乡掘地修舍,得一宝印。其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篆字。朝臣蔡京等13名官员奏称:“此乃真秦制传国玺也。”
明弘治十三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玉玺,陕西巡抚熊羽中说是传国玺,把它献给了明孝宗皇帝。
清初,故宫交泰殿贮藏39方御銮,其中有二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王玺,人们也称它是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宝时,把那块伪造的膺品——假传国玺,剔除在外了。
真正的传国玺到底怎样失传?又流落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会解开这个千古疑案。
和氏壁究竟是什么宝石呢?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传统观点及历史故事,其玉种应为白玉。白玉质地细腻,坚硬色雅,在各玉种当中自古最负盛名,被称为群玉之冠。白玉在矿物学上为透闪石和阳起石的隐晶质臻密块状集合体。
一位地质学家则认为和氏壁的学名为拉长石。在矿物学上,拉长石的化学成分为一定比例的钠长石、钙长石,它具有玻璃和珍珠的光泽,硬度和翡翠相似。由于拉长石中纳长石分子在钙长石晶格中,呈细小包裹体,作定向排列,在光线照射下,从不同侧面就可能看到不同色彩了。月光石则是这种拉长石的工艺名称。
那么,和氏璧是否确定无疑就是月光石呢?现在还难以下结论。因为,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从卞和发现和氏璧以后的2000多年中,没有人在荆州地区拾到第二块和氏璧。另外,为什么楚国的玉匠却不识楚地荆山所产的和氏璧。最重要的是,和氏璧原先是一块外表有层“皮”包裹着的“璞石”,它和月光石的特点不太相符。据矿物学家称;月光石多见于伟晶岩及某些火成岩晶洞中,生成巨大的自然形晶体,是无“璞”之“玉”。而且,类似“侧而视之色碧,而正视之色白”的宝石,除月光石外,尚有天河石、玻璃蛋白石等宝石。而以玻璃蛋白石与和氏璧更为接近。
这块宝玉有什么特征呢?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可见确有它的稀罕性。从此和氏璧成为各诸侯国争夺的对象。
出于好奇心,北京娃娃忍着韩国商人的嘲笑听完了故事,而此时,进去老半天的妮娜手拎着大包小包从商场走了出来,北京娃娃一见,忙摆脱韩国人的纠缠赶紧迎了上去……
灵魂点击:
圣人尚且有不足的地方,何况我们只是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