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化
5096400000019

第19章 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2)

3.增加货币的发行量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准允地方各省发行货币。如1940年11月,国民政府准允湖南省银行发行5元券和10元券共计15,000万元,供军费支出及收购物资需要用。一个月后湖南省就发行了22,589,115.10元货币,但没有准备金。后来导致了通货膨胀。

4.发动劝储运动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制定了《救国储蓄金章程》,次年12月又公布了《节约建国储金条例》,劝导国民储蓄。1940年在重庆成立了劝储总会,令各省市成立分会。到1941年各省和县市都成立了省分会和县市分会,1942年湖南省分会辖有77个支会。劝储分会和支会广泛开展竞赛活动,到1941年底止,湖南省储蓄达2300万元,至1942年6月,达到5960万元,居全国前列。湖南省政府动员民众参加储蓄运动,1944年3月在耒阳举行的省行政会议上,薛岳将推行8亿元国民储蓄运动作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对于缓解通货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财政收支

1.省财政收支

根据国民政府、湖南省政府划分的财政收支范围,湖南省1939—1941年度三年的财政实际收入分别为7185万元、5719.5万元和8413.6万元。1942—1945年缺乏具体数目,原因是并入了中央财政范围。在这三年的财政收入中,田赋并没有占第一位。如1939—1940年田赋中的省税分别为1018.9万元和919.9万元,分别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4.1%和15.9%。而工商各税占了省财政收入的大宗。这反映了战时湖南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省政府广开财源与调整税率的结果。

从表4—1财政开支来看,1938年属半年财政支出,军费开支占整个财政的22.5%外,1940年军费开支超过了1/4,而1939年和1941年都接近和超过全年财政支出的一半,这是典型的战时财政开支,这样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相当少。其次开支较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和文教科卫费。值得一提的是,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文教科卫的投入仍在不断增加,1941年这项开支已占整个省财政支出的12.3%,这是难能可贵的。

2.县(市)地方财政收支

抗战前十年,国民政府虽规定县为一级地方财政,但湖南省不少县财政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抗战爆发后,各县建立和充实了县级财政。1942年1月,全国财政系统分为国家和县自治两级财政,各县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但在各县财政收入中,田赋、工商税等构成了县财政的支柱。如衡阳县1939—1941年三年的田赋收入分别占当年总财政收入的31.11%、31.63%和24.38%,但较抗战前田赋收入超过总财政收入的一半相比,则下降了不少。又如衡山县1935—1941年财政收入也能反映这一情况。

从表4—2可知,田赋收入仍是衡山县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但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新税源的开辟和税率的调整,田赋的比重在不断下降,1935—1936年田赋收入分别占整个财政收入的95.3%和65.3%,战时下降为不到一半,而工商税在不断上升,但是企业收入比重不大。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战时湖南各县经济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

从各县财政支出来看,行政费用支出比例较高,再就是文教卫生费用开支较高,仍以衡山县为例,详见表4—3。

表4—3的行政费包括地方自治费、公安费、党务费、财务费等,这笔费用所占比例大,是国民党政权机构向基层延伸扩大的反映。文教卫生费用开支所占比重也较大,说明当时政府比较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其他费用则包括与国防相关的一些费用,这是战争状况下的产物。但是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不多,这是由于战争的影响,行政费和其他费用开支挤占了经济建设费用。

二、金融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国的金融市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1937年8月,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和《总动员计划大纲》等文件,限制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实行对通货、汇兑、金融业务、金融机关的管理。同月,国民政府在武汉设立了“四行联合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办事处,同年11月易名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作为战时最高的财政金融管理机构,以加强对战时的财政金融统制。1939年3月,国民政府通过了《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实施具体方案》,规定今后的金融方针为:“巩固法币信用,实施管理汇兑,健全金融机构,调剂各地金融四项为施政之纲要;俾金融巩固,生产增加,于以完成抗战建国之大业。”战时湖南的金融业就是根据上述原则,在“四联总处”的指导下开展金融业务的。

(一)严禁私钞,维护法币信用

1935年底,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但民国初年货币混乱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各地乱印私钞,视私钞为信用货币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张治中主湘时曾谈到湖南的私钞时说:“不但一县有一县流通的市票,推而至于一区一乡一镇甚至也是这样。不要说一个政府机关或是什么钱庄银号可以发行私钞,甚至一个豪绅或是一个富商也可以非法印行。一个地方官可以和地方上人随便商量一下,就发行大量的流通券,一个商号随便向政府机关运动一下,也可以发行几千万的私家纸票。”这些私钞的发行和流通,既无准备金,又与法币相冲突,严重扰乱了战时湖南的金融市场。1937年6月,省政府颁布《湖南省取缔私钞办法》,规定从本法颁布之日起,禁止私自印发私钞,已印未发的须交当地政府转银行封存;对已流通的私钞,由县市政府调查,报省政府和省银行,并处以罚款。这样湖南乱发私钞的现象得到了遏制。薛岳主政湖南时,继续推行这一政策。1941年,湖南东安天锡煤矿公司印发私钞,薛岳令省财政厅和东安县政府联合查处,勒令悉数收回,并派员监视销毁。战时湖南严禁私钞的发行和上市,对稳定战时的金融市场、维护法币的信用、推动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战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大后方取得外援困难,又无外资可利用,加上投机猖獗,开支繁多,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增发货币,导致了各地物价从1940年以后开始骤然上涨,1943年之后大后方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湖南米价在1939年,每担不过10元,到1942年6月涨了20~25倍,工人工资在1939年为每天约5~6角,1942年6月增至4元以上。从整个大后方来看,若1937年的生活指数为1,到1943年则增加到183。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湖南省政府也采取了诸如提倡劝储运动,推行限价政策,打击投机商等,但收效甚微。如1939年3月,湖南省政府制定了《评定物价办法》,要求各县一律组建评价委员会。其措施主要有:(一)凡物品之生产及运销成本不受战时影响及影响甚微者,以战前三年或一年之平均价格为标准;(二)凡物品之生产及运销成本受战时影响者,以其在战后之成本,再加相当之利润为标准;(三)凡物品之成本容易计算者,以其经营所属之资本总额再加相当之利润为标准。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办法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国民党统治在大陆崩溃的重要原因。

(二)健全全省的金融机构

战前,中国金融机构的重心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据1936年全国银行年鉴的统计,该年全国银行共有总行164家,分支行1332处,沿海省份(东北除外)占全国总支行总额的80%以上,其中又以上海和江浙最多。湖南的银行业兴起于20世纪初,1929年湖南省银行成立,接着沪、汉等地的商业银行陆续来湘投资。1933年,长沙市有银行9家、钱庄86家,出现了银行与钱庄并立的局面,但私人银行与钱庄的金融势力占绝对优势。法币政策实施后,省内的商业银行和钱庄业务的发展受到抑制,政府银行(如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开始在长沙、衡阳、常德等地设立分行、分理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至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在湖南设立的银行数量不多。就地域而言,多在湘中、湘北交通便利的地区。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了增强抗战的经济力量,着手加强大后方金融网的建设,这是战时国民政府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1939年3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实施具体方案》,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的建设。《方案》指出:“抗战发生以后,由财政部领导各银行逐渐向内地迁徙,转移金融中心于重庆,惟社会游资亟待吸收,内地农工商矿之金融,亦待调剂灵活,自应遍布金融机构,以期脉络贯通,上年即督促中、中、交、农四银行,克期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并饬各省地方银行遍设省区各县分行,一面筹办县乡银行,使资金深入农村,进而更当督促地方银行充实资本,严密组织,并随时监督其业务,俾内容充实健全,得以尽量发展。”随后在《财政部拟具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中心工作》和《财政部三十年度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中一再强调要加强后方金融网的建设,决定于1939—1941年三年内分三期完成大后方金融网的建设。驻湘的中央各银行纷纷在湖南各地建立分行和分处,并仿照“四联总处”的设置方法,联合推动湖南金融网的建设。1940年1月,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联合办事处衡阳分处正式成立开业,分处内设5人委员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审议放款、贴现、利率、汇款和研究金融市场动态等。至1943年12月,四行分支机构在湘设立的情况见表4—4。

战时四行在湖南所设立的分支行处达85个之多,仅次于四川的211个和广西的95个,居全国第3位。同时,邮政储金汇业局也在湖南大力发展业务,截止1943年11月30日,该局在湖南设立储汇分局及办事处4个、邮政管理局1个、一等分局3个、二等分局60个、三等分局77个、代办所2个,共有机构147个,仅次于广东、四川和浙江,居全国第4位。在湖南农村,作为农业金融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广泛建立起来。据统计,1938年8月全省拥有信用合作社5586个,信用合作社占整个合作社的97.4%,到1942年6月,全省拥有信用合作社28,079,856个,仍占整个合作社比例的一半以上。湖南农村中各保、村都普遍建立了现代信用机构,湖南的金融网络在抗战中期形成了,改变了战前湖南金融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这些金融机构在吸收游资、管理货币、吸收存款、为工农业生产贷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