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27

第27章 行动就是力量(2)

改革开放之初,有兄弟两人,家住农村,他们几乎同时看到政府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民开始摆脱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都趋向了商品化。于是,他们决定每人办一个制衣厂,兄长说干就干,马上行动起来,买来了缝纫机,请来了师傅,采购了布料,不出半个月产品就打向了市场。弟弟则行动迟缓,他想先看看兄长干的结果如何,然后再决定行动与否。起初,兄长办的制衣厂并不顺利,产品销路也不很畅通,弟弟暗自庆幸自己明智。然而,经过半年多的摸爬滚打,兄长的制衣厂生意日渐兴隆。这时,弟弟后悔不迭,经过再三考虑,也办起了一个制衣厂。但是,时机已失,市场已经饱和,只好成为。兄长工厂的附属,做一些简单的加工。

兄弟两人同时看到了机会,又几乎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决定,所不同的是,兄长的行动准则是说干就干,弟弟的行动准则是有了十成的把握再动手。兄长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积极行动的成功几率却非常高;弟弟要有十足的把握再干,看似稳妥,这种稳妥却以失去机会作为巨大代价。我们固然反对干什么事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地瞎干,但是我们更赞成、更支持、更强调瞅准了机会耕毫不迟疑立刻行动。

几十年前,一个中国青年随着闯南洋的大军来到了马来西亚,那时,他的兜里只剩下了5元钱。

为了生存,他在这片土地上为橡胶园主割过橡胶,采过香蕉,为小饭店端过盘子……谁也不会想到,他后来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亿万富翁。他就是谢英福,他的创业史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地谈诵着。

很多人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们发现,他所拥有的许多机会对于大家都是平等的,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他敢于冒险。他可以在赚到10万元的时候,全部把这10万元投入到新的行业中。这在那个动荡的并不安全的投资环境中,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尔也熟知枫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有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总理找到他,请他援助该公司总裁,他爽快地答应了。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生产设备落后,员工凝聚力丧失,债务难还,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无法用金钱填平的。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他说:当年来到马来西亚时,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我现在要报效国家,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我损失了5元钱。

年近六旬的他从豪华的别墅里搬出来,来到了钢铁厂,在一个简陋的宿舍办公,他象征性的工资是每月马来西亚币1元。3年过去了,企业扭亏为盈,赢利达1.3亿港元,而他也成为东南亚钢铁巨头。他成功了,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而面对巨大的成功,谢英福竟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5元钱。

这就是成大事者的境界。

58.勇于创新是拯救自己的途径

没有目的,个人完了,目的也就完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

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它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像我们所做的样子。

——史蒂文森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能否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

推陈出新也绝非一味求新求异,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寻求更大的收获,这才是创新的真正意义。

C.A.克兰是专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闷异常,因为巧克力变软,甚至融化,销售量急剧下降。他苦思冥想,制造了一种专供夏季消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块状、片状型,而压制成小小的薄环。

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产这种命名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颇受欢迎,至今不衰。

推陈出新不一定都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首要的是具有这种意识和观念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

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晒衣竿的塑料薄膜。这是20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见解,才能生产出更新颖、富有创造性的知识产品,实现不断的超,越和发展。然而,知识。本身只能是客体,它本身不会创造自己,人才是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主体。

人人都懂得创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个人奋斗和集体思想同样重要的社会里,创新更是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亟须创造精神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就是创新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

对于个人来说,若要在经济社会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培养和展现自己的创新素质,否则,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创新,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最关键素质。

何谓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或一无所有的情形下,创造出新的东西。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要推陈出新,绝不是把——切都扔掉,连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识和经验都通通抛弃,不加选择地否定。要知道,经验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最实用的规律性的感觉,是做任何事都可以运用的原则性体验。而有的知识,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更新换代的,相反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引导人类进行创新的理论。

因此,在寻求突破时,抛弃的并非是一切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有所选择的否定那些逐渐僵化、生硬、陈腐、过时的观念和道理,包括我们认为非常成功却逐渐落伍,只能记载我们过去的辉煌的东西。

实际上,基本知识是我们创造的根本,是寻求突破的必经之路。如果一名运动员连运动规则都不懂,就整天想着如何向世界冠军进发,这只能是一种妄想。同样的,一名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尚无人赏识、不被人传颂,却试图去拿诺贝尔大奖,并且完全抛弃自己的风格去学习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写作手法,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可见,我们在突破陈旧的思维,追求更大的成功时,应切忌好高骛远,被他人的成功所迷惑,从而失去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需要全新的素质教育氛围和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但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发展创新个性心理品质。事实上,人的创造性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愿意发掘,人人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潜能,成为创造性的人。

成为创造性的人需要后天的训练,需要克服可能出现的人格缺陷。成为创造性的人,是做人的最高价值指向,而且乐趣无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向、有没有创新精神、是否有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所谓创新的观念和意向,就是指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和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向。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意向或欲望,创新的活力将无法驱动。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有胆量、勇气和知识超越已有的或传统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人类创新精神的结果。拉马克否定传统的陈腐的生物学观念、达尔文否定拉马克进而形成进化论、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学的局限、郑板桥独创“板桥体”书法、亚历山大挥剑创造自己解开绳结的方法、哥白尼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学说、拿破仑打破传统的作战规则、贝多芬改革交响乐的写作规则……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新精神使然。

创新精神的发挥有赖于突破传统思想、习惯行为和权威教条,独立思考,超越流行的束缚。它具体表现为:突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限制和消极影响;突破自身习惯性的心理束缚;克服现存文化上的障碍,如顶住不公正的舆论压力等等。

这就需要具有抛掉陈见的勇气,吸收新知识。如果只是重复已知的做法,就无法将技术或技艺琢磨得臻于完善,也不可能拥有新技术。为了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就必须研究新事物、追求新方法,并从其中找到有助于目前正在做事的方法,促使自己突破原来的框框条条的限制。

可以相信,终其一生都能不断创造的人,必定经历过许多变化。艺术家的一生往往有许多不同的面貌与时期。毕加索起初以印象派登场,不久就开创了立体派。康德过了大半辈子之后,才起了大转变,完成《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又有一次重大的转变,先潜心于道德,然后转而研究美学。这就是说,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

不言而喻,这样的转变经常是痛苦的,也是波涛汹涌的。因为一旦投身于未知的、崭新的领域,就可能会完全失败。但是,变革总是发生在危险与风险逼近时,缺乏勇气,就谈不上进步。

但是,有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无畏的精神而对新的状况望而却步,踟踌不前。他们一旦到达某个阶段就开始惧怕新的事物,惧怕变化、惧怕成长。他们躲在自己的过去和家中以及自己的习惯里,就像靠退休金生活的人一样。他们一下子就从社会的舞台上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作品,更没有任何人再提起他们。可见,一个人要保持创造力,不仅要有创造的欲望,还应具有推陈出新的勇气。这种勇气,不能与生俱来,更不能靠别人赐予,而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实践,升华。

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依赖性,造成安宁与舒适的假象。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人认可、赞赏的成绩,谁都不愿意轻易将之否定、抛弃。否定过去,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并可能造成不安全、畏惧的感觉。而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否定过去的魄力,就不可能更新观念,创造更高成就。

创新能使一个人生命质量更大,这是我们自己拯救自己的一条非常可贵的途径。

59.端正你的工作动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手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苏格拉底

曾经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在乡下买了一座宅院,打算安养天年。但在这宅院的庭园里,长着一株果实累累的大苹果树却成了老人的心病。因为邻近的顽童几乎是夜以继日地来拜访这株苹果树,顺手带来的礼物则不外乎是石头或棍棒。想安享宁静的老人常在玻璃被击破或不堪喧闹时,走到庭院中驱赶树上或园中的顽童,而顽童回报老人的,则是无数的嘲弄及辱骂。

老人在不堪其扰之时突发奇想,有了一条妙计。

有一天,当他如往常一样面对满园的顽童时,他告诉他们,从明天起,他欢迎顽童们来玩,同时在他们离去前,可以到屋子里向老人领取一元的零用钱。

孩子们大乐,能仍如往常砸苹果、戏弄老人,又多了一笔小小的零用钱,天天来园中玩得乐不思蜀。

一个礼拜过去后,老人告诉小孩们,以后每天只有五毛钱的零用钱。顽童们虽然有些不悦,但仍能接受,还是每天都来玩耍。 。再过一个星期,老人将零用钱改成每天只有一毛钱。孩子们愤愤不平,群起抗议道:“哪有这种工作,钱愈领愈少,我们不干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从此,庭园中恢复了往日的幽静,苹果树依然果实累累,但不再饱受摧残。

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清楚地分析出自己为何要从事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终极目的又何在,这是一个与内心动力相关的问题。然后,回想自己从事这项工作时的初衷,紧紧把握住这个初衷,就能不为起伏不定的酬劳所迷惑,从而能从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莫为金钱所产生的障眼法所迷惑,使我们原本单纯热爱工作的本质丧失了。时时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人际关系、更大的财富。

据报道,一位经济学家接受一家企业的委托,对他们内部的人事部门作一些咨询,并为企业作诊断。他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访谈每位员工,并在所有的访谈结束后,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动机,那么工作表现一定不会出色;

其中服务于人事部门的人就是例子,其中有一个李女士,她在.同一个部门已整整待了15年,平常的工作就是负责人事考核等文书作业,年底则作一些稽核。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既公式化又无聊,所以做得一直很没劲。想当初刚进公司时,她原本预期会作一些较活泼、有趣的工作,没想到这份工作与她所想的完全是两回事,时间一久,也就如同应付一般,一日过一日了。这位经济学家翻看了李小姐的考绩,果然分数不高。

另一位在工程部门担任研发的林先生也差不多,他在那个部门一做就是八年,除工作表现不良外,还是个让企业蛮头痛的人物。这位经济学家和他聊了将近两小时,期间他不停地抱怨,说自从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在做这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又非常无趣,简直激不起他一点上班的欲望,要不是看在薪资还不错的份上,他早就想走人了。可是话又说回来,他未婚,钱存在银行里派不上用场,对他而言,工作实在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更不是有意义的事。

同时,这位经济学家也顺便了解了一下他在职场中的群体关系。原来,林先生的人缘也很差,不但不好相处,同事对他还有点敬而远之,尤其是他的办公桌,乱得没一个章法,自然主管对他的评价不高。相对的,他也觉得委屈,因为和他同一时期时来的人不是加薪就是升迁,或常得到一些奖励等等,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

他和这位经济学家说了许多心里话,这位经济学家只告诉他两句话:“你的未来工作的改变,是来自于你现在对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你不试着改变方向,十年后你还是你,环境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