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30

第30章 行动就是力量(5)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智力?精力?还是教育?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获得成功。但是有一件事更为重要,那就是:看准做事的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说话——或是缄默不语。

如果我们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把握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大大简化了。那些反复遭受挫折的人经常面对毫不留情的世界感到沮丧。他们几乎永远意识不到: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着努力,但却在不恰当的时机。

有一天,一位民事法庭的审判员说:“哦,这些吵闹不休的夫妻们。他们只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时候一个人受不了唠叨或批评,——即使是善意的劝告。只要夫妻双方了解对方的心情,知道什么时间去诉苦,什么时候去流露感情,那么离婚率就会下降一半。”这位审判员说的也正是时机问题。

良好的风度经常需要的也只是看准合适的时机而已。还有什么比兴致勃勃的谈话被打断更令人扫兴的呢?有谁没有遇到过一个从来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离去的不知趣的人呢?这个人会使我们觉得像被他纠缠了一辈子似的。

把握合适的时间有时也指做某些出乎意料的事情。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位大夫为一对无子女的夫妻安排好了收养一个婴儿。他在深夜突然给妻子打电话说:“收养证书的一切手续都办好了,让我们一块到医院去,给那对夫妻抱回这个孩子吧。”

“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喊道,“他们根本没想到几天后就会得到一个婴儿,他们会惊慌失措的!”

“哈!”大夫说,“新生儿自愿在深夜诞生,而头一次作父母的人总是惊慌失措的。这样会给他们一个美好而正常的开端,就按我说的办吧!”

就这样婴儿在午夜时分“分娩”,作父母的兴奋得手忙脚乱,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开端。

若要掌握选择时机的艺术,必须牢记五个条件。

首先,要经常不断地提醒自己,掌握好时机在待人处世上的重要意义。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如果把握住潮头,就会引你走向好运。”一旦你明确了“看准时机”的全部重要意义,你就朝着获得这种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其次,和自己订一项条约,虽然多次违反这个条约,这就是当被愤怒、恐惧、嫉妒或者怨恨的漩涡所驱使时,千万不要做什么或者说什么,这些情绪的破坏力量可以毁坏精心建立起来的好的习惯和脾性。有一次,有一个人在一次职工大会上大发脾气,并且说了一些刺耳和挖苦的话。他所支持的建议当场就被击败了。他的父亲,也在场,什么话也没有说。然而在当天晚上,这个人自己反省,在枕头旁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著名的话:“任何人都会发火的——那很容易;但是要做到针对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目的,以及按适当的方式发火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第三,加强自己的预见能力。未来并不是一本关闭上了的书。大多数将要发生的事都是由于正在发生的事所引起的。相对来说,很少有人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来设计今后的自己,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并照此行动。

预见能力在商业活动中显得更加重要,许多的公司都把它作为工作取得进展的主要尺度。‘但是在管理家务时它也同样是重要的。星期六会不会是到海滩旅游的好日子?最好把现成的冻熟肉和三明治面包放进冰箱里。那寡居的婆婆健康状况是否开始衰退?我们最好还是面对她可能搬来与我们同住或者安排她到一所私人疗养院去的可能性吧。掌握好审时度势的艺术还包括看准将来事情会向何处发展,明白抓住现在这个时机采取行动会减少将来的麻烦。

第四,学会忍耐,我们不能不信服爱默生所说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置于天分的土壤中,并且坚定不移的话,巨人般的世界也会向他让步。”获取这种耐力没有灵丹妙药,它是一种智慧与自制力的微妙的结合体。但是一个人必须明白,过早的行动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最后,也是最难学的一条,就是学会做一个局外人。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是与所有的人共享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真正地掌握时机就包括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待问题的。

只有这样正确地分析和了解了周围人的想法,我们才能选准恰当的时机争取行动,它能使我们的计划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自己拯救自己。

66.及时调整自己

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蒙田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拉罗什福科

不喜欢任何人的人,要比任何人都不喜欢的人更加不幸得多。

——拉罗什福科

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时候,我们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操作。成大事者的习惯是: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立即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外一条路。

我们经常形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常说他是“一条路上跑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固然不行,方向稍有偏差,也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初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不适时调整方向,结果只能失败。

有一个人,是一名作家,他在某一段时期里,感到有着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不断地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在写作时,他会觉得思路顺畅,文字像是从脑海里蹦出来一样。这时候他写的东西就会优美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可是,突然有一天,在他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写完一个长篇以后,他感到浑身轻松,然后预备写下一篇长篇小说。但他突然发现自己怎么也写不出东西来,尽管挖空心思,却收效不大,写出来的作品连自己也看不过去。这种情况同我们开始所述的一样,作家忽然找不到感觉了,但却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实际上,这是他的状态出现了问题。当然,这同受外界的诱惑而导致的松懈完全不同,而这种状况又往往令人不明白,难以找到具体的原因。

但这并非绝对不可扭转的,关键是不论在何种状况下,我们都应对自己的环境、心态、工作性质及周围的人等因素有个明确的了解,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这样,才可能扭转颓势,使自己重新找到良好的状态,保持不断进取的势头。

这位作家就是因为太投入紧张的工作和后来突然松懈形成的反差,形成心理上的疲软和过度紧张。这时候,他只要走出家门,放松自己,去大自然走一走,在一段时间中完全不想写作上的事。当再次提笔时,他会发现自己的灵感恢复如初,写作起来也异常顺利。

这是调整状态的一种方法,即转移注意力。我们在连续工作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工作效率及心理情绪的低下,因此有必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休息、恢复。

而对于另一种人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这种人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变得白大、骄傲、白以为是,从而自然放松了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自己用不着再像从前那样艰苦努力和辛勤劳作。因此他们开始讲究享受,个性也变得狂傲不羁,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但是这种日子不会持续太长,到他突然发现自己坐吃山空,需要重新创业时,他会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重操旧业。

显然,这时候他们已找不到当初那种劲头十足、游刃有余的感觉,做什么事都会磕磕绊绊,极不顺利。这当然是由于身心的懈怠所致。

善于调整自己的,不会允许自己出现这种松懈。不管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都要正确面对,心神宁静。不要为任何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忘记了追求成功的艰辛和困苦,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垂头丧气,失去了重新战斗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只有这样,也才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埋没、冲走。

67.平凡成就大事业

从小处着眼,让平凡成就伟业。

任何人只要做一点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回报,这种回报就是经验,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亨利·福特

18世纪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化学领域做出了异常杰出的贡献,可是瑞典国王却毫不知情。

有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舍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欧洲闻名的舍勒,却把勋章发给了另一个与舍勒同姓的人。

其实,舍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当药剂师,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却只是付诸一笑,根本没有把这当一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舍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不料科学院竟以格式不符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舍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舍勒在32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如果我们也有舍勒这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的工作之外,一般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的心态是要不得的。小至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正是来源于平凡工作的积累。公司需要的是能够在乎凡中寻求成长的人,所以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能够把平凡工作做得很笋的人才是能够发挥实力的人。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的,当我们认真了解每一件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

在中国俚语中,“屁”也是一个修饰词,月来表示微不足道、几乎没有、根本不值得注意、完全没有等意思,如“屁大的事”、“有屁用”。但在澳大利亚,牛羊放屁的事却被科学家办成了大事。

澳大利亚曾被人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至今仍是世界主要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不知从何开始,科学家对庞大的羊群和牛群放屁的问题重视起来。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将一种特殊的设备系在牛、羊身上,以收集和记录绵羊排放的臭屁中所含的甲烷气体的数量。结果发现,澳大利亚的牲畜每年向空气中排放300万吨甲烷。一头牛平均每天排放280升甲烷,而1升甲烷的温室效应影响是汽车排放1升的二氧化碳的20倍。据统计,牛、羊排放到大气十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占澳大利亚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澳大利亚的牧场成为仅次于公路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的来源。

这一发现令人大吃一惊,科学家们立即着手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研究。2001年6月,澳大利亚学院宣布,已研制出一种疫苗,该疫苗可以降低牛、羊等动物放屁时所含的甲烷含量,从而缓解使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科学家们说,这项进行了3年的疫苗研究已有成果,这种疫苗可以通过调节动物胃里的有机体来阻碍甲烷的产生。

澳大利亚农民也积极参与到疫苗实验工作中来。澳大利亚学院要求农民与当地组织联系,尽早表达他们对疫苗的兴趣,以确保各方对疫苗研究及其使用的支持。预计这种疫苗将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向市场。

九层之台,起于垒上。不集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由点点滴滴的经验,滴滴点点的努力,汇集而成。所以,真正懂得成功内涵的人,都不会放弃这种积累的过程。

有一则近于黑色幽默的故事,能充分说明小事情是怎样重要到影响人类历史大事情。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的?

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轨道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作为标准的。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为4.85英尺。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应该完结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完。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只要留意看,在它的燃烧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工厂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再胖一点i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的宽度宽了一点点。

故事是颇有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或许是由2000年前两匹战马的屁股宽度决定的。历史惯性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要冲破由惯性形成的规则又是多么的艰难。

人类的很多大事情,正是这样需要从小事情做起。

在世界范围内,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还找不到一个在一生中从未被蚊子咬过的。

蚊子叮咬,不仅影响人们的睡眠,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是一场秘而不宣的、极其残忍的生物战争。

公元5世纪的罗马帝国,曾经非常强大,后因长时间的大面积流行疟疾,使军队不能打仗,百姓不能生产,致使国力日衰,抵挡不住日耳曼民族的进攻,终于亡国。日耳曼军队攻陷罗马城以后,还来不及欢庆胜利,便因无法控制疟疾的流行,最后只好弃城而走。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联军在准备进攻南军重要据点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时,因为疟疾大规模流行,致使这次军事行动严重受挫。后来,疟疾还几乎摧毁了巴拿马运河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