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34

第34章 行动就是力量(9)

76.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报》上,曾经记述了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耷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系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另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厂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列下来,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找出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想到,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换来的竟是一场悔恨。尔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拥挤在万事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

77.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如果我们总是生活在昨天,那么我们今天决不会快乐,也难成功。

人生在世,大抵都会错过什么:人、事、职业、婚姻、机遇等,这些都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显得匆忙而短暂。

人生中有无数次选择,如果我们错过了太阳,还要错过月亮吗?

每年都有不少学子,就因志愿’填得不妥而与理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失之交臂。

填志愿当然是第一志愿最重要了,它凝聚了一个人所有的追求与努力。*学医还是学农,学商还是学文,面对单薄的表格,那支笔显得何其沉重。一笔落下去,就是不可悔改的人生。鉴于此,许多人都把宝押在了第一志愿上:“非某某校、某某专业不上!”到了第二志愿的填报,也就浮光掠影了,用敷衍了事来形容,想起了一句话:毛毛虫想要过河怎么办?答案是变成蝴蝶。在过高考这条河时,如果你是一只蝴蝶,当然最好。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倘若那几张考卷并没有使你长出飞翔的翅膀,你在第一志愿前依然是一条没有羽化的毛毛虫,怎么过河呢?

我们都理解莘莘学子的心情,十年寒窗只为第一志愿而战。但我们更理解一个人失落的苦闷与无奈。假设当初像对待第一志愿那样对待第二志愿,那就无疑等于为多雨的青春提前预备了一把美丽的伞。

我们觉得谈恋爱的人是另一种形式的“填报志愿”。不能与最心仪的新娘结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携手相牵漫步人生之旅——这多么像我们失落的第一志愿,但决不能因此而拒绝爱情。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个比喻,无非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错过了太阳,不能再错过月亮。

正确的选择第二志愿其实也是一种智慧。谁能保证第一志愿带来的就是精彩,而第二志愿带来的必是无奈?生活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有那“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一次次推开尘封的心扉。一扇门关闭了,同时,另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生活,永远是公平的。

反过来讲,第二志愿何尝不是对你的决心、毅力、自信、才能的另一种考验?!真正的骑手,可以驯服任何一匹烈马。

把志愿分成第一、第二、第三……本身就是一种无奈。一个人难道只有在面对那张表格时,才知道自己的心中原来只藏着一个志愿吗?果真如此,人生会是多么的索然寡味。我们认为,比志愿更美、更有人性光辉的,是“追求”这两个字。与第一志愿擦肩而过可以,但没有追求却绝不可以。

是的,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常常免不了要被第二志愿甚至第三志愿“录取”,这大概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米做成了熟饭”,怎么办?那就对自己说:开饭吧!

有一位人,年轻时与一少女相恋多年。那少女活泼、开朗,能歌善舞,是个人见人爱的“黑牡丹”。可是由于阴差阳错,他们分手了,“黑牡丹”远嫁他乡,而那位朋友也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只是那位朋友觉得自己过得及其“不幸”,他觉得妻子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遂心,长相不佳、吃相不佳、坐相不佳、睡相不佳,总之,妻子没有一样称他的心,如他的意,与罗曼蒂克的“黑牡丹”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的妻子为此常常黯然神伤。后来,索性放开他,准许他去异乡去看望他的梦中情人“黑牡丹”。朋友如遇大赦般地去了,在三天两夜的火车上,他设计种种重逢的浪漫,于是,他满怀憧憬地敲开了“黑牡丹”的家门。

开门的是一个腰围大于臀围的黑胖夫人,一见面她就兴趣盎然地对他大讲泡酸菜的经验,因为当时她正在泡酸菜,屋子洋溢着一片酸菜的味道。

这就是令他魂牵梦绕地、朝思暮想的“黑牡丹”!

朋友回到家后,竟突然发觉妻子竟然与众不同,妻子也破涕为笑,从此,两人过得和和美美。

人生注定要错过的,那就让它错过好了,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我们眼前的美丽。这才是一种自己拯救自己。

其实,走了太阳,还有月亮。成功是与机遇相随,而机遇却是一个美丽但性情古怪的天使,当它降临时,我们稍有不慎,它就会弃我们而去,使我们与成功无缘。

把握机会,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能力。不善于把握机会,纵使你再努力,你也可能无所成就。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发现了金子后,便有四面八方的淘金者怀着成为富翁的梦想,来到萨文河,数不胜数的淘金者废寝忘食。他们在萨文河河床上挖出了很多大坑,并且挖遍了整个河床,但均扫兴而归。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了下来。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河床上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压上,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但连一点金子都没找到。最后,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带着失望和悲伤离开。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最后,彼得·弗雷特发现原来坑坑洼洼的土地已被大雨冲刷平整,并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彼得眼前一亮,他想,我没有找到金子,但这土地肥沃,用来种花,花再拿到镇土卖给富人,那么我一定会赚很多钱。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成了唯一找到金子的人。

彼得能找到金子,而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却找不到金子。其实彼得与那些淘金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不同的话,那就是彼得更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而那些人却让机遇从他们的眼前溜走。

有一首歌唱得很好,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彼得能找到金子,是他不但能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还有一副大脑。别人用蛮劲找金子,彼得用力同时也用大脑找金子。别人顾不上多看萨文河一眼,但彼得却把萨文河的美丽风景看了个遍。别人在成功的路上埋着头一往无前,而彼得却在成功的道路上边走边看。

照亮天空的不只是太阳,走了太阳还有月亮。

78.从竞争中汲取经验

无事不晓者也许会无事精通。

——塞缪尔·约翰逊

无论你可能确信什么,你都必须确信这一点:你和别人一模一样。

——詹姆斯·拉塞尔·罗威尔

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结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反过来某人在一定阶段优先于自己进步,或先于自己被提拔,也是这个人在某些方面必然取胜于自己,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

所以敢于竞争,擅于竞争,才能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在事业发展上卓而不群。

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的家族有句口号:“不能甘居第二。”以这种必胜的竞技心理状态,肯尼迪投入了与尼克松竞选的行列。当时,尼克松的声誉和影响及其竞争选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名人云集的首都华盛顿,相对而言,在各州的影响就小一些,并且对各州的选票抓得也不如华盛顿紧。于是肯尼迪投入精力从薄弱环节开始突破,把重点放到各州,在1960年,他乘飞机飞行6.5万英里,访问了24个州,发表演说350次,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获得了大量州民选票,一举击败子实力强大的尼克松,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有的人不敢竞争,惧怕失败,须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的希望,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回避,只能迎头而上。追求成功的过程,是个不断吸取、不断进步、不断竞争的过程。竞争是手段,进步是武器,而从竞争中吸取经验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每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后才可能和其他选手同台竞技,一争高下。

知识、经验、规律的不断吸取、如何吸取,决定我们自身素质的好坏高低。因此,绝对不能忽略吸取经验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有一条我们最容易轻视的规律:从竞争中去吸取经验。竞争是智慧、体力、临场发挥的综合素质较量。每个人在竞争中都会尽全力争取胜利;使出浑身本领抓住所有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因此,在竞争中最容易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吸取到别人最好的经验。很多人以为学习知识只是个人的事,只要努力就足够了,殊不知更重要的是视野开阔,在同别人的竞争中来充实自己。

有些人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喜欢同别人竞争,只想在安定的环境中过日子。可看到别人超越他们,取得一个个辉煌的成就时,他们又于心不甘。就像意大利人不喜欢被人视为竞争心很强,他们总以拼命追求成功为耻。教育者尽量不让学生之间有比较或形成对照的情形,他们以评价的方式来取代分数。因为他们认为竞争是可耻的行为。

相反地,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有益的。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成功而奋斗,做得愈好的人,应该得到愈多的报酬与名誉。另一方面,美国人对公平的观念非常敏感,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必须受到人道上的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于竞争,在他们眼里,碌碌无为才是最可悲的。

一个赞扬成功者的社会较少被嫉妒左右,这是因为这个社会既要求竞争,也承认别人的成功。反之,不愿意从竞争中吸取他人优点,不承认成功的社会,则是充满了嫉妒与抱怨的社会。以怨恨者道德观而言,成功的人应当经常被批判,只有悲惨、贫穷、苦恼的人才拥有单纯的心,才具有被救赎的资格,才是最善良的人。自然,意大利人显然在强化这种想法,此一现象使嫉妒成为社会的障碍之一。意大利有文学奖、电影奖的审查委员会,一般来说,不畅销的作品及不可能进军国外市场的作品特别容易得奖,那些审查委员做这个决定的动机是嫉妒,却以艺术的理由来粉饰,提高那些作品的声望。与此类似,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现代大学内的各种竞争,特别是许多平庸的人在审查比他们优秀的人的作品时最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在企业里也屡见不鲜,无能的干部排挤能力强于他们的。甚至连新闻界也不例外,采访主任很可能设法排挤名气超越他的记者,以保持自己的声威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