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06

第6章 天助自助主人(5)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长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育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竞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板走路,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目标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目标开始的。”

有人说,目标犹如火焰,当阴霾蔽日之时,指引人奔向光明的前程;有人说,目标宛似温泉,当冰凌满谷之时,冲荡人身心暖融融;有人说,目标好比葛藤,当人向险峰攀登之时,引人拾级而上;也有人说,目标就像金钥匙,当置身于人生迷宫之时,帮助你撷取皇冠上的明珠。

目标并不深奥,目标其实就是自己为之奋马而所要得到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但首先我们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目标。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自信是力量的源泉,是实现目标的基石。

据说有一年,在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上,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负重跋涉,阳光很强,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险队员们没有了水。水是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动力。

正在这时,探险队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那只水壶从探险队员手里依次传递着,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一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当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带给他们实现目标的水。

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我们的心里拥有清泉的信念。

明朝末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抬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60、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了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叫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曲折和坎坷是在所难免的。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果,不管这结果是胜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只要厄运不打垮目标,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目标还站立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纵观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他们在其起步时就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巴甫洛夫曾宣称:“如果我坚持什么,就用炮也不能打倒我。”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目标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目标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目标既然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呢?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刻在石头上的字,用今天的话说,是“认识你自己”。这正是目标赖以建立的前提。

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的可能制定目标,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挥,就会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我们有不及别人的地方,而别人也有不及你的地方,自信便由此产生并不断得到加强。

正确地选择了事业上的突破口,并对此充满了必胜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成功便唾手可得了。

目标好似航标灯在浩淼的人生海洋中,指引着人们走向辉煌。高高举起目标之旗的人,对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相反,目标之旗倒下了,人的精神也就垮了下来。而从来就不曾拥有过目标的人对一切都会畏首畏尾,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抬不起头,挺不起胸,迈不开步,整天浑浑噩噩,看不到光明,因而也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的快乐。

奋斗目标使人在积极肯定的心理支配下,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我们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从而完成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的愿望。面对充满诱惑和多变的世界,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目标的人,能执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动摇,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目标产生信心,信心可以感染他人,一方面激发他人对你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感染到信心。

10.咬定一个目标易成功

有方向感的目标,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流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公元1876年,美国亚马士都大学的校长威廉·克拉博士;应聘到北海道刚创立的札幌农校,担任教务主任。他和学生一同生活,教育他们达八个月之久。培养了佐藤昌介、内材鉴二、新渡等杰出的教育家。

克拉博士在任满离校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志。”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

我们生活中,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就是虚度光阴。孔子曾说过。他在15岁时就立志向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12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大志愿,而终身为目标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立志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是也提高了生命的价值。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 意义。

松下幸之助说:“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志向要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实范围,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的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

这就是克拉博士给札幌农校的临别赠言,语重心长。

萧伯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每个人对工作看法的差异,就在人生观不同罢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为何而工作”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巴黎艾菲尔铁塔当年在打地基的时候,有人,想知道他们对此项工作的看法。位报社的记者采访打地基的工

第一名工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后,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满意足了。”这名工人神态懒散,对兴建铁塔似乎没什么兴趣,是个典型的“为生活而工作者”。

记者走了几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问他相同的问题。

工人擦擦汗回答说:“我一家五口就靠这份收入,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工作,以养家活口,而且,我知道勤奋工作必获上级的赏识,希望不久之后就会升级加薪。”这是个“为工作而工作者。”

记者起到另一边,遇见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工人昂首回答说:“我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这件工程完工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将慕名来参观。能够参与这样一件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荣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为荣。”这是“为理想而工作”的典范。

三个领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对工作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观不同而已罢了。那么,请问你是“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还是“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要想让目标达成,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一定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迈进。这是成功的必然步骤。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上去猎杀骆驼。

他们达到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目标勇往迈进,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又有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工头与一个工人。工头叫工人拿一支圆锹,挖了一个深洞后,工头要工人爬出来,到别处挖另一个洞。当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后,工头进洞检视一番,不满意地摇摇头,要工人再到别处又挖了一个洞。

如此,周而复始,挖到第五个洞时,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气地丢下圆锹说:“挖!挖!挖!到底在挖什么呀!我不干了。”

工头讶异地说:“你急什么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处啊!”

工人的脸色缓和下来说:“原来如此,你何不早说呢!”他拿着圆锹,继续地工作。

对啊!工头何不在一开始,就把挖洞的目标告诉工作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目标要明确。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不是有了目标就会成功呢?

“成功最大的阻碍,说是放弃。”

有人问企业家张国安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先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

张国安的话中谈到了二件事,其一是选定一个目标,其二是咬住不放。

有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谆谆勉励学生做事要专心,将来才会有成就。为了具体说明专心的重要,老师叫一名学生上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命其同时在黑板上,右手画方,左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一团糟。教师说:“这两个图都画得不像,那是因为分心的缘故。追逐两兔,不如追一兔。一个人同时有两个目标的话,到头来一事无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

再说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意思。

王永庆说:“年轻人踏入社会工作,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

日本有句俗话说:“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焐暖。”

这两句话主要在勉励我们,至少要三年咬定一个目标不放,全力以赴,才会有所成就。

目前许多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心十足,也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弃了。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75%只要继续下去,原本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愈挫愈奋,咬住不放,一定会成功。

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阶,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能抵达峰顶。

11.要做境遇的主人

要是你懂得善用人生,生命毕竟是悠长的。——辛尼加学会如何生活,需花一辈子的时间。

——辛尼加

顺境固然好,它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但如果一个人处于逆境之中怎么办?其实,只有秉着信念之灯继续前行,我们才能真正到达阳光地带,我们的目的地。正如大多数成功者所坚信的那样:“我知道我不是境遇的牺牲者,而是它们的主人。”

克莱恩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奴隶只是人们的一种劳动工具,法律规定,除了自由民之外,像他这样的人不准从事和追求艺术,否则就要被宣判死刑。然而作为奴隶的克莱恩却没有被这不公正的法律所吓倒,他以狂热的心态崇拜着艺术和神圣执著追求的美,并决心要让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某一天得到伟大的雕塑大师菲迪亚斯的肯定。于是在深爱他的姐姐的帮助下,他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了屋子里的地下室进行。姐姐为他准备了二盏油灯和足够的食物。

地窖里阴暗,潮湿,缺乏氧气,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克莱恩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时隔不久,所有的希腊人都被邀请到雅典参观一个艺术品的展览。这次展览在当地的大市场上举行,由伯利克里亲自主持。在他的旁边,站着他所宠爱的阿斯帕齐娅以及雕刻家菲迪亚斯、哲学家苏格拉底、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知名人士。

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巨匠的作品都被陈列于此。但是,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和艺术珍品中,有一组作品显得尤为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它们是那么的精美绝伦,仿佛就是阿波罗本人凿刻出来的。这组作品成了人们瞩目的中心,所有人都在其摄人魂魄的艺术美之前心荡神怡、赞叹不已,就连那些参与竞争的艺术家也一个个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

“谁是这组作品的雕刻者?”没有人知道答案。传令官重复了这个问题,人群中还是寂静无声。“那么,这就是一个谜!难道它们会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股很大的骚动,一个清纯美丽的少女衣裳凌乱,头发蓬松,双唇紧闭,大大的眸子里满是坚毅的神色,被拖到了大市场里。“这个女人,”当地的行政官声嘶力竭地喊道,“就是这个女人知道雕刻者的底细。我们确信这一点,但是那死活都不肯说出雕刻者的名字。”

姐姐克莉恩受到了严厉的盘问,但是,她的回答只是沉默。她被告知了自己的行为应当受到的惩罚,然而,这位勇敢的姑娘还是不做一声。“那么,”伯利克里说道,“法律是神圣不可违背的,而我恰恰是负责执法的大臣。把这位姑娘关到地牢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