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5117000000008

第8章 上海、无锡园林(1)

上海市位于长江人海口,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的领地,也称为申地。唐代时属华亭县,宋元时设上海镇和上海县。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将上海辟为商埠,1928年正式设上海特别市。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近现代,不过在明清时,上海已经是比较繁华的县镇,经济实力虽不及当时的扬州、苏州,但也算是比较富庶发达的地区。上海的园林为了在闹市中取得幽静的环境,一般都建高墙与外界隔绝,并且除了有一些装饰性的花窗外,其余都是实墙。如上海的豫园,毗邻热闹的城隍庙,因此建高墙以达到“邻虽近俗,门掩无哗”的效果。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无锡在明清是有名的“丝都”和“米市”,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陶瓷、丝绸均为传统的产品,远销中国各地。无锡因为毗邻太湖,又是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无锡的园林不仅重视借景,而且力求把自然风景与园林融为一体。如蠡园依着五里湖而建,园内所建的环形长堤和千步长廊,都是借五里湖面的水景,以表现园内园外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空阔浩淼的境界。这样的借景是一般私家园林不可能达到的。

·溪谷山林入城市

——上海豫园

古代的仕人退出政治以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退隐林泉。但实际上真正像陶渊明那样回到贫困的乡下的并不多,他们向往的是城市山林,所以又有“大隐隐于市”之说。所谓城市山赫,也就是既要不脱离繁华的城市,不离开锦衣玉食和朋友交流,又要能够返回到自然之中,过着林泉溪下的出世生活。那么,实现这种理想的最佳方式就是建造私园。以模拟自然的方式,以求在闹市中求得心灵的宁静。豫园的建造就是这种典型的仕人心态。园主人潘允端出身进士,曾累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因在官场受人排挤。于是辞官归故里,一心为自己建造园林。由此上海这样的繁华城市也才有了豫园这样精美的园林。古园话沧桑

豫园位于上海市东南隅旧城东北部,西南与老城隍庙毗邻。豫园始建成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潘允端的父亲潘恩曾任刑部尚书,潘允端建此园是为了“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以让其父母安享晚年,因古时“愉”与“豫”通用,故取名“豫园”。花园的选址在潘家宅第东边的一块菜地上,最初只是“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规模并不大。

明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从四川告病回沪后,即一心营造园林,规模不断扩大,总面积达70余亩。现在豫园围墙外的大荷花池、湖心亭、绿波廊、湖滨点心店(鹤闲亭)、南翔馒头店(濠乐舫)、春风松月楼(凝晖阁)等大片地区都是当年园中的景点。潘允端进士出身,熟读诗文,精通书画,为了把豫园建设得尽善尽美,他不惜工本,每年都把大片田产尽为造园之资。

当年的豫园名重江南,有人把豫园与著名文人王世贞在家乡太仓所建的龠山园相提并论,称此两园一东一西,“百里相望,为东南名园之冠”王世贞与潘允端也相交甚善,两人时有诗词应和,王世贞还多次游豫园,并作诗文以记之。

随着明朝廷的不断腐败,潘允端在世时,家道就开始破落,一个大家族靠卖田地、卖古董字画来维持开支,豫园也就日见荒废。到明末,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不过他还是潘允端的孙婿。张肇林还未来得及修葺,明朝就已经灭亡了。

清代初年,豫园一片荒芜,康熙年间,曾有人把豫园中的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但也无力修建整个园林,园中依然是草满池塘,一片荒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上海地方绅商发起集资修复豫园,并且以低价从潘氏后人手中购得园址,经修整后,其规模和布局与原来相差无几。修复后的豫园变成了公共园林,为城隍庙的庙园。因庙东有一座东园,所以易名为“西园”。

鸦片战争期间,豫园遭到严重的破坏,当时“风光如洗,泉石失色”。清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豫园的点春堂还是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所。小刀会起义失败后,清兵入城,大肆烧杀,豫园又几乎为兵火毁尽。

1949年以后,政府数次出资修复豫园,1982年还将豫园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豫园占地约30亩,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当年的大部分建筑和景点已经恢复。溪谷山林入城市

豫园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屏、隔、通。所谓屏,是指豫园身处闹市之中,四周以高墙与外界隔绝,除东界墙高处有装饰性的花窗处,其余都为实墙,这样,花园才能闹中取静,也才是真正的城市山林本色。所谓隔,是指花园低矮的花墙将园林分割为六个景区(即仰山堂及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个景区),并且各有自己的观赏主题。所谓通,是指各景区间以曲廊、各式门洞、小径相沟通。除内园外,其余五个景区间联络极为方便。这种隔而不断、含而不露的设计使游人觉得曲折无尽,有着丰富的空间和层次。庭园深几许

一进园门,迎面的建筑是三穗堂。三穗堂面宽五楹,高9米,歇山顶,有前廊,建筑弘阔,装饰精雅,是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其堂名取自《后汉书·蔡茂传》中三穗禾的故事,意为读书人可望入仕。这里是清代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的地方,也是文人绅士聚会活动的场所。三穗堂后面是一座两层楼阁,下层叫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楼阁为南向五楹。卷雨楼的楼名取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从堂中看假山,古木参天,翠微重叠,犹如真山。 从仰山堂绕池北行,可见挹秀亭,亭两侧有湖石小假山巧叠的螺丝洞,南面有钓鱼台。往北则有大假山。大假山高约12米,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垒成,是江南园林中最古老、最精美、最壮观的黄石假山,由明代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手参与堆砌,也是他惟一存世的作品。大假山东侧的墙上,还刻有神仙图,形态生动,线条细致,为砖刻珍品。

从大假山往东北方向走,过藏在石岩峭壁中的萃秀堂,过建于溪流之上的鱼乐榭,再经过一条曲折别致的游廊,就可以看见万花楼。万花楼是明代花神阁遗址,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重建。楼高两层,精雕细镂,极富美感。楼下四角有梅兰竹菊图案漏窗四幅。楼前有古树两株:右为银杏,有400多年的树龄,高14米,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亲植。左为广玉兰,也有近200年树龄。

出万花楼即到点春堂。堂名取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之意,以点春为名点出了此处的赏景主题。点春堂为坐北朝南的五楹厅堂,高大轩昂,装饰富丽。点春堂最出名的是,这里曾是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所,堂内还陈列着当年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

点春堂的对面是一座小戏台,砌石而成,为清代所建。其名日“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戏台依山临水而建,台前的垂檐,雕刻精细,镂金染彩,金碧辉煌。点春堂西北有一古井亭,攒尖顶,六角六柱。亭中有古井一口,是明嘉靖年间的旧物。

点春堂的北面为藏宝楼,上下各有精室五间,楼周湖石峥嵘,瀑布如注,显得幽静非常。点春堂南面有双层楼阁,上层称“快楼”,意为登楼眺望,胸襟快畅;下层称“延爽阁”,雕梁画栋,颇为精致。此处还有静宜轩、听鹂亭、和煦堂等建筑。总之,点春堂周围以水池为中心,周围亭台楼阁参差,时见假山湖石,为一组风景。 走过和煦堂西面的双龙珠门,就可以见到位于豫园中央的会景楼。楼名得之于登楼远眺全园景色会于眼底的立意。会景楼属歇山式屋顶,重檐,飞阁流丹,十分精美。由会景楼西行,则见九狮轩,轩前有月台,可凭栏观赏水池中的游鱼。

会景楼东连积玉水廊,过水廊既可以欣赏水景,又可以欣赏粉壁上的石刻,其中潘允端撰写的《豫园记》最为珍贵。在积玉水廊的西部尽头,有得月楼与藏书楼组成的一成方形庭院。清末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等名画家常在这里聚会,品评作品,是海上画派的发源地。

从得月楼与藏书楼向东,过三曲板桥,进“引玉”洞门,有一置石,名日“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

从玉玲珑往南,经过环龙桥,便来到了内园。内园原属城隍庙的花园,1950年修复豫园时,才把内园与豫园相连,成为园中之园。内园的建筑有晴雪堂、观涛楼、还云楼、延清楼、船厅、耸翠亭、曲苑古戏台等,可以说是豫园保存最好的部分。

·十亩之间见幽深

——嘉定秋霞圃

清代的嘉定人邓钟麟曾写过不少描述秋霞圃的诗,如:“达人寄兴在山水,叠石疏泉引幽致。经营佳圃名秋霞,丘壑纡回列次第。到来城市俨山本市。柳溪花径相攀寻。”“莺语堤边照隔林,寒香室外花盈坞。”“徘徊还憩层云后,宛转仍旧数雨斋。坐久更深濠濮兴,频歌水槛波凝镜。”从这些诗可以看出秋霞圃这座当年江南名园的佳境。其实,光是秋霞圃这个名字,也有着盎然的诗意。王勃有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亦是指秋霞,而“圃”为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的园地,两者结合。则为种秋霞之园地,其诗意不兴而至。古园话沧桑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市东大街,是江南的一座古典名园。此园最初为明代龚弘所建,称之为“龚氏园”。龚弘世居嘉定县蒲华塘,少年时即负文名,官至工部尚书,著有《嘉定县志》、《玉书楼稿》、《续中吴纪闻》。龚氏园当时有十景:松风岭、莺语堤、寒香室、百五台、岁寒径、桃花潭、层云石、数雨斋、题青渡、洒雪廊。全园面积约10亩左右,故董其昌为此题“十亩之间”匾。

明隆庆年间,龚弘之孙龚敏行将园卖给徽商汪某。后因万历年间龚敏行之子龚锡爵中举,汪某为之庆贺即将此园归还原主。

明末,龚氏后裔因参加抗清殉难,家破人亡,园林住宅又为徽商购去,并重加修整。于园内造了一座凝霞阁,登阁可望见东城城墙的雉堞,尤其是秋日晚霞夕照之时,光芒灿烂,遂易园名为秋霞圃。

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后来的龚家园林之东,已建造了嘉定的城隍 庙。嘉靖中叶,有金翊在龚氏园北也造了一园,人称金氏园;万历时,其子增 建柳云居、霁霞阁、石航诸景。天启年间(1621~1627年),诸生沈弘正在秋霞 圃东造园,有扶疏堂、聊淹亭、闲研斋、洗句亭、觅句廊、涉趣桥等景。

清雍正四年(1726年),秋霞圃归属城隍庙,成为庙园。至乾隆中期,沈园、 金园也并入庙园。此时,秋霞圃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及节日,向百姓开放。

清成丰十年(1860年),清兵与太平天国军在嘉定血战,园内的亭台楼阁 全部被毁,只剩下几堆湖石和一泓池水。

清光绪二年(1876年),地方上集资重建,但在厅堂轩室内开设茶肆、商 店,几乎形成庙市。从此以后,秋霞圃一直没有整修,山石颓毁,亭台破落, 衰败不堪。

198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秋霞圃得以全面整修,历史上有记载的景点都 得以重建,一代名园终于展现出迷人的风采。十亩之间见幽深

秋霞圃大致分为邑庙、凝霞阁、清镜塘、桃花潭四个景区。邑庙景区为昔日的城隍庙,主要有大殿、工字廊和寝宫;凝霞阁景区原为沈氏园的旧址,主要建筑有扶疏堂、聊淹堂、游骋堂、屏山堂,还有闲研斋、数雨斋、凝霞阁、彤轩、环翠轩等;清镜塘景区是金氏园的旧址,围绕清镜塘的景点有三隐堂、柳云居、青松岭、岁寒亭、秋水轩等;桃花潭景区则是龚氏园的旧址,以桃花潭为中心,有延绿轩、碧梧轩、枕流漱石轩、碧光亭、丛桂轩、舟而不游轩、北假山、归云洞等景点。秋霞圃虽然不算太大,但由于布置巧妙,空间和景深十分丰富,迂回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使人置身其中有极其幽深的感觉。庭园深几许

走近秋霞圃的乌漆大门,入口处可见两座井亭,亭内皆有古井一口。走进大门,一进为城隍庙大殿,大殿后即为工字廊和寝宫,此为原城隍庙的旧景。这是邑庙景区。从这里向北行,便进入凝霞阁景区。首先见到的是扶疏堂,宽.三楹。堂前有庭院,点置湖石,植有腊梅,寒冬时节,腊梅开放,馨香阵阵,沁人心脾。

扶疏堂南有一组建筑,日文韵居、聊淹堂、游骋堂、亦是轩,皆粉墙青瓦,翘角飞檐,显得古朴而典雅。庭院中植有松竹,绿阴如盖,显得十分幽静。

从游骋堂经廊直达西首的闲研斋,此斋为一楹小筑,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株百年茶花,春来时节,茶花怒放,花团锦簇,一片烂漫。从闲研斋向北便是数雨斋,也是一楹小筑,斋前有海棠,窗前有芭蕉。江南梅雨季节,雨打芭蕉,淅淅沥沥,别有一番诗意,故日“数雨斋”。

出数雨斋往北行,便是屏山堂了。此堂东向,宽三楹,因堂前有湖石假山似屏风而得名。假山高3米,石质坚实润泽,形状盘曲峭拔,凛凛而有深山幽谷之气象。

从屏山堂再往北,便是凝霞阁。阁宽三楹,四周建有回廊。阁前庭院宽敞,时见湖石点缀,植有松树和桂树,浓荫铺地,显得格外幽静。从凝霞阁往东南可达环翠轩。此轩南向三楹,为沈氏园景物。轩前有古井一口。井口砌有六角形石栏圈,圈上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两字。

从环翠轩向北,经过觅句廊,即到了清镜塘景区。这里亭榭、林木、花径、溪塘、山丘、护岸曲折布置,交相影映,具有浓郁的村野气息,与建筑紧凑的凝霞阁景区开成强烈的反差,一疏一密,各得其趣。

清镜塘景区为金氏园的遗址,中央的清镜塘面积有4亩多,中置一绿岛,从岛上向岸架桥四座,日观荷桥、绿荫桥、听松桥、清境桥。塘北面为南向三楹的三隐堂,宽敞明亮。堂东侧有一楹西向的柳云居,周边柳树成荫;堂西侧为一楹西向的秋水轩,临水亭亭而立;堂前遍植桂花、牡丹、杜鹃、海棠、腊梅,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繁花似锦。

清镜塘西部有一土山,日“青松岭”,山上遍植松树,有岁寒亭,亭内有一方形石台,四周栽种松竹梅“岁寒三友”。从岁寒亭往南,青松岭西南坡有黄石叠成的假山一座,高6.2米,高峻雄伟,山巅挂一飞瀑,山下有一湾溪流,瀑流飞花溅玉,溪流淙淙。

从青松岭往南行,经过补亭,便到了桃花潭景区。这里是龚氏园遗址,各种建筑以桃花潭为中心布置。从花径往东南行,有南向的一楹小轩,名日“延绿轩”。轩之周围植有青松、翠竹、梅花和芭蕉,怡红快绿,别有情趣。

出延绿轩经曲廊就到了碧梧轩,“碧梧”之名取自杜甫的诗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轩南向,宽三楹,卷棚式歇山顶,外观肃穆古朴,内里装饰富丽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