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婚姻解毒:现代婚姻启示录
5117700000044

第44章 婚姻内涵再协商(3)

有女性认为,要自己和丈夫相安无事其实不难,只要你事事顺着他,做自己份内事,想办法保持对他的吸引力,多倾听他关心的问题;遇事忍让,不要用琐碎事去烦他;配合他的生活,包揽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务;周末陪他外出旅游或饭局;性爱尽量热烈一点,即便有不满情绪也要表现出克制;丈夫烦躁的时候,在一旁耐心等待,然后找机会询问他出了什么事,再帮他排忧解难。

不少女性和第一任丈夫分手不久,还没来得及多想就重又投入了寻觅下一轮爱情的冒险和尝试,但是“恋爱”的感觉如同隔夜茶水,再也品不出味道来了。不得已她们决定抽身隐退,甘于无为。她不再自信,也不再相信男人。虽然外面的世界依旧精彩,令人牵挂,自己却落寞一身,爱情的感觉曾经那样强烈美好,给人安全与自信,但是当爱情褪色时,一切都成了欺人之谈。

就是以往一些曾感到女权思潮观点过于偏激的女性,现在也转而支持这类思潮,认为女权运动是打破女性生活僵局的一线希望,给女性注入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勇气。但当下的男人们仍依然固我,坚持认为女人的一些做法过于愚蠢、过于情绪化。他们愿意和女人同工同酬,甚至给女人更多“特权”,但他们却根本不想信女人能和男人一样有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问题仍然主要靠男人打理,女人也仍然是受他们保护的对象。

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以“感受和信念”为根基的,具有政治和社会生活无法比拟的切身性。人类理应在这一情感世界里感受温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眷恋之情。但是,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情感受到伤害,热情和甜蜜正在生活中消逝,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破裂,甚至死亡,以至越到后来,妇女们就越纳闷,一开始带来柔情蜜意的爱情何以会慢慢“不对劲”起来,变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有一种失败感。有人甚至得出了“婚姻反而将爱情束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悲观结论来。

越来越多的女性觉醒地感到,单纯情感的亲密早已无法满足她们对平等的要求,她们的是更健全的情感生活,双方自我的自由发展,而不只是生活在男人的庇荫下。女人应该有权力决定自己是留在家里,还是外出工作。而强调其中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能是对女人自我的不尊重。在情感方面,男人也不应该再仅仅满足于让妻子理解和支持自己,男人应像女人一样深入而耐心探索对方的内心世界。

总之,人们曾对婚姻寄予莫大期望,可婚姻最终予人的是枯燥无味,甚至沮丧消沉。女性们认为,人类情感本可以有更好安排。于是,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她们开始对婚姻提出质疑。起初她们还留在婚姻围城内犹豫彷徨,权衡利弊得失。婚姻有时被她们界定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此她们不忍完全抛弃它,却又排拒它,背叛它。她们开始将注意力投注到婚姻家庭之外,用“感情出走”的背叛行为给丈夫敲响警示的暮鼓晨钟,好让他们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便共同来修补婚姻裂痕,虽然这决不是她们的初衷,有的只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因应策略。

今天,中国女性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情感出走”模式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参与社会工作、学习,拥有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成就感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事业与家庭兼顾的生活会加重女性的实际负担,她们必须全力以赴;

·寻求同性朋友的友谊,或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人员交流看法,袒露心声,并获得一些必要的指导与解释。

·寻求婚外情。

·重又回到单身生活中去。

然而,“情感出走”在很大程度却没有引起丈夫们的关注,夫妻之间生成的情感疏离已使他们对妻子的任何行为方式都熟视无睹了。

由于对旧有的两性关系扭曲模式的不堪忍受,一些女性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品格,另一些女性则因应外出工作需求,面对更为复杂的充满男性竞争的社会挑战。为求得立足和自我保护,她们开始探索一套全新的应对原则,其中,首选的是用男性价值观来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以男性化姿态面对生活中的人际往来和两性关系。这使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自身尊严,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并逐渐开始适应男性社会的复杂状况。但是这种角色选择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缺陷。一方面,这种变得日益“男性化”的生活并不能使女人内在生活的要求得到满足,她们逐渐感到空虚寂寞,无以安慰。她们甚至感受不到这样转变能带给她们什么真正的益处。这样的生活仍然令人沮丧。

她们原以为可以此保持自身更为完备的人格,但她们内在生活空间却越益狭小,她们的自我反而受到抑制,要么就变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男性化”转变进行了抨击,变得更加敌视和打击她们,使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倍受挫折和倍感孤独。这一切都促使女性对于自我角色的设计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理性的思考,将它放在更为宽广的人性背景中加以考虑。

什么样的形象对女性自身才更为有利?对于人类未来人性的状况,女性今天的转变应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女性们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寻求两性关系的突破,更积极地促使自我生存条件的根本好转;另一方面她们开始深入思考两性关系被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的深刻本质,并以此透视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和不公,以期待着未来的转变能对此进行更全面的纠正。

在今天中国这个女性普遍反省生活的时刻,女人在生活方式与婚姻生活之间进行取舍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她们甚至动了“从此放弃婚姻”的念头,这是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心理学原因。显然,舍弃离婚是中国妇女对父权社会和男性文化逼迫的无奈之举,显示了一种无力承载的濒临脱轨的社会文化状貌,它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到了需要重新评估和反省自身文化的时候了,我们已走到了危机边缘,而采用另一种文化观念,采用一种更宜于社会团结合作的充满爱意的文化系统,也许是更为睿智的选择。而女性的价值系统似乎也正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尤其在今天,女人大部分在家庭之外拥有了全职工作,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女性经济基础地位的改变,使她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长期置身的不平等地位,她们理应有权享有同男人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与男人共享家庭的权利和自我发展权利。如果说婚姻是“破坏”男女平等和“女性享有正当权力”的桎梏的话,那么女性选择放弃婚姻,选择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自我负责,自我发展”的道路,不失为是一个冲出羁绊,冲破“牢笼”的义举。

单身为女性提供了婚姻之外的另类充分自由和权利的生活方式,她们可以独自把生活设计得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然而,单身也被认为具有颇多限制的生活方式。许多女性无法放弃自己对情感满足的要求,把单身仅仅作为一种等待建立感情关系的间隙或前奏,当做一种暂时的过渡。很少有女性准备在婚姻围城外围永远单身下去。这种留恋情感的要求,使单身生活变得不稳定起来。如果它只是一个过渡,那么,女性就仍需更多地为将来谋划打算。如果想在单身生活中保持情感关系,女人的处境将更加被动:男人不愿执着于毫无希望的努力,他们不会真正接受一个将太多感情保留到未来婚姻中去的女人。另一方面,任何情感关系都意味着一定的情感约定,即男人在这种可以不顾后果,不必考虑一定要建立家庭和生养孩子的情况下,反而会随意践踏情感约定(如在性爱上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在一夜风流后不辞而别等),从而给女性的情感带来更大痛苦。

女人在选择单身生活问题上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除了女人有着重感情的传统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面对社会强大的婚姻压力,就如我们在本书开场章节中写的那样,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一个成熟而保持单身的女人讲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人不能没有男人”的大道理来,仿佛她们选择单身就是一种错误,一种偏执的表现,将来注定要在悔恨中度过一生的。从另一角度讲,不结婚的女性很可能被人视为“不吸引人”、“没有男人要”的“坏”女人,社会也很难给单身女人一个公正评价,她们的自身价值反而被贬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单身生活的女性在一生之中将要面临多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社会,更多的来自亲友。而生活又急切地逼迫她们要在“二难选择”中做出决断。就这样,在种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重压下,一个女人如何能享受到单身所给予的快乐和权利?

婚姻的苦恼于是从“单身”这个起点,划了一个圆圈,又九九归原回到了本书开始的“单身”。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一个让人可能承受永久之痛的话题。

****************************************

二0一0年元月的第一天,是年轻人喜欢选择结婚的吉利日子。就在这一天,我们的儿子尔凡和他的未婚妻涵菁在家庭花园里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结婚典礼。藉着当今时尚的基督宗教仪式,反映出他们两人在社会面与情感面的重要连结。温翔,我的丈夫和我站在尔凡两位伴郎身旁,另一旁是涵菁夹在她父母的中间,这其间的涵意就如牧师所说的那样:“从传统与现代家庭中造就了涵菁与尔凡。”典礼中某一刻,牧师对我们站着的一群家人和朋友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一个新家庭在我们中间产生了,因此我要问你们大家:当涵菁与尔凡在他们婚姻成长的时候,你们愿不愿意提供给他们所有的爱和支持?在他们争吵的时候,你们愿不愿意付出内心最深切的关怀和最好忠告?在他们快乐的时候,你们愿不愿意与他们同享同乐?”

每一次,我们都大声地回答:“我们愿意。”

然后,涵菁与尔凡完成了他们的庄重宣誓,两人互勉互励、互道支持,经历生活中所有的风风雨雨,而且正视并尊重彼此差异。

温翔和我面视着对方露出会心而苦涩的一笑,我们在内心却心知肚明,眼前的良好开端,却迎来的是未来多少婚姻协商,协商,再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