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克维奇根据塔西佗的《年代记》和其他历史著作,在忠实于历史的基础上,塑造了尼禄这个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尼禄称帝以后的种种活动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反映。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恣睢暴戾、嗜血成性的暴君。但是作者在刻画这个暴君的形象时,强调了他的独特的性格,使他不同于其他的暴君。首先作者突出了尼禄的残忍,其次是他性格中的怯懦,第三是突出了尼禄的虚荣,他不但渴求帝王的威势,还妄想戴上诗人的桂冠。这三个基本方面便构成了尼禄这个复杂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
显克维奇通过不同的场面,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尼禄的残忍性格。他不仅杀死了他认为是危险的各届皇帝的后代,甚至连扶持他上台的生身母亲也被他下令害死,他的异父兄弟被他鸩害,他的结发妻子先被切开血管、后被蒸汽闷死。他处决了所有对他不满的人或者他认为是不满的人。恐怖笼罩着整个朝野,禁卫军出现在哪里,哪里的人就要罹难。廷臣们个个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到了后期,尼禄的残忍竟使罗马城里送殡的行列天天不断。而他的残忍,在迫害基督教方面达到了最高峰。他亲自筹划,安排了种种惨绝人寰的酷刑:除了让野兽撕咬、钉上十字架、施行火刑柱等大规模的屠杀外,还亲自设计了不少别出心裁的酷刑——用表演神话题材和罗马古代史实的场面,来处死基督教徒。在这里,尼禄的残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把尼禄这个暴君的残忍性格暴露无遗了。
然而尼禄的残忍,不像别的许多暴君那样,出于粗暴性烈、胆大敢为,而是由于怯懦。这个靠权诈上台的皇帝,生怕自己也被别人用权诈推翻,所以他要把一切他认为对他的帝位和威势构成危害的人物都除掉,但他又不敢直接去杀死他们,而常常是寻找借口。他的借故杀人就是他的怯懦的表现。由于怯懦,他对元老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充满猜忌,这种猜忌又加深了他和元老大臣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加深又使他的猜忌更重,这种恶性循环使尼禄后来成了猜疑狂、屠杀狂,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对于人民群众更是如此,他把人民群众视如蝼蚁,高兴杀谁就杀谁。但他又非常害怕人民群众,害怕人民不支持他、不信任他,害怕人民起来反抗他。整个大火这一段,既表现了他的残忍,又十分突出地反映了他害怕人民群众的一面。在对待彼特罗纽斯的态度上,也反映出尼禄的怯懦。他既想借重彼特罗纽斯的学识、风度,又嫉妒他的才华、情趣,因此他既想把他除掉,又怕把他处死。尼禄不同意提格里努斯把彼特罗纽斯当做基督教徒来处死,就是这种怯懦的表现,因为尼禄害怕这时杀害这位深受民众爱戴的廷臣,会得到适得其反的后果,只好寻找别的借口。即使到了最后他觉得彼特罗纽斯已经无用,要处死他时,尼禄也不敢在罗马处决他,深恐彼特罗纽斯一旦不服从命令起来反抗时,会得到人民的响应。怯懦和残忍,在尼禄身上相辅相成,构成了他那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
尼禄性格中的第三个因素便是他的虚荣。他想成为天下无双的诗人,成为与阿波罗并驾齐驱的艺术之神。这个平庸无能、粗鄙不堪的君主,却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才能出众。他渴望得到观众的赞扬、鼓掌和喝彩。为了这些,他不惜用巨款去赏赐那些组织来的或者专为赏赐而来的观众,甚至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他们。他还为了自己在希腊表演所获得的“胜利”,举行了一次像恺撒那样的盛大凯旋仪式。他为了写好他的《特洛伊之歌》,使他的名字能众口交赞、流传千古,秘密下令放火烧毁罗马,使他能观赏到大火的壮观景象,以便他在歌颂“特洛伊城”的毁灭时有真情实感,好让他的诗歌超过荷马的史诗。显克维奇描写尼禄为了写诗而去放火烧毁罗马,不一定是史实,但却很能表现他为了虚荣不惜犯下滔天罪行。后来,他的虚荣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当高卢总督起兵反叛、情势十分危险时,他还在醉心于他的演出和观众的喝彩。直到大难临头,他不是为自己失去权势而惋惜,而是悲叹他“这个艺术家”的离开人世。
显克维奇紧紧抓住尼禄性格中的这三个主要方面,去进行刻画,使尼禄这个形象显得丰满鲜明,既具有暴君所共有的凶暴残忍、骄奢淫逸的共性,又有尼禄这个人物的独特的个性。
四
小说所反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早期基督教活动。不少波兰国内外的评论家曾称它为“基督教史诗”,显克维奇也自称它为“真正的基督教史诗”。可见基督教活动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小说首先突出了基督教所提倡的平等友爱关系,用以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不平等关系相对照,显示出了早期基督教的革命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早期的历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与现代工人运动相同之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而《你往何处去》中的基督教徒,也正好体现了这种阶级特性,他们大多是低微的劳动群众,是被压迫者。他们之间不分民族、国别和出身,都是平等相待、友爱相助。可是在古罗马社会中,等级和种族的观念森严,只有贵族才享有特权。外国人受到歧视,奴隶成了百般欺凌的对象,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所以,基督教的这种平等友爱关系,实际上就是人民反对强权政治,反对罗马暴政的一种斗争方式,而基督教遭到罗马统治阶级的仇视和镇压,把他们视为人类之敌,污蔑他们是杀人放毒的奸徒,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早期基督教的正义性和革命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你往何处去》看成是一部描写宗教的小说,不能片面地去理解“基督教史诗”的含义。
不可否认,显克维奇在小说中把早期基督教理想化了。作者从多方面去表现基督徒们的高尚道德,首先强调了基督徒的灵魂美。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愿意为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他们清淡寡欲,对爱情坚贞不二,和罗马贵族的淫逸放荡、寻欢作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小说还突出了基督徒们为忠于自己的信仰,面对暴虐和迫害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莉吉亚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徒们在“仁爱”“宽恕”的思想影响下不可能采用武力去反抗尼禄的专政,但是他们面对尼禄的残酷迫害,则表现出了毫不屈服的气概。无论是披上兽皮被野兽吞噬,还是被处以磔刑或被绑上火刑柱烧死,他们都表现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
应该指出的是,显克维奇这种把基督教理想化的倾向,正是反映了他自己的愿望和思想观点。显克维奇生活在亡国后的波兰,深深感受到沙俄、普鲁士和奥国对波兰的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同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的关系也深恶痛绝,因而把目光转向早期基督教的理想化了的关系上。借此来揭露外国统治者对波兰人民的迫害,希望波兰人民能像早期基督教徒那样表现出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期望着波兰能建立一个平等、友爱、公正的社会。
五
《你往何处去》的艺术成就,尤其表现在对罗马奴隶社会风貌的再现上。许多批评家指出过,《你往何处去》虽是一部“基督教史诗”,但它对基督教社会的描写远不如对罗马异教社会的描写那么生动和丰富多彩。在人物形象方面,基督教中的人物大多被刻画得性格单调,缺乏鲜明的个性,而罗马异教社会中的人物则是多姿多态,各具独特的个性,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尼禄、提格里努斯、波贝亚,还是虚构的人物如维尼兹尤斯、尤妮丝等,都被刻画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尤其是彼特罗纽斯和基朗这两个形象的刻画,更是显示出了显克维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