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5179000000002

第2章 1901\[法国\]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

普吕多姆小传

法国诗人、散文家、哲学家。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39年3月16日生在巴黎,1907年9月6日卒于夏内特。父亲是富裕的商人。他先在波拿巴中学,继而在理学院学习,接着,在做了一个时期工程师之后,他返回巴黎,攻读法律。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他对文学发生兴趣,不久放弃做见习公证人而专心从事写作。

26岁时,普吕多姆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章与诗篇》(1865)。这本书得到文艺批评家圣伯夫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其中的名诗《碎瓶》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这首诗先写被扇子敲开罅隙的花瓶,即使创伤非常微小,也会慢慢波及花瓶的周身,这样:“清澈的水一滴滴流溢,/瓶中的花朵日益憔悴;/任何人都还没有觉察,/别去碰它吧,瓶已破碎。”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指出爱人的心灵与此相似,如果无意中伤害了对方,往往也可能造成痛苦;于是心灵便自行开裂,爱的花朵也逐渐萎枯,这样:“在世人眼中完好如前,/心上伤口却加深扩大;/请让这个人暗自哭泣,/心已破碎,可别去碰它。”整首诗表现了“爱情的脆弱性”,要求人们加倍珍惜,同时又写得非常客观,分析得既细腻又入情入理。此后,他与勒孔特·德·李勒影响下出版的诗歌丛刊《当代帕尔纳斯》合作,更加注重形式的完美。从诗集《孤独》(1869)开始,他的诗加强了哲理性。同年,他用诗体翻译出版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还写了长篇序言,研究分析了这位古代拉丁哲学家的思想。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普吕多姆参加了国民别动队,饥饿、寒冷、疲劳使他得了瘫痪症,以后日益严重,终生不愈。1872年,他发表了诗集《战时印象》和《命运》,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诗集《法国》(1874)、《花的反抗》(1874)、《枉然的柔情》(1875)、《在天顶》(1876),此后,他写出两首长诗《正义》(1878)和《幸福》(1888),前者显示诗人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后者指出幸福仅仅存在于牺牲之中。其他诗集尚有《三棱镜》(1886)等。他的诗充满寓意和象征,有些不免有说教的成分。

普吕多姆还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文章,包括《论美术中的表达》(1884)、《诗经》(1901),以及一些社会学论文。

普吕多姆于188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结晶”。为了发展诗歌事业,他把奖金捐赠出来作为一种诗歌奖的基金,由法国作家协会负责颁发。

金志平普吕多姆主要著作

《诗行与诗节》(1865)

《考验》(1866)

《奥吉亚斯的牛圈》(1869)

《孤独》(1869)

《意大利速写》(1872)

《命运》(1872)

《战争印象》(1872)

《法兰西》(1874)

《枉然的柔情》(1875)

《正义》(1878)

《天空》(1879)

《棱镜》(1886)

《幸福》(1888)

《论尘世生活之起源》(1896)

《诗遗言集》(1901)

《帕斯卡尔的真正宗教》(1905)

《自由意志心理》(1907)

《战后余灰》(1908)

《社会关系》(1909)

《沉思集》(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