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5179000000040

第40章 1934\[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1867—1936)

皮兰德娄小传

意大利小说家、剧作家,1867年6月28日诞生在西西里岛阿格里琴托,1936年12月10日卒于罗马。他的外祖父和三个舅舅都追随加里波第参加过民族复兴运动。父亲也是加里波第派爱国志士,后来经营一座硫矿。根据父亲的意愿,皮兰德娄最初进入当地的技术学校读书,后来到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念高级中学。在父亲的硫矿作短暂的见习后,进入罗马大学文学系学习。1888年,他前往德国,在波恩大学深造两年,获语言学博士。嗣后,他留在波恩大学教授意大利语,并翻译歌德的组诗《罗马哀歌》。

1892年,皮兰德娄回到意大利,和真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家、作家卡普安纳结识,开始为文艺刊物撰写评论,批评邓南遮,并在罗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文学、修辞学等课程。1894年,皮兰德娄同一位美丽的西西里姑娘安东尼埃塔结婚,美满的家庭生活仅仅持续了三年。1897年,父亲的硫矿被洪水淹没,皮兰德娄家境一落千丈。妻子得了精神病,执著于猜忌、妄想,经常无端指责丈夫另有新欢。他深感悲哀,不禁觉得客观现实在各个人的眼里并不呈现出同一副面孔,它完全因各人感觉的不同而迥然相异。

还在大学时代,皮兰德娄就写作抒情诗,但最初的几部诗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后问世的长短篇小说使他在文坛崭露头角。皮兰德娄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几近300篇(定名《一年的故事》,计15卷),长篇小说7部。早期的短篇小说和第一部长篇《被遗弃的女人》(1901),记叙西西里的风情习尚和贫困落后,批判上流社会、宗教势力和旧道德观念的罪恶,从一个个侧面反映17世纪之交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些作品摹写人物的内心感受真切细腻,格调抒情,可以看出以维尔加、卡普安纳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影响。

嗣后,皮兰德娄逐渐脱离了真实主义,创作倾向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认为,人们置身其中的客观现实,并不是单纯如一的,而是万花筒似的变幻莫测,不可认识,因此,艺术已经无法立足于真实地描摹现实。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加尔》(1904)、《老人与青年》(1913)、《—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1915),是体现这一观点的代表作。《已故的帕斯卡尔》写一个乡村图书馆管理员,因与妻子争吵,愤然出走,他两次被迫或自觉地“死亡”,去寻求另一个“自我”,以摆脱迷乱的现实,或者说,给“自我”戴上种种的“假面”;然而,无论在现实世界里,还是在虚构的现实里,人都寻找不到一席安身之地。这部作品显然打上了作家痛楚的人生际遇的烙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向皮兰德娄展示了一幅极端紊乱、荒谬的现实生活图景。皮兰德娄的儿子斯台昔诺义在战争中负伤,进了俘虏营。妻子安东尼埃塔终因精神病严重恶化,于1919年被送进了疯人院,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理智。战争结束的灾难,悲剧性的危机意识,加上个人生活的不幸,对皮兰德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毅然从小说转向了戏剧。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最通俗、最敏锐、最富有直感的艺术形式,能够倾注他郁积的感情,向人们揭示他在大战中痛苦地体验到的真实。

最初,他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了几部反映西西里生活的剧本,如《西西里柠檬》(1910)、《利奥莱》(1916)。但给皮兰德娄带来世界声誉的是他的怪诞剧。

皮兰德娄的怪诞剧,全都贯穿着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生活的运动与形式之间固有的冲突,不只是精神领域,而且是自然界严酷的状况。”他认为,生活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任何事物都不具备明确的、最终的形态。一切都是变化的、多样的、相对的。一件事物,今天我们觉得是“这样”,明天,或者经过更短暂的时间,我们又会觉得“不是这样”,每个人都认识它的真相,但谁也不认识它的“真相”。同样,我们的意识、行为,我们的自我,也不是单纯如一的,而是变化的、矛盾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确认自己或别人是这一种人或那一种人。道貌岸然者其实常常是寡廉鲜耻的贼,放荡不羁者反倒是诚实的君子(《诚实的快乐》,1917)。人似乎只有一个“自我”,但同时又有十万个“自我”,而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瞬间又都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这样,人的自我就分裂了,人既是“一个”,又是“十万个”,又“谁都不是”(长篇小说《一个,谁都不是,十万个》,1926;剧本《或者一个,或者谁都不是》,1929)。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皮兰德娄在戏剧中构思的情节便显得既荒诞不经,又合乎情理;既不可置信,又顺理成章(《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1917)。面对支离破碎的现实,人竭力要使变幻莫测的生活在某一瞬间固定下来,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在生活中为自我寻找一席之地。《寻找自我》(1932)里的剧坛女明星朵娜达痛苦地意识到,她仅仅在扮演某个剧中人时才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她希望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在同恋人的真挚爱情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但这竟导致她同恋人的隔膜、分裂,她同周围的人也无法建立起真实的关系,她只能重新回到舞台去,同剧中人“合二而一”。在这里,寻找自我,意味着维护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但在敌视人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努力注定要遭到失败。

《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亨利第四》(1921)是皮兰德娄两部最著名的剧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一出戏中戏。一个剧团的导演和演员正在排练一出新戏,忽然闯进六名不速之客,自称是某个剧本中的六个人物,被作者所抛弃,现在想寻找一位导演把他们的戏排演出来。他们一边纠缠着导演,一面讲述着这个破裂了的家庭的六个成员彼此感到陌生、异己,一切调整关系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的痛苦。随着故事的进展,戏中戏与戏完全融为一体。皮兰德娄用独特的戏剧形式向观众揭露出,变幻莫测的现实不过是一系列的幻影而已,人的“自我”同样也是一系列的幻影。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紊乱之中。

《亨利第四》写一个青年绅士在化装游行中扮演中世纪皇帝亨利第四,被情敌暗算,从马背上跌下来,失去理智。他以亨利第四自居,亲友们也顺水推舟,把他的家室布置成皇宫的样子。12年以后,他清醒过来,但心爱的姑娘已被情敌夺去。他发现,时代在前进,他却仍然停留在12年以前。他在现实中失去了位置,只能逃遁于历史,继续戴着亨利第四的假面,以最清醒的意识安度最疯狂的生活。

皮兰德娄打破了以情节为基础,以情感人的传统戏剧的框框,而直接诉诸人们的理性,把舞台变成“一面镜子”,吸引观众自觉不自觉地在它面前照一照自己的本性,激发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在他的剧作里,幻觉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人物被置于最不可信的、最荒唐的环境里去,通过怪诞、夸张的冲突表达出具有哲理深度的思想,从而产生触目惊心的戏剧效果。人物的大段独白在皮兰德娄的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把零散的情节联系起来,更起到解剖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追寻痛苦的原因的作用。这些独白是人物心声的吐露,又是作家见解的表达,它们激情洋溢,犹如暴风骤雨,这使皮兰德娄的怪诞剧又具有相当的心理深度。

1925年,皮兰德娄同两名擅长演出他的剧作的演员阿芭、鲁杰里合作,创立戏剧艺术剧团,赴欧洲各国和美国巡回演出。1934年,皮兰德娄因“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怪诞剧对欧美现代戏剧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皮兰德娄逝世以前写的《高山巨人》(1937年出版),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剧中的伊尔丝伯爵夫人执著地信仰与追求艺术,她相信艺术会给痛苦的人生与世界带来高尚的价值。剧中没有出场的巨人们,是现代社会的技术与财富的占有者。伊尔丝同巨人们统治下的奴隶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表示艺术得不到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承认,伊尔丝之死象征着艺术被现实扼杀的悲剧。

1936年初冬,皮兰德娄受寒得了肺炎,医治无效,于12月10日在罗马去世。

吕同六皮兰德娄生平年表

1867年6月28日,出生于西西里岛阿格里琴托。

1885—1888年先后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大学文学系和罗马大学文学系学习。

1888年前往波恩大学深造。

188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欢乐的痛苦》。

1891年3月,以论文《论吉尔琴蒂口语的语音》出色完成在波恩大学文学系的学业,获博士学位。

发表诗集《杰亚的复活节》。

1892年在波恩大学教授意大利语。

1893年由于健康的原因,从波恩返回罗马。

1894年1月,与安东尼埃塔·波尔杜拉结婚。

发表短篇小说集《没有爱情的爱情》。

1895年同真实主义文学理论家、小说家路易吉·卡普安纳结识。

写作《莱诺挽歌》。

1895—1897年和安东尼埃塔生二子一女斯台芳诺、丽埃塔、福斯塔,斯台芳诺、福斯塔日后分别成为著名作家、画家。

1896年翻译歌德组诗《罗马挽歌》。

1897年在罗马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意大利语言与文学,直至1922年,同时从事新闻工作。

父亲开设的硫矿遭洪水淹没。

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被遗弃的女人》。

1902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对生与死的嘲弄》。

1904年长篇小说《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问世。

1908年短篇小说集《赤裸裸的生活》,文艺论著《幽默主义》、《艺术与科学》相继问世。

1910年发表第一部剧作《虎钳》。

剧作《西西里柠檬》问世。

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

1914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两副假面》。

1915年剧作《别人的权利》问世。

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开拍》,1925年再版时改名为《电影摄影师塞拉菲诺·古比奥的日记》。

剧作《利奥莱》、《想一想,贾科米诺》问世。

1917年发表剧作《诚实的快乐》、《带铃的帽子》。

1918年剧作《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角色的游戏》、《并非一件严肃的事情》相继问世。

1919年安东尼埃塔精神病恶化,被送进疯人院,直至1959年在疯人院去世,始终未恢复理智。

发表短篇小说集《你在微笑》、剧作《人、兽与美德》。

1920年发表剧作《万事大吉》、《像从前胜似从前》。

1921年《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问世。

1922年《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亨利第四》、《嘴上含花的女人》问世。

1924年《各行其是》、《我给你的生命》问世。

1925年同著名演员鲁杰罗·鲁杰里、马尔塔·阿芭合作,创立“戏剧艺术剧团”,前往欧美各国巡回演出皮兰德娄剧作。

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谁都不是,十万个》。

1927年剧作《美妙的生活》问世。

1929年被聘为意大利科学院院士。

剧作《或者一个,或者谁都不是》、《梦,或许不是梦》问世。

1930年剧作《像你希望我的那样》、《我们今晚即兴演出》问世。

1932年剧作《寻找自我》问世。

1933年剧作《换儿记》问世。写作《高山巨人》(未完成)。

1934年11月8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论乔万尼·维尔加》、剧作《不知道如何是好》发表。

1936年11月,在罗马电影城指导根据《已故的马蒂亚·帕斯卡尔》改编的影片的拍摄,归家途中因衣着单薄感受风寒,突发肺炎。12月10日,在罗马逝世。

吕同六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