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5179800000001

第1章 非凡的贵族千金(1)

1.武氏家族的发迹之路

万物皆有源,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成就一番功业的。说到武则天,我们不能不提到她的父亲和母亲。

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从春秋战国以来,直到宋朝以前,山西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知名度远远超过现在。那时人才辈出,享誉青史的数不胜数。世家大族星罗棋布,文臣武将多如牛毛。武则天的祖辈也是官宦出身,但不是什么大官,武氏家庭在山西没有什么名气,更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在那个讲究门阀制度的时代,这无疑是武氏家族的硬伤。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想出人头地呢?武则天的祖辈前仆后继,试图让武家的门第高大起来,但效果不明显,实际上,到了他父亲这一辈,武氏家族已经很不起眼,但是她的父亲不愿接受这一现实,想努力改变这一切。

她的父亲叫武士彟,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第四,三个哥哥都是务农的,勉强称得上小地主。武士彟不愿循规蹈矩地过一辈子的小康生活,他想发大财。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是没有钱,想彻底改变门第是不可能的,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何况门第只是上层建筑中的上层建筑。于是,武士彟经商去了,成了一位木材商人。

应该说,武士彟的运气是很好的,他经商的时候,杨广已经取代他老爸成为大隋帝国的皇帝——隋炀帝。抛开历史的偏见而论,杨广是位了不起的帝王,远比他的哥哥杨勇强。但他这个人有个致命的弱点:好大喜功。不但喜欢四处征讨,还喜欢大兴土木,到处修建离宫别馆,其中最著名的是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意味着对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作为木材商的武士彟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商机,在长途贩运木材中财源滚滚,一夜暴富。

武士彟有钱了,但武家的政治地位没有丝毫改变。那时不像现在,你有了钱,成了企业家、商界名流、纳税大户,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就可以进人大、政协。那时是没有这层组织机构的,而且严格限制商人从政,那时的商人是没有地位的。中国古代把统治阶级以外的群体划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士,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最有可能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所以被列为第一个等级;农,就是指农民,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所谓无农不稳,农民是天下人的“衣食父母”,虽然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但他们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阶层,因此被列为第二等;工,就是手工业者,靠手艺吃饭的人,他们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提着个行李箱就可以走遍天下,所谓“良田万顷,不如薄技随身”,被排在了第三等;商人是最末一等,靠投机取巧赚钱,这在重农抑商和重视修身立德的古代社会,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一族。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就有明确规定:商人出门不能坐车,不能骑马,不能穿同一种颜色的两只鞋。这话的意思是,你左脚穿了白鞋,右脚就得穿黑鞋,人家老远看见你,就知道你是个商人,混迹于黑白两道儿之间,纵然你富可敌国,在政治上也轻如鸿毛。很显然,商人的门第是不高的。

既然武士彟想抬高自己的门第,为什么又要选择经商呢?实际上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他不想走寻常路。他不是一个读书人,却是一个了解时局走势的人。自东汉末年以来,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中国社会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大分化、大动荡的局面,雄王霸主此起彼伏,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者不可胜数,政治洗牌和格局重组成了几百年来纷争的主题。武士彟认为这样的时代还没有结束,尽管大隋帝国看上去强大无比,他坚信政治洗牌和格局重组的时间即将来临,而这正是商人翻身的机会。

在隋代,改变自己政治地位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科举,一条是从军。武士彟不是读书的料,更不想“十年寒窗”苦读,让两鬓熬出霜华。然而,要从军又谈何容易,一则,他没有关云长那样的卓绝武功,二则,他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他没有气馁,因为他根本不想像武夫那样冲锋陷阵卖命,也不想像那些军师那样绞尽脑汁地干活。他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投机,他决定来一次乾坤大挪移,把商业投机变成政治投机。当然,两者之间的跳板仍然是从军。

他用钱财开路,步入军营,为自己捞了个小小的武官——鹰扬府队正,在隋朝府兵制体系下,这是一个常任官,尽管级别是最低的,但总算可以管五十个人,比今天军队里的排长约高半级。这显然不是武士彟的终极目标,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步是他必须要走的,他用心寻找着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国公李渊。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这个表兄对隋朝似乎并不那么忠心,而且民间有传言,说李渊这个人有天子相,就像当年杨坚的相貌不凡一样。

大业十一年(615年),天下大乱的趋势日渐明朗,农民起义队伍已成磅礴之势。李渊奉杨广之命,任并州、河东抚慰使,率军镇压毋端兒、历山飞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路过文水时,武士彟眼前一亮,觉得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降临了。他拿出大把钱财劳军,好酒好肉款待李渊,宾主尽欢。此举给李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年后,天下大乱的局势已不可逆转,隋炀帝却在江都巡游,故都难回,此时他才感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北边派谁镇守合适呢?想来想去,他认为还是亲戚可靠,就任命自己的表兄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所谓太愿留守,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所辖范围相当于北京和兰州军区,整个北方地区都成了李渊的防守范围。

李渊到了太原以后,想起了武士彟两年前的义举,便提拔他当了行军司铠参军,管理部队的武器装备,这是一个肥缺。

渐渐地,武士彟发现李渊是个很不安分的人,虽然他是隋炀帝的表兄,但并不怎么买那位表弟的账,他那几个儿子,一个个雄姿英发,尤其是李世民更是雄心勃勃,一个劲儿鼓动他造反,李渊的心已经不在隋朝了。

武士彟面临着一次抉择:顶头上司想造反,自己该怎么办?是告密,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这是个问题。经过一番权衡后,他决定全力支持李渊。因为,根据他前些年做生意的经验,风险往往跟收益是成正比的,更何况隋朝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根据他的观察,在崛起的群雄中,李渊占据着地利优势,只要他举兵反隋,马上就能控制关陇一带,这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帝王发家之地。而且李渊手下能人云集,一个个目光远大。武士彟决定把全部赌注押在李渊身上。

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武士彟做了三件大事:献兵书,献符瑞;控制隋炀帝监视李渊的眼线,协助李渊发展势力;倾尽家私,举族从军。这三点让李渊甚为满意,武士彟被李渊引为心腹。李渊表示:如果将来成就了大业,“当同富贵耳”。

当时,李渊是北方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武士彟只是其属下的一个低级官吏,他们竟能在一起讨论十恶不赦的“谋反”之事,可见两人相交之深,李渊对他是多么信任和倚重。

武士彟的赌注押对了,很快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太原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隋朝的都城大兴,改名长安,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帝国,他的儿子李世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群雄,天下一统。李渊做了皇帝后,论功行赏。武士彟主持军需,保障后勤,功不可没,被提升为库部郎,继续发挥特长,主管财货。后来经过几次升迁,官至工部尚书,成为正部级高官,主管水利工程建设。

然而,武士彟很快发现,虽然自己官位高,却无法赢得想象中的尊重。同僚根本看不起他,经常在他背后评头论足,说他不过是个木头贩子,是个暴发户。这让他很伤自尊,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树大根深,要想成为世家大族还任重道远。武士彟必须要继续努力!如何努力呢?他陷入了沉思,却找不到突破口。

此时不幸的是,他的发妻相里氏死了。相里氏是个好妻子,不但勤俭持家,还给武士彟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夭折,活下来的两个分别叫武元庆、武元爽。

对于相里氏的死,武士彟曾经悲痛过,不过那是短暂的。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中年男人来说,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当官发财。他把悲痛化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种精神感动了他的老板李渊。

李渊见武士彟为国操劳,积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就有意要找个人照顾他,于是亲自出面给他做媒。李渊为他挑选了一个姓杨的姑娘。说是个姑娘,其实有点搞笑,因为此时的杨氏已经四十四岁,只是还没有结婚。这要放在今天,一定会被认为是个问题女人。

杨氏是有来头的女人,她是隋朝的宗室,是真正的金枝玉叶。她的伯父叫杨雄,父亲叫杨达,两人都做过隋朝的宰相。杨氏很小的时候就有些与众不同,她不像很多女孩子那样喜欢做针线活儿,她只喜欢阅读经史和诸子著作,她的很多见解让饱读诗书的长辈们感到吃惊,对她另眼相看,认为她是杨家的“隆家之女”。

大凡优秀的女人在婚姻方面往往都是不顺的,杨氏也没有逃出这一宿命,直到四十四岁之前,还没有把自己给嫁出去。这不是因为她长得不美,而是因为她太优秀,一方面很多男人她看不上眼,另一方面,她看上眼的男人在她面前会感到自卑,只好望而却步。

不管怎么说,这么一个优秀的女人能够嫁给武士彟这个暴发户,这在当时是一大新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武士彟,觉得这个暴发户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事实上,武士彟与杨氏的结合也算是强强合作,武士彟有政治地位,杨氏有显赫的身世背景,这是政治资源的一次优化配置。

婚后的杨氏成了武士彟的贤内助。武士彟是商人出身,虽说在政治投机方面,他不比那些大官僚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他越是投机,越是升迁得快,就越让人觉得他是小人得志。自从杨氏进入武家后,人们开始改变对武士彟的看法了,发现这个人不但处世圆滑,工作勤勉,而且行为举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以前他是个暴发户,现在他的身上渐渐有了某些贵族的气质。武士彟的人缘变好了,在官场上也比较顺利,在历任一段时间的京官后,又离京外任,先后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都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军政长官,这其中少不了杨氏“实资阴助”的功劳。

更让武士彟感到高兴的是,杨氏不但是他仕途上的好帮手,还让年近半百的他膝下兴旺,天伦不减。

按现在的说法,四十四岁的杨氏已经到了更年期,生育是个大问题,但是,优秀的女人就是不一样,杨氏不但能说会写,把武士彟哄得乐在其中,还体现了老当益壮的精神,一口气为武士彟生下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后来大女儿嫁给了贺兰氏;三女儿后来嫁给了郭姓人氏后,短命而死;二女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武则天。

武则天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知道,所谓“则天”,是“神龙政变”后,她被迫从皇帝位上退下来,儿子李显给她的尊号,全名叫“则天大圣皇帝”;她去世后,被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天宝年间,又被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无论怎么变,“则天”两个字一直没有变。于是,后人干脆就叫她武则天。

有人说,她叫武媚娘,不错,很多人都这样称呼她,不过,那是她进宫做了才人后,唐太宗给她起的名字。

有的历史书上说她原名叫“武曌”。这也不对,那是她当了皇后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能够像自古以往的圣帝明君那样开创一个时代而取的名。所谓“曌”,拆开讲就是“日月当空”,主宰白天黑夜,象征着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武则天到底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谜。史家没有写,我们也不好乱猜。还是顺着李唐王朝子孙们的意思,叫她武则天吧!

职场圣经语录

武士彟的仕途是很顺利的,商人的逐利本性,再加上杨氏这个不同寻常的女人,使他在仕途之路上顺风顺水,名利双收。作为他的女儿,武则天能站在父亲的肩上,或者沿着父亲走过的道路快马加鞭吗?当时的人们认为不可能,因为她是个女人,让一个女人去干一个男人的事,那叫匪夷所思。武则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自己的职场之路的。

2.相貌是人生的一种暗示

据说大凡帝王出生,总有一些异兆出现,比如刮风、下雨、满天星斗、红光满室……种种祥瑞,不一而足。出生时伴有这些征兆的人,不是圣人的胚胎,就是帝王的种子,按迷信的说法,他们是天上的某个星宿下凡,要让这个世界闹腾一番。

武则天出生时,长安城里却没有任何异兆,只是天气比往常更冷。在产房外,武士彟来回踱步,他很希望杨氏生下来的是个儿子,虽然他已经有两个儿子,但是在多子多福的时代,两个儿子远远不够,要是有个十个八个儿子,自己走在大庭广众之下,底气就会更足一些。他认为,出身低贱的前妻相里氏能给他生儿子,出身高贵而优秀的杨氏更应该给他生几个儿子。可惜,杨氏上一次生下了个女儿,这次又生下一个女儿。不过,武士彟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个女儿好像跟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呱呱坠地时,哭声大不说,声音还很洪亮。抱出产房时,那小家伙的小脚丫很不安分,使劲儿地蹬踢,健康而有活力。

其实,那杨氏想生儿子的心情比武士彟更迫切。她是隋朝宗室的女儿,下嫁给武士彟,有点“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味道,她很想借助于武士彟的地位,生个儿子重振家声;况且武士彟的前妻已生下两个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法,一旦武士彟死去,所有的爵位、家业都由儿子继承,那两个儿子一直不怎么待见自己这个后妈,要是自己不能生下一个儿子,自己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就不会稳固。遗憾的是,她的肚子不争气,生来生去,生下来的都是女儿。

客观地说,武则天不像她爹,相貌和气质很像杨氏。由于求子心切,自武则天生下来后,杨氏就一直把她当儿子养着。我们不知道她是否给武则天取了一个儿子的小名,但武则天的吃穿用度、童年教育按儿子的标准配给,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伴随着成长的步伐,那些不平凡的人们会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意思是一个人能否有一番作为,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来。

童年的武则天是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当然是有的。

按照传统的逻辑,一个帝王来到人间,若出生时没有什么祥瑞之兆,那他的长相、举止一定会与众不同。武则天的长相和举止确实跟其他人不一样,当时的面相大师袁天罡曾经为她相过面,这在《新唐书·袁天罡传》里有确凿的记载。

袁天罡何许人也?相传,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