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5179800000008

第8章 舍得孩子才能套得住狼(2)

不错,高宗曾经很宠爱萧淑妃,但这种局面随着武则天的到来慢慢结束了。这固有武则天的情报工作做得好,掌握了她的一举一动,有针对性地想办法对付她。同时,在高宗眼里,她确有不如武则天的地方。她的柔情、坚强、泼辣都是高宗所欣赏的,她能给高宗生儿子,使皇室后继有人,也是高宗感到欣慰的。但她的一切优点武则天都有,而武则天身上的不少优点她却不具备,比如成熟、沉着、冷静、大局观、忍辱负重的精神,现在的萧淑妃也许就是十多年前的武则天,她输在阅历,输在历练上。在优秀与更优秀之间,唐高宗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更优秀的武则天。

职场圣经语录

在生意场上,人脉就是财脉;在职场上,人脉就是自己的职场生命线。论地位、论背景、论名正言顺方面,武则天远不及王皇后、萧淑妃。但她认为,决定自己命运的并不只有王皇后、萧淑妃,还有皇帝、宫女,最重要的是,她赢得了王皇后这个潜在敌人的口碑。一个人一旦有了好的名声,就不怕没有出头之日。在职场上,我们一定要善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口碑。

4.萌生做皇后的野心

荣耀是滋长野心的阶梯。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绞尽脑汁,十多年却没有得到任何升迁和宠爱,现在却不一样,不到一年的时间,既封昭仪,又生儿子,双喜临门,她认为自己时来运转了。虽然论地位,她此时还不如萧淑妃,但论宠遇,那是天壤之别,萧淑妃现在是只落魄的凤凰,早已被唐高宗晾在了一边。

有了皇帝的宠遇,有了儿子,武则天的理想发生了变化,她已经不满足于得到宠爱,既然王皇后没有儿子,自己有儿子,皇帝又对自己如此宠爱,为何不向皇后的宝座发起冲击呢?既然曾经得宠,又生了儿子的萧淑妃都不是自己的对手,那个没有儿子的王皇后想来更不是自己的对手。要不然,她也犯不着把自己从感业寺弄回来,帮她一起对付萧淑妃。

后宫的格局因为李弘的出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武则天和王皇后从盟友变成了敌人。

李弘的出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此前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已被立为雍王,就算封王,也只能封他做其他地方的王。关键是“李弘”这个名字取得不同寻常。“李弘”是道教的一个谶语,它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要知道李唐是以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横行,互相诋毁。儒家的那套说教并不能挽救世道人心。佛教虽有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宣扬什么“极乐世界”,却无法解天下苍生于倒悬,倒是广建寺庙、广招僧尼,占了大片良田和大批丁壮劳动力,却不交租、不纳税,严重危及到世俗权的根基,以致北周武帝不得不狠心灭佛,斥其为异端。而道教则不一样,它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不像儒家的教条那样虚伪,它的某些学说带有自然科学的成分。当时战乱频发,瘟疫流行,传道士们广施符水给老百姓治病,深得百姓信赖。他们宣传太上老君即将降临凡世,只要太上老君降临,天下就会归于太平,而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就叫做李弘。很显然,李弘的政治意义尽人皆知。武则天给儿子取名李弘,显然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当皇帝,开创太平盛世。既然要想让儿子当皇帝,那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还会甘心于昭仪之位吗?

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王皇后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用意。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引进武则天,是犯了一个多么大的政治错误。虽然在武则天的帮助下,自己打败了萧淑妃,但这个胜利成果全归了武则天。萧淑妃的儿子仅仅是被封为雍王,就让王皇后如临大敌,如今武则天想把儿子扶上皇帝的宝座,这对她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就这样,王皇后和武则天的盟友关系结束了,昨天的盟友、曾经赌咒发誓要对自己感恩戴德、忠心耿耿的人,今天则变成了自己的头号敌人,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易反易覆小人心”啊。王皇后感到彻骨生寒,心里冰凉到了极点。

此时,萧淑妃的地位已一落千丈,她自然是对武则天恨之入骨。真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颗寂寞的心终于化解了已往的仇恨,王皇后和萧淑妃握手盟誓,摒弃前嫌,结成反对武则天的统一战线。眼前这个场景,很像《三国演义》中的孙、刘、曹三家,彼此争夺,合纵连横,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也无法定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利益而结盟、毁盟,朋友变敌人,敌人变朋友,都是很正常的。

王皇后和萧淑妃轮番上阵,不断地向高宗投诉武则天,说这个女人很善于伪装,当初我们都被她蒙骗了。尤其是王皇后,说当初臣妾好心好意弄她回来,一直待她不薄,现在她却恩将仇报,臣妾受点委屈不要紧,只怕她今后用同样的心思对待陛下。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是一年前从感业寺回来时的武则天了,她一改刚刚入宫时的谨小慎微,也整天在皇帝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

两边你说我,我说你,高宗是个明白人,心想这几个女人无非就是争宠,所以根本没把双方的话当回事,只是两边安抚,两边都不得罪。一句话,高宗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高宗虽然持中立态度,好像哪边也没有帮,但实际在客观上他是帮了王皇后的忙。因为王皇后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她的皇后地位有先帝的认可,有当今皇帝的册封和群臣的公认,地位相对比较稳固,实力雄厚,适合打持久战、消耗战;而武则天却没有持久消耗的资本,她惟一的资本就是目前李治对她的宠爱。然而,帝王的宠爱是最不可靠的,他们都是多情的种子,移情别恋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一年前不还宠着萧淑妃吗,可现在对她就冷若冰霜了。

拉锯战若持续下去的话,对武则天显然是不利的,一旦她败下阵来,她将一无所有,永远不能翻身。武则天心急如焚,她必须打破这种胶着状态。

职场圣经语录

职场上没有“知足常乐”一说,只有不进则退:刚从感业寺回来的武则天,其理想也许只是希望能天天陪伴在皇帝身边。然而,随着一年连升七级和儿子的降生,她的理想目标变了,因为她手中已经有了进一步攀登的资本。然而,你上去就意味着有人必须要下来,名额就那么一个,能混到那个份儿上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人家已经到了那个位置,你想让人家下来,人家就会下来吗?权力之争不存在温良恭俭让,就看谁的手段更狠、更准!

5.寻找最合适的敌人

武则天绞尽脑汁,寻找着王皇后的软肋,希望能抓住致命的把柄。可偏偏王皇后是一个性格沉稳、处世端庄的人,虽然在高宗眼里她很乏味,但在别人眼里她还是很有口碑的。尽管武则天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眼线,这些眼线源源不断地给她提供情报,细化到今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说什么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但始终抓不到她有什么把柄。由此可见,她这个皇后也不是白给的,她确实具备母仪天下的修为。

武则天苦思冥想,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找到了。然而,这是一次沉痛的选择,也让她背负上了千古骂名。

永徽四年(653年)底,武则天的长女出生了。武则天对这个女儿非常喜爱,高宗也视为掌上明珠。

按照惯例,皇后为后宫之主,无论是哪个婊妃生了孩子,皇后都要过去探望,以表达自己对她们的关心,这是母仪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天,王皇后前去探望武则天母女。得知王皇后前来探望,武则天借故出去了。王皇后到了那里,见武则天不在,看了看睡在床上的孩子,当然免不了要当着宫女的面夸赞一番,说这孩子长得如何如何的漂亮,像她妈一样,将来一定有出息。待了一阵儿,见武则天还没有回来,王皇后也就离开了。王皇后离开时,宫女自然要送出门口,武则天则偷偷地溜回来,用小被子捂死了孩子,然后重新布置现场,悄然离去,到外面等待皇帝的到来。她知道皇帝每次退朝后都要过来看望孩子,这已经成为习惯。果然,高宗如约而至,武则天高高兴兴地迎了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卧室,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武则天大惊失色,旋即号啕大哭。当然,悲痛之中她没有忘记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谁来过这屋子?宫女们早就吓晕了,如此重大的责任事故,说也不敢乱说,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其中一个宫女说:“刚才王皇后进来时,孩子还好好的,她还一个劲儿地夸小公主长得俊俏,像娘娘。”武则天最想听到的就是这句话,听后马上呼天抢地,肝肠寸断:“我可怜的女儿呀,皇后来看你,这是你的福气呀,你怎么就扔下娘走了呢?”武则天很聪明,她并没有说是王皇后杀了小公主,而唐高宗面对此情此景,大脑却短了路,脱口而出:“后杀吾女!”

皇上的嘴是金科玉律,皇上都这么说了,那还有假。虽说高宗下结论有些草率,但他的结论也不是下得没有道理:这段时间里王皇后和萧淑妃一直在诋毁武昭仪,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现在看到武则天和自己这样喜欢这个小公主,她心存妒忌,便杀了小公主泄愤。在高宗看来,王皇后有杀人的动机,也有作案的时间。

然而,我们不能不说,唐高宗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诚然“虎毒不食子”,他不会怀疑是武则天自己干的,但只要他用心想一想,也基本上可以排除王皇后杀人的可能。

首先,王皇后出身名门,是有修养的大家闺秀,她再恨武则天,也只会冲着武则天去,借着高宗这把刀或者杀掉她、或者废掉她,而且根本不用她亲自动手,假以时日,她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让她亲自动手冒险去杀一个婴儿,相信以她的智商和修为,是断然不会去做的。

其次,如果王皇后真要杀人,也应该杀李弘。武则天之所以敢跟王皇后翻脸,无非就是因为王皇后没有孩子,而武则天有了李弘这个儿子,她想利用儿子做皇权继承人之机,取代王皇后的皇后位置,若杀了李弘,武则天就没有这个资本了。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小公主再得宠,今后也是要嫁人的,嫁出去就不再是李家的人了,对王皇后也不能构成什么威胁。

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王皇后不是杀人凶手。然而,唐高宗却认定了她就是凶手。虽然高宗没有直接的证据,然而,王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彻底下降了,今后她再也没有底气在他面前说武则天的坏话了。

职场圣经语录

“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人性是丑恶的,需要教育、感化。人性若失去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达到扳倒王皇后的目的,武则天搭上了女儿的性命,而且是亲手把她送上了黄泉路。人们常说,欲望可以让人丧失理智,可是谁又能抑制自己的欲望呢!都说父子兄弟情深,可是自古以来,破国亡家之事,又有几件不是因为祸起萧墙呢?无论是身在职场还是名利场的人,都不可不对此深刻反省。

6.世族与庶族权力之争

小公主死后,从那句脱口而出的“后杀吾女”开始,高宗心中的天平失衡了,彻底倾向了武则天一边。为了安慰武则天,高宗下诏,追赠其父武士彟为并州大都督。而对于王皇后,则是有意疏远,第一次产生了废黜她的想法。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胶着战况终于被打破。

在任何一个朝代,后宫和朝廷都不是分离的。帝王将相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婚姻。在皇后、贵妃的身后,则是一个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

武则天与王皇后之争一旦达到了白热化,就再也不是她们两个人的事情了,必然牵扯到她们身后的势力集团。

皇帝感情发生的变化,很快引起了外廷的连锁反应,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想必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法,力图挽回颓势。

前面讲了,王皇后出身于“五姓七望”,家世显赫,是贵族中的贵族。以“五姓七望”为首的世家大族互相通婚,参政议政,在朝中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

在唐代,如果你想要做高官,却又不想走建立军功这条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去中进士。可是唐代的进士是很难考的,毕竟科举刚刚起步,名额非常有限。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主要考人们对经典的记忆,进士考写文章。也就是说,如果你到三十岁才考上明经科,说明你这个人没有前途,这么大岁数了才考个明经科。但是,如果你五十岁时考中进士,别人会说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年轻就考取了进士。因为当时绝大部分人考到七八十岁也考不上进士,五十岁能考中进士,显然是少年得志。在当时,人们对进士的评价是很高的,称他们为“白衣公卿”,考中进士是要做高官的。

然而在唐朝,考中进士,只能说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并不意味着你进人了上流社会,你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就必须要娶世家大族的女儿为妻。你若是能娶“五姓七望”的女儿为妻,那可真是风光无比,比被皇上招为驸马还要荣耀。

举个例子说,唐朝有个宰相名叫薛元超,晚年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这一辈子富贵已极,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但我这一生有三件特别遗憾的事:第一,没有取得进士出身;第二,没能娶五姓女;第三,没能修国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谁呢?她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李世民的侄女和静县主,正牌的皇室宗亲,不折不扣的金枝玉叶,居然还不如一个“五姓女”。可见,这五姓人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是何等的荣耀。

王皇后失宠,柳奭辞去相位,唐高宗追封武士彟,使武则天扭转了自己的不利局面,她由对峙、守势变为攻势。唐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

但是,在帝制时代,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像今天年轻人谈恋爱,两情相悦就结婚,感情破裂就离婚,只需要到民政局办个手续就行了。在初唐时期,皇后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世族势力集团,他们把持朝政,维系国家政局,要想废立皇后,皇帝不能一意孤行,还要考虑官僚集团的态度,最好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大臣们对废立持什么态度呢?李治和武则天心里都没有底。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投石问路。可这块问路石该投向谁呢?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朝中大臣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一位,官居一品太尉,又是唐太宗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号召力、影响力;同时,他又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的亲舅舅。在唐太宗对皇位继承人的选取上犹豫不定时,是他打消了唐太宗的疑虑,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了太子的宝座。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尽心尽力保驾护航,与李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废立皇后这个问题上,李治决定先征求他的意见,这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和舅舅,又可以藉此试探其他大臣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