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94年9月下旬我带着妻子到北京参加《中国林业报》举办的红叶笔会,会议结束后返回四川前,去拜访了汪曾祺先生。
9月30日我打电话到他家进行联系,接电话的是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当老太太听说我第二天要去他们家拜访时,征求汪曾祺的意见后,把他们家的详细住址告诉了我。
那时候汪曾祺家住在北京蒲黄榆京剧院宿舍一幢十二层楼上,那是一个小高层的电梯公寓,十二楼应该是顶楼了。
轻轻敲了几下他家的门,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前来开了门。我问汪曾祺先生是不是住在这里,他微笑着点点头,将我引进本是过道布置成的客厅里,原来他是汪曾祺的儿子。汪曾祺的家太小了,太简陋了,过道很窄,又阴暗,连墙面都没有粉饰,客厅里很杂乱。汪曾祺的儿子将我引到客厅里坐下,走进里屋说了句“客人来了”。从里屋走出一位年逾古稀、不胖不瘦、不苟言笑的老头来,我连忙站起来叫“汪老”。汪曾祺与想象中名作家的热情有些距离。他把我请到书房坐下,听我作了自我介绍,几乎没发表任何言语。然后就坐在椅子上细细把看我给他带去的盒装饮料。
当我介绍了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瓦屋山》报,请他为我们的《瓦屋山》报创刊三周年题词时,他搓着手在客厅里来回走了几步,嘴里喃喃自语着:写什么呢?写什么呢?那时候我也老实,没想好内容就去请人家题词,更没顺便请他给我也写一张。汪曾祺后来看了看我带去的《瓦屋山》报,铺开宣纸提起毛笔,写下:瓦屋寒堆春后雪,蜀中才聚顶头云。为瓦屋山报题。汪曾祺一九九四年十月。隽秀的书法十分好看。
利用等待墨迹干的时间,汪曾祺从书柜里抽出一本厚厚的、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受戒——汪曾祺自选集》送给我。我告诉他我已从书店里买了这本书了,他就换成一本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散文随笔自选集》,题上“罗大佺同志存汪曾祺一九九四年十月”送给了我。把那本《受戒——汪曾祺自选集》题签后,要我带给四川作家高缨。
那天我是带了照相机和录音机的。我提出与他合影留念后,他叫他儿子来书房给我们照了相。我随后悄悄打开录音机,本想好好采访他。可他对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您对现在不少作家下海经商有什么看法”时,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要下的就下吧”。
题词的墨迹干了,妻子还在楼下等我,还要赶火车回成都呢,我赶紧告辞。汪曾祺把我送出家门,送到电梯口,直到电梯门关了,他才离去。
汪曾祺先生已于1997年5月6日去世,我和他的这次见面一晃快二十年了。作为文坛泰斗级人物,他的恬淡平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年11月30日于雅安
原载《眉山日报》201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