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上,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停伐森林,造福子孙,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热潮。热潮之下,一系列疑难问题也暴露出来。
1998年8月12日,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作出了将青田县石门洞国有林场无偿划归县旅游局管理的决定。1958年建场时只有6.4万亩山地的石门洞国有林场,经过广大林场职工40多年的艰苦努力,林木蓄积量达24万立方米,占全县林木蓄积量十分之一,林木资产价值达4800万元。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成立了石门洞森林公园,与石门洞国有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1997年石门洞国有林场总收入196.26万元中,旅游收入达43.8万元。正当石门洞国有林场正在走出一条既能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又能避免过量采伐林木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之际,青田县政府却以理顺全县旅游管理体制为由,擅自改变隶属关系。虽然此事后来因省林业厅、地区行署出面干预不了了之,但引起的风波却不得不令人深思。
1998年9月27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以“川西在伐天然林”为题,报道了四川省第一大国有林场洪雅林场在国务院“禁伐”通知下达后仍然砍伐天然林的情况,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随后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在9月1日四川西部三州两市一地全面禁伐天然林的基础上,从10月1日起,全省禁伐天然林。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旋即进行了跟踪采访和调查报道。
地处川西的洪雅林场名列全国国有林场第4位,是全国八大林场之一,是四川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洪雅林场曾于1985年至1989年期间向世界银行贷款510万个提款权来建设商品林基地。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有限,确定的还款方式就是采伐木材还贷款。考虑到洪雅林场不是主要天然林,肩负着刻不容缓的还贷任务,四川省人民政府没将洪雅林场纳入第一批天然林保护工程。于是洪雅林场手中尚有国家采伐计划,尚未停下刀斧。
笔者选取的这两件事例,在林业工作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发达的林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富足、民主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要使林业发达,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组织机构上确立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国几十年来,因为林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林业部门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以前的机构改革中,基层的林业部门一直处于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的状态,今年3月国务院精简机构中,更是把国家林业部降级为了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尚且如此,青田县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更加见怪不怪了。
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好天然林资源,搞好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好生态环境,国家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并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确保这笔基金真正用于造林蓄林。
中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关君蔚先生指出:“治山治水说到底,是要治穷!只有治了穷根,百姓才能更好地为我们守护保命林”。这话一针见血,说到了痛处。如果我们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如果我们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我们又如何去要求他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呢?美国的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它也是在人均年收入达3000美元之后,才制止住乱砍滥伐森林现象的。
日本更是一个在与洪水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国家。日本森林覆盖率目前高达66.8%,这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在日本2550万公顷森林资源中,有将近一半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五十年代以来栽种的,这部分树木大都已进入成材期。为了保育生态环境,日本采用了间伐和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利用。日本规定,采伐一定数量的木材后,必须种植相应数量的树木,以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日本,私有林地主每年都要给政府报告,成材的树木有多少,这些树木砍掉后到市场出售会有多少利润。政府经过考察后,将这笔钱补偿给他们,而私有林地主则保证这些树木不被砍伐。除此之外,政府还要付给他们一笔管理费。不仅日本、德国这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就是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林业工作者都有一笔相当丰厚的收入。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林业投入要比发达国家低几十倍不说,就是比起对本国水利的投资来,也要低十几倍。每当水患发生时,才想起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而洪水过后,又好了疮疤忘了痛。
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基地,自古森林茂密,东汉时期森林覆盖率达60%至70%。然而,长江上游又是千百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直沿袭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方式,没能解决贫困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产方式落后,这些地区不少地方就以对大自然掠夺性的索取为生存资源,滥砍滥伐现象一直屡禁不止,走上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之路。如果不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治山治林无异于一纸空谈。
1998年8月23日,长江第8次洪峰正酝酿于宜昌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痛下决心,正式发布公告,自9月1日起,全面停伐川西林区天然林,为此,多少人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四川境内长江上游各支流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这一纸公告将使多少森工企业从此流失,多少森工工人从此必须另谋生路。但从长远计,为大局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计,为造福子孙后代计,四川省人民政府必须如此。川西林业局局长钱立勋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全社会共享的,受益者应当饮水思源,共同承担起保护和培植森林的责任。例如森林调节雨水,收益方是水电业;森林减免水旱灾害,收益方是农牧业;森林提供洁净水源,收益方是城市居民;森林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大气质量,收益方是全社会”。为此,钱立勋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让上游和下游,林业和相关产业,森企和其他企业共同提取税金,共同建立和维持长江防护林带。
洪雅林场位于长江上游,自1956年建场以来由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成绩突出,多次荣获部、省、市表彰。应该说,洪雅林场的森林使长江中下游受益匪浅。然而,洪雅林场至今还背着世界银行折合人民币7530多万元的债务,而林场每年用于上交利税、职工工资就达1200多万元。在鼓励他们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同时,国家政府如果不对他们实行生态补偿政策,如果不帮他们甩掉世界银行的债务,那里的天然林能永久地守住吗?
类似洪雅林场这样情况的还不是少数。就川西林区而言,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敬正书副省长介绍,国家先后在那里建立的重点森工企业就有28个,另外还有一批地方国有采伐企业。
森林,你的负荷实在太重太重了!
但是,好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拯救森林,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要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就不能只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眼前的得失。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许多项目还急需上马,许多工程还急着要钱。但是,如果我们的项目工程不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那就成了昙花一现的政绩工程,那就会功亏一篑。试想,如果10年前我们就拿出1998抗洪救灾费用的一半来培植林木,爱护森林,也许1998特大洪灾就可以避免,3000多人就不会在水中丧生,1380多万人就不会失去家园,2150多万顷农田就不会被淹没。而如果我们今天再不保护森林、发展森林、造福子孙后代,从根本上治好水患,也许10年、20年后我们的儿孙后代用于抗洪救灾的,就不是2000个亿,而是2万个亿,20万个亿了。
1998洪灾过去了,明年还会来吗?
1998抗洪救灾投入了2000个亿,明年还将投入多少?
这些问题,使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沉重。
但是,与其提问,不如从现在开始做起。治水的根本就是治林。朱镕基总理说:“不能再砍一棵树了。”
愿这句沉痛的、语重心长的话语,回响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节选自《森林悲怆曲》,原文五章,载《四川文学》1999年1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