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在哪里转弯
5188100000031

第31章 转弯后,我们把爱情看得更清楚(2)

起初,他和她照着别人的样子,看着泥坯一圈一圈在手掌中旋转着,心也悠悠然地转动着,四目相对时,彼此的微笑里荡漾着爱的涟漪。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制成什么器皿,拥有相对而坐的那一份温馨,才是他们最最渴求的。

后来,两人开始比赛技艺,相约为对方制作一个最精致的陶器,以传递心灵深处的爱意。

他们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一道道工序——打坯、磨型、镂花、抛光、上色……认真得像一对老工匠。不知道他们打碎了多少件即将完成和和已经完成的作品,因为那上面总有一点点不能让他们满意的瑕疵。终于,两人为对方各自做出了一个精美的陶器。

大学一毕业,他们便牵手组成了一个简单而温暖的小家。

不久,他们便饱尝了经济基础薄弱的苦恼。两人所学的专业不好,所去的单位都不大景气,很低的收入让他们婚后的日子一直被“拮据”缠绕着,害得他们连孩子都不敢要了。更没想到的是,他在乡下的父亲又得了一场重病,让他借了数万元的债。为了省钱,他们在市郊租住了没有暖气的房子。

“贫贱夫妻百事哀”,艰难的日子熬过了两年,还看不到转机。她开始懊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过于浪漫,没有考虑到要使婚姻维系得持久,离开一定的金钱也是很难的。

于是,她开始经常抱怨丈夫没能耐,挣不来钱,让她跟着他受罪。他就一脸愧色地默默听着,然后出去寻找挣钱的门路,但他没什么特长,他那个“鸡肋”一样的工作又不能割舍,结果他忙活了半天,也没挣回几个钱来。昔日那个可爱的他,在她的眼里开始一天天地矮了

下去,尤其是看到几位同窗女友嫁得风光体面,她更是痛苦地自责当初怎么看中了他这个“窝囊废”,于是,变本加厉地挑剔他。时间一久,他的脾气也坏了起来,开始与她对吵,家庭战事逐步升级,且经常是一触即发,两人感情日渐恶化。

那天,因为一点儿小事,两人又吵了起来,她的一句很伤他自尊的话,让他冲动地第一次打了她一巴掌,把她打回了娘家。

独守空房,他黯然的目光忽然停在那两个落了一层灰尘的陶器上面。他走过去,轻轻擦拭那两个爱情的信物,一时间百感交集。

一周后,她从娘家回来。他诚恳地她赔礼道歉,要带她再去一次陶吧。她却决然地说:“你跟别人一起浪漫去吧,我再没那个兴致了。”

任他怎样挽留,她还是毅然坚持与他分手。几个月后,她与一个房产开发商住到了一起,过上了阔太太生活。但她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便结束了,因为开发商又看中了一个更漂亮、更年轻的姑娘。

这时,在北京闯荡了一年的他,虽然没挣到多少钱,却已看到了灿烂的前景,他坚信自己肯定能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来。

忙碌之余,他就一个人去陶吧放松一下。抚弄着柔软的陶泥,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和她在一起的那些美好的日子。一想到婚后她跟着他受的那些苦,对她发的那些脾气,他就心存愧疚,后悔没能像恋爱时那样再耐心一点儿,把婚姻这个陶器好好地加工一番。

三年后,衣锦还乡的他刚回到那座给了他温馨与伤感的小城,就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她得了肝癌,已是晚期。

望着病床上她那瘦削、苍白的面颊,他的心阵阵发痛,他一遍遍地哀求医生一定要治好她的病,他说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她的生命……

抚摸着他一直带在身边的那两个恋爱时留下的陶器,她蓦然发觉——真正完美的爱情,其实正如这陶器,需要不断精心地研磨。遗憾的是因红尘中的种种诱惑,她的心浮躁起来,没能和他一起把爱情这个易碎的陶器细细地磨得更加美仑美奂……

追悔莫及,她在他温暖的怀抱中幸福地合上了美丽的双眼。临终前,她轻轻地呢喃着四个字——真爱如陶。

爱情童话

大学毕业时,其实他有不少机会留在省城或去外市县找一个不错的单位,可他还是

毅然地打起背包,去了那个僻远的林区小镇,因为那里有一个与他心心相印的女孩——

英子。

和英子的相识,是在大三那年的冬天。那年本省的一家杂志社搞了一个“诗歌沙龙”,年终时,邀请一批创作上有成绩的作者,来省城哈尔滨聚一聚。因为他和杂志社的编辑们都很熟悉,便帮着做做接待工作。没想到,接到的第一个小姑娘,就是来自林区的、他和两个写诗的朋友刚刚谈论过的英子。更没想到的是,诗歌写得很清纯的英子,长得很清纯,很难想象她有着令人惊讶的坎坷经历。

互通姓名后,她立刻就背出了他写的一首小诗,两人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为了帮她省钱,他将她领到师大的女老乡宿舍住下来。于是,他们每天一起进进出出校园,参加杂志社举办的为期一周的活动。待活动结束时,他们已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了。

此后,他们便书信频递,谈诗论文。也许,从相识的那一刻起,爱情的种子便已播下,后来的交往不过是认真而精心的浇灌。终于有一天,他发觉,英子已走进他一尘不染的诗歌,走进他无数次憧憬的梦境。大学毕业时,他已经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必须挥别都市繁华的诱惑,走向那个朋友们谈之变色的、至今依然贫穷的林区小镇。

当然,他的决定遭到了空前的反对——家人反对,师长反对,朋友反对,几乎所有关心他的人,都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劝他再好好想想,究竟哪里更适合他的发展。可他说不用考虑了,因为英子在那里,这就是他最充分的理由。

挚友阿瑞说他走进了自己编织的童话里,但愿他能拥有不流泪的美丽。

那个小镇的破败,远在他的想象之外,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和英子幸福地相拥在那个末等的小站。那一刻,他一下子想到了早年看过的一部影片——《两个人的车站》。

是啊,他和英子的爱情多么像是演电影啊。那份经常在书卷中品味的浪漫,终于真实地走到了他们的身边。

然而,他马上必须要面对的却是这样真实的一切:贫穷、落后,交通、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几近于零,他教书的那个镇中学条件极差,费尽心思恐怕也难有多大的作为。

一个月可怜得只有百余元的工资,让他囊中羞涩,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帮助家里了。父母来过一次,担忧地说了句“照顾好你自己就行了”让他想起来就心痛的话,便叹息着走了。

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英子,那里他是一天也不能呆下去的。

他就是怀抱着玻璃瓶一样漂亮的爱情,行走在那个小镇上的。聪颖、温柔的英子,驱散了他所有的不快,让他一点儿也不后悔自己当初的抉择。他们彼此鼓励着,他们有爱情和诗歌,这就足够了。

但没想到,曾温暖他们的诗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显得弱不禁风了,无数次遭遇生活的窘迫后,他的脾气变得很坏,常常莫名其妙地朝英子发火,很快又后悔地向她道歉,而后又不时的故伎重演。那天,英子流着泪说:“你要是感到委屈了,你就走吧。”

“胡说,他能一个人走吗?”他也知道作为长女的她不可能跟他浪迹他乡。

于是,别无他求的他,开始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份童话般的爱情,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小镇的生活。但就在他想象着与英子执手相拥着走过幸福的红地毯时,他的肩头被重重地一击,几乎不能站起——那天,她泪流满面地告诉他,她不能跟他一起圆那个梦了,她要嫁给那个愿意掏出几十万元钱,给她患了肾癌的母亲治病的大款,虽然他已经五十

多岁了,她一点也不爱他……

闻此言,他心如刀绞,紧紧地盯着英子的眼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了?”

英子簌簌地流泪,沉默无语。他知道她做出这样的抉择,心里肯定比他还要痛苦十倍。

英子一遍遍地请求他原谅她,说她是多么希望和他一起飞翔啊,可这缘分……

面对这不幸被朋友言中的结局,万念俱灰的他除了以泪洗面,还能说些什么?

英子说,她在心死之前,请求跟他悄悄地过一夜她梦中憧憬的生活。他摇摇头,告诉她——既然他们编织了这个爱情童话,那么,就让它从头至尾都纯洁透明……

轻轻地折叠起青春岁月中那些感动过自己的诗篇,他悲伤地背起简单的行囊,在伤心欲绝的英子出嫁的唢呐声中,一步一回首地走出那个埋葬了他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小镇,但他知道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刻骨铭心的爱情童话了。

多少年后,当朋友问他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抉择时,他坦率地说,他不后悔,尽管他拥有的是一个流泪的童话,但它无可比拟的美丽,足以让他一生深情地讲述。

情人,是一枚口香糖

他和她相识在省文学院组办的第一届作家培训班上。

在文学方面,她初出茅庐,怀着很多玫瑰色的梦幻,他已是省内小有名气的作家。

初次见面,他眼前便为之一亮,觉得她身上洋溢着一种无以言表的魅力,即使上课了,他也禁不住多看她几眼。

周末的学员联谊会上,他和她共舞几曲,两人配合得很默契。看到她欣欣然的样子,他仿佛受了很大的鼓舞,充分发挥自己杰出的口才,在她面前妙语连珠起来,让她笑容满面。

她发现他是个很有情趣的男人,成熟中透着智慧,远比那些年轻的英俊小生可爱。

两个人不约而同欢喜地接触起来,她变着花样送给他一些风味小食品,他则帮她修改文章,俩人相约去文学院附近的“情浓咖啡屋”,轮流请客。

很快,他们就成了一对亲密的“情人”,很悠然、很惬意地形影相随。

其实他的妻子很贤惠,她的丈夫也十分爱她,可他们还是心有灵犀地走得很近,很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终于在某一天,他和她在疯狂的激情中完成了灵与肉的结合。

不久,培训结束,他们便分手了,回到了各自的城市,开始了依旧如初的生活。

一晃,三年过去了。他偶尔也想起和她在一起的那段美妙的时光,甚至冲动地给她打过两次电话,但每次都被她淡淡的语气打消了继续交谈的热情。

也许她又找到了更好的情人,也许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呢。这样一想,他便不再想她,甚至庆幸与她不再有任何瓜葛。他开始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写作和家庭生活当中,作品频频发表,小日子也红火得令人羡慕。

八年后,他去省城参加一个颁奖大会,再次与她邂逅,此时的她已是省报的一位正走红的记者,虽已是人到中年,但风韵犹存。

他很有些再续前缘地提及往事,她却淡淡地避而不谈,似乎他们只是刚刚相识,彼此之间并未过什么。

晚上,他辗转反侧,耿耿于怀的是——她为何变得如此冷漠?往事真的如风?

这时,手机响了,是妻子提醒他该吃药了。他的心里骤然涌起一股暖意,从兜里往外掏药时,他摸出一枚当零钱找回来的口香糖。抚摸之,他恍然醒悟:情人,亦如这枚口香糖,只能在闲暇时,随便地扔到口中,初咀嚼,很有些滋味儿,等反复咀嚼以后,便只剩下了需要吐掉的粘糊糊的东西……

这一夜,他酣然入眠,轻松无比。

再后来,他与她连最初的热情渐渐地淡了下来,彼此几乎成了陌路人。

其实很多的情人,都像他和她那样,无论当初彼此多么相见恨晚、多么缠绵悱恻,其结果都是在彼此短暂的欣赏后,如最终吐掉的口香糖一样,只是当初寂寞无聊时的咀嚼,没什么营养,也没多少值得回味的,倒是夫妻间即使像开水一样自然、平和的爱情,会随时光的流转变得幸福而绵长。

如此,我们应该懂得——“情人”不过是寂寞或无聊时的慰藉,其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得久长的心灵的牵挂,而爱人则不然,纵使岁月沧桑,那份绵绵的爱也会相伴到永远……

永远的糖醋黄瓜

男孩来自僻远的山村,家境极为贫寒,他读师专的学费和各种生活费用,全靠自己辛苦打工积攒,因而他是全校最忙碌的学生,同时兼了好几份工作,整日没白没黑地忙忙碌碌。认识他时,住在本市、家境优裕的女孩正在外语学院德语系。就在那一次高校文艺汇演中,女孩悄悄地喜欢上了聪慧、朴实的男孩,并开始找了许多漂亮的借口,一次次跑到男孩读书的师专看他。

在两次不遇而归后,女孩见到了刚刚做完家教回校的男孩。这时,她已等了他足足三个小时,男孩同寝室的同学都羡慕他,羡慕那么漂亮的女孩竟对他如此痴情。

那天,已快过食堂的饭点了,男孩提议去校园附近的饭店,女孩嫣然一笑:“我最喜欢吃的是糖醋黄瓜,听说你们学校食堂做得不错,能领我去品尝一下吗?”

男孩面露难色:“当然可以,只是现在恐怕没别的菜了。”

“一个菜就足够了,比起山珍海味来,女孩子家还是更看重体形的优美。”女孩的自然随和中,透着一尘不染的真诚。

男孩欣然为女孩点了一盘糖醋黄瓜,他自己则要了两个蒜茄子。

看着女孩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囊中羞涩的男孩心里有点儿释然,但还有一点困惑:“你怎么知道我们学校的糖醋黄瓜好吃?”

女孩莞尔:“我从小就喜欢各种小吃,尤其是糖醋黄瓜,更是百吃不厌,自然知道到哪里讨口福了。对了,我们学校跟前刚开了一家西安风味小吃店,哪天你到我学校,我请你去品尝一下,好吗?”

男孩愉快地答应了,但他却许久没有去外语学院,因为一是他实在是太忙碌了,二是他很自卑,尽管他内心里很喜欢那个纯洁、美丽的女孩,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根本配不上女孩,没有资格与她共涉爱河。

聪明的女孩早已看出男孩的心理,她也不曾说破心里的秘密,只是寻了借口,就倒几路公共汽车,到男孩的学校看他。每次去他那里,她都要高兴地跟男孩去食堂点一盘糖醋黄瓜,那极便宜的小菜,竟成了女孩的最爱。当女孩请男孩吃饭时,她总要为他点一份排骨或别的肉类,男孩起初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请她吃的都是价格低廉的素菜,她却请他吃大荤大肉。

女孩笑着狡辩道:“我们这是荤素搭配,吃着不累。”

“那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孩认真地纠正女孩。

“道理一样,我觉得这样很开心的,你就不要破坏本女士的情绪了。”女孩拿出了可爱的任性,说了一串男孩听不懂的德语,然后狡黠地冲男孩甜甜一笑,温暖得男孩再也找不到反驳的词汇了。

云淡风轻的日子匆匆而过,因了女孩的柔情闯入,男孩心里竟有了糖醋黄瓜的味道——甜润清爽之中,透着一丝丝意犹未尽的酸味。

暑假的一个周末,父母均不在家,女孩邀请男孩去她家做客,女孩亲自动手做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却没有以往每餐必备的糖醋黄瓜。

男孩惊奇地问女孩:“怎么没做你最喜欢的糖醋黄瓜?”

“那道菜,我要等着你来做呢。”女孩的笑涡里藏着让人怜爱的调皮。

男孩挠挠头,有点儿为难:“现在不行,等我学会了,一定做给你吃。”

“那就一言为定,我等着你早日给我做糖醋黄瓜吃。不过,你准备给我做什么风味的?做多久呢?”女孩说出这话时,脸上不觉已是一片绯红。

“我,我听你的……”四眸相对时,男孩读懂了女孩那热烈的心思。

毫无疑问,那顿午餐还没开始,他们心中已被幸福盈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