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英豪传
5191500000237

第237章 纳粟授爵

朝堂之上

赵红博和嬴政临朝,接受众臣礼拜。

礼拜毕,王绾启奏:“太后,大王,自我大秦国公开向天下招贤纳士,三年来吸收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大众的素质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为了加快一统天下的步伐,臣请太后和大王再次颁布招贤令,重金招聘经济型和技术型方面的人才为我大秦国效力。”

赵红博:“王绾的这个提议非常切合实际,要尽快付诸实施。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巩固和推动大一统计划的正常运转。”

吕不韦:“太后圣明。”

蒙骜启奏:“太后,大王,在我大秦国外交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我军征伐韩国和魏国皆捷报频传。”

嬴政:“太好了。”

蒙骜:“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老臣以为对军事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

吕不韦:“当然。军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战术的运用和武器装备的改良之上。”

赵红博:“关于这方面,各位臣工有何提议?”

程郑启奏:“太后,大王,微臣通过对各方面综合的资料进行分析,确认成都平原蕴含着大量的金属,其中丹砂、铜、铁的储量十分丰富。微臣以为若有计划的开采和冶炼,不仅能使当地经济飞速发展,而且对兵器的改良和制造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冯劫启奏:“太后、大王,臣以为程大人的提议切实可行。这样一来,蜀郡不但是我大秦国的粮仓,而且会成为我军在后方最庞大的兵器库,对我大秦国一统天下能发挥支柱作用。”

赵红博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程郑,你是经济方面的专家。以你之见,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全方位对蜀郡矿业进行开发?”

程郑:“微臣以为,最重要的是给予蜀郡矿业开发最优厚的政策和待遇。”

赵红博:“比如?”

程郑:“允许私人在朝廷划定的范围内进行开采和冶炼。然后由朝廷对成品进行验收和统一收购。如此,朝廷省却了开采资金的大量投注,又给当地民众致富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赵红博:“还有呢?”

程郑:“由朝廷选拔专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对开采和冶炼工艺提供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受聘于私人业主。这样就避免了乱采乱伐现象的产生。因为不是强制开采,所以能极大地调动当地民众的积极性。当地民众所得到的经济回报将相当丰厚。”

赵红博:“这样的话,蜀郡将成为我大秦国所有郡县当中享有最优惠政策的一个郡,成都平原誓必会成为我大秦国实施经济变革的样板区域。程郑,本宫命你选拔五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蜀郡,进行矿业开发。”

程郑:“遵命。”

赵红博:“冯去疾。”

冯去疾:“臣在。”

赵红博:“本宫命你选拔六千名兵器专家,前往蜀郡组建配套的兵工厂,务必为我大秦国军队研制和生产先进的兵器装备。”

冯去疾:“遵命。”

赵红博:“隗林。”

隗林:“臣在。”

赵红博:“你早年浪迹天涯,精通各种少数民族的习俗。本宫册封你为一等公使,前往蜀郡协助蜀郡太守理顺在矿业开发过程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在矿业开发之中进行本民族的工艺品开发。”

隗林:“遵命。这个举措在当地必定会深得民心。太后圣明。”

赵红博:“让利于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各位臣工还有何提议?”

吕不韦正欲开口,李斯匆匆走入大殿,当堂下跪:“太后,大王,关中急报,关中地区遭遇大旱和蝗灾,引发大饥荒,万千民众在流离失所之中又暴发了瘟疫。”

朝野震动。

赵红博嘴唇发颤:“……死亡人数……”

李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5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

嬴政倒吸了一口冷气,扭头看着赵红博。

赵红博脸色苍白:“退朝。”

议事大厅

赵红博、蒙骜、王翦、张唐、吕不韦、王绾、冯劫、曲宫和李斯连夜议事。

灯火下,众人焦虑而疲惫。

蒙骜:“为了拯救关中地区几百万灾民的生命,老臣以为只有从韩魏两国紧急撤军,调拨大量经费、物质和人力紧急支援灾区,防止瘟疫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王翦:“这样的话,我军又从主动进攻再次陷入被动防守的境地。我大秦国的命运又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张唐:“是啊。列国极有可能乘我大秦国遭受天灾之机,重新组建合纵联盟抗秦阵营。”

众人倍感压抑。

冯劫:“就算我军撒军防守,每天也要产生极大的消耗。一旦粮草供应不上,我军将不战自溃。”

王绾:“我仔细盘算过,把国库中的储备粮全部运送灾区,也仅能维持灾区几百万灾民两个月的生存。如果把供应军队的储备粮从蜀郡和其它郡县调拨到灾区,最多也只能维持半年。而我们根本无法确定瘟疫何时会平息。”

曲宫:“为今之计,看来我们唯有强制性地从民间征粮。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全国性的****。那种局面比瘟疫还可怕。”

赵红博审视了众人一眼,把目光定在吕不韦身上:“吕相,你认为该如何抉择?”

吕不韦深沉地道:“古往今来,各种天灾给国家和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灾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灾本身所产生的危害,而在于其中滋生的人祸。外部势力会乘受灾的国家和地区危难时发动侵略战争,而内部总会有一部分官吏和奸商乘机贪赃枉法,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利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大发国难财。为杜绝人祸,臣以为我大秦国对外的外交活动和军事行动应互补交替进行。对内则鼓励民间针对受灾地区进行捐赠活动。朝廷可以为此增设有偿捐献奖励条例。即捐献者视其捐献财物的数量,可以获得朝廷授予的相应爵位。”

赵红博舒展了眉头:“这个办法好。非常好。马上执行!”

李斯离座下跪:“太后,万万不可!”

众人表情复杂。

赵红博:“为什么?”

李斯:“商君有训,任官授爵,不可随心所欲,当论功而定。劳大者其禄厚,功高者其爵尊。务使有功者荣显,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若太后采纳了相国大人的主张并付诸实施,不仅违背了律法,而且会误导后世子孙。后世沽名钓誉之人会想方设法利用金钱进行权术交易,买官卖爵之风会盛行,朝纲因此会不断滋生腐败。故微臣请太后收回陈命,另设法救灾救民,以免遗恨后世。”

赵红博脸色变了几变:“救人如救火,不可有片刻迟疑。何况相国大人提出的主张是正面的。纳粟授爵是给予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分忧的人的一种荣誉,体现爱国者的荣光,与官场权术交易无关。”

李斯:“微臣依然认为此举隐含无穷祸患,不敢苟同。”

王绾离座下跪:“臣与李大人想法一致。请太后不要因救一时之急,遗万世之恨。”

赵红博:“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为维护朝廷和自身的形象在争执不休时,几百万人在挨饿,在死亡线上挣扎!如果我因为推行纳粟授爵的主张而遭千夫所指,我甘愿做千古罪人!”

众人纷纷离座下跪。

赵红博缓了缓语气:“我允许你们保留不同意见。但救灾之事刻不容缓,马上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