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5198100000036

第36章 传世经典——中华文学之最(3)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亡)、七十列传(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简述历史大事或不入列传的著名人物)、八书(记述各种典章制度及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鲁国编年史《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自前722年至前481年共24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书中事件的记载很简略,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12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其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以被合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丘明之《春秋左氏传》、公羊高之《春秋公羊传》、榖梁赤之《春秋榖梁传》最为有名,三书各有千秋。

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叙事精工,剪裁得当,词约义丰,理富文美。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叙述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阐明《春秋》的纲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旁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做《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所以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共20卷。这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

书中著录图书603家,计13219卷,分为6大部类、38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最早的综合性农书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终于写成了这本农业科学技术巨著。

书名中的“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

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最早的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提出并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经典体系。

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由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其出现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作者宋慈,字惠父,建阳人。曾在广东、湖南做过提点刑狱管,执掌司法和刑狱的大权。在任职期间,办案精审,处事严谨,既能博得医籍,又能不耻下问。

《洗冤集录》现流传的有4卷和卷本5,内容有检腹总说、验尸、四时变动(四季的尸体变化)、自缢、溺死、杀人、火伤等其他各种伤死53项,为现代尸检方面作出了贡献,深受国内外法医界的重视。

最早的草药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草药专著,最初仅有一卷,为战国时代扁鹊弟子子仪所著,其余部分为后代所增补。如今的《神农本草经》都是后人从历代本草著作中抄录而成的,被称为《神农本草经》辑本。

从辑本中可以得知,《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包括草、谷、米、果、木、虫、鱼、家畜、金石等。原作者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上品、中品、下品。其中上品药为无毒、久服不伤人的强壮滋补类药物,如人参、甘草、大枣、枸杞、阿胶等,共120种;中品药为无毒或有毒,对疾病能起抑病、补虚作用的药物,如丹参、沙参、五味子、黄连、麻黄等,共120种;下品药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如大戟、巴豆、附子、甘遂、羊踯躅等共125种。

每一种药物都列有异名、气味、出处、主治。对处方用药时应注意的药性以及配伍、禁忌都有详细说明,而且还提到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170多种疾病的配方。同时,在采药、制药及用药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神农本草经》自问世以后一直广泛流行,直到唐末宋初才渐渐失传。它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代本草医药专书,都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为基础增添修订所成的。

最珍贵的古代植物学著作

明代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植物学与药物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其问世得300多年的时期里,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辉,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植物学与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为16部62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附图1092幅。全书仅收录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种,总计1095种,占药物总数的58%。几乎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

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及本部5部,共30类。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这种植物分类方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植物分类法还要早175年,且内容也要丰富得多。

最早的植物学辞典

《全芳备祖》是宋代花谱类著作中集大成著,著名学者吴德铎先生首誉其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词典”。它为南宋学者陈景沂所编纂,成书于1256年。

全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7卷,为花部,分记各种花卉。如卷一为“梅花”,卷二为“牡丹”,卷三为“芍药”等120种左右。后集31卷,分为7个部分,计九卷记果,三卷记卉,一卷记草,六卷记木,三卷记农桑,五卷记蔬,四卷记药。著录植物150余种。各种植物之下又分三大部分,一是“事实祖”,下分碎录、纪要、杂著三目,记载古今图书中所见的各种文献资料;一是“赋咏祖”,下分五言散句、七言散记、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凡十目,收集文人墨客有关的诗、词、歌、赋;一是“乐赋祖”,收录有关的词,分别以词牌标目。

《全芳备祖》出版后,其他原本都已散失,现存唯一的原本保存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979年10月,日本宫内厅把这本书的影印件赠送给我国。

最早介绍西方近代植物科学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科学的著作是清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廉臣合作编译的《植物学》。全书共8卷,约35000字,有插图200多幅。书中内容是根据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利(l799—1865)所著的《植物学纲要》中的重要篇章编译而成的。

书中主要介绍了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体的内部组织构造,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及植物的分类方法等。李善兰在书中创译了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植物学专门术语,分类学中的“科”和伞形科、石榴科、菊科、唇形科、蔷薇科、豆科等许多科的名称均从他笔下首次出现,“植物学”一词也是他首次创译的。这些名词皆一直沿用至今。

1858年,《植物学》一书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它的问世对我国早期植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早的茶叶专著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叶的科学专著,为唐朝陆羽所著。全书七千多字,共有3卷,分为10篇。论述了我国种茶的历史,介绍了茶树的产地、品种、生产工具和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等,并附有各种茶具的图解。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它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自唐代后,历代茶商皆奉其作者陆羽为“茶神”、“茶祖”。

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该书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26卷,分为17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3卷,包括上述内容中11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609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部条目的46%。

《梦溪笔谈》以多于1/3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基本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他还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在清乾隆时编纂,经10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等四部,故名四库。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