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俗化和地方化的问题。我们的报纸是面对全省农民的,必须以最大力量反映本省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报纸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但是决不能使地方化绝对起来。就我们的了解,农民不仅要求报纸反映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愿意多知道些全国的、全世界的大事情,特别是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决不能为了强调地方化忽视对这些方面的宣传。在宣传时,要分别处理,像党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经典著作,由于它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稍有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看懂,就不需要再加以改编,否则就是多此一举;至于党和政府的一般指示,都可以根据自己报纸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改编;国际重大时事更需要加工改编,使读者容易接受。
2.集中和多样化的问题。在某一时期和某一期报纸上,集中报道某一项工作或问题,这是加强报纸宣传力量的一个主要办法。特别是像甘肃农民报这一类期刊性的报纸,差不多每一期都要有一个大的中心,每一个版也有一个互相照应的小的中心。就拿1956年7月份这八期报纸来说,这一月的中心是报道夏收和夏收预分,体现合作化的优越性,解决夏收和预分中的问题。除了两期是高级社示范章程和党的省代表大会决议,其中六期每期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稿件,这是整个这一月集中报道的中心。而每一期在这个大的中心之下,根据实际工作进展的不同,又有一个小的中心,如7月7日这一期,一版是丰收、抢收抢打,二版是预分方案公布后向社员进行思想教育的情况,三版配了丰收的花儿。7月14日这一期,一版是党中央夏收分配的指示,和农业社的分配方案,收割中的问题;二版是预分问答,预分方案公布后的情况;三版是党支部领导夏收的经验。其他各期都相似。
这样可使读者连续集中地得到所需要的政策知识和办法。但是,这样做,是否就放松对其他工作的报道呢?决不是的,相反地,在保持每期有一中心的前提下,各方面工作的报道更需要加强,更需要多样。
道理很明白,农民不仅忙于生产、收获等事情,还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家庭的生活,我们应该最多样地表明党在农村进行的巨大的创造工作。全省范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是我们报道的中心,其他较小范围的、甚至个别的事件(如摘新茶、养鱼等等),也应当给它足够的注意,这样,才能联系最广泛的群众。所以,集中突出是需要继续坚持的,同时,还要努力扩大报道面,使报纸内容多样化。
3.计划性和灵活性。报纸必须有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或每期的计划,避免盲目和被动,争取打主动仗。特别在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上,必须实行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作战计划,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步步深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那么,计划怎么订呢?计划的根据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党委的工作步骤和意图,群众的真实思想和要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报道计划。当然,我们的计划决不同于工厂和农业社的生产计划,必须保证百分之百地完全实现,但是并不是不能预先订好计划,报纸的计划就是敏锐的预知以及为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宣传思想必须跑在形势发展的前面,这样才能打胜仗。至于计划内容,我们的做法是:月计划比较概括,主要是中心工作和季节性工作的报道内容;周计划或每期计划,就要细致具体,不仅要决定这一期要登哪些稿件,甚至这些稿件怎样编、字数长短、稿件形式都应该计划周到,坚决按计划办事。这里就发生一个矛盾,既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一些计划不到的事情怎么办呢?这就要灵活地来处理,碰到临时发生的重大的事情,就要改变或推迟原计划;占篇幅不大的临时抽稿解决,特别是一些消息,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今天是新的,时间一过就将失去意义,或者要减弱它的意义。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像国家通讯社和中央报纸那样“及时的新闻是生命”强调新闻的时间性,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发的消息还是应当及时发出去,不能借口执行计划延迟见报。试问,当读者从别的报纸上看到这些消息,再给读者热剩饭,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计划肯定是要订的,但是不能排斥临时性的稿件,应当灵活地运用。
4.先进和落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是面对着全省将近一百来个县市一千多万农民,在这样宽广的范围内,怎样报道农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的斗争呢?这就是抓两头——先进和落后,表扬先进的,带动中间的,批评落后的。为了贯彻这种宣传方法,必须要掌握地区特点。甘肃从地区上说,有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山多雨区、干旱区、大型灌溉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城市郊区等;在季节上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气候相差七十天;就在同一地区,有的产量高,有的低。要使报纸上的宣传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按照这些差别,分开地区,抓住两头——先进和落后部分,以先进帮助落后,使落后的赶上先进的。
以上这几个问题,是在贯彻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上的主要问题。另外,像培养一定数量的作者积极分子,支持新生力量,注意对边远地区的报道,都需要有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其中对边远地区的报道,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往往认为边远地区“落后”,通讯力量薄弱,没啥新东西,事实绝不是这样。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先进和落后,我们就要发现支持那些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使它茁壮起来。像农民报这样全省性的报纸,边远地区的稿件应当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部分
评论
一、评论是报纸的灵魂
党一直把报纸作为领导群众的重要的工具。在这个工具的各个部分——评论、消息、通讯等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评论。有的同志说:“党所以要办报纸,最主要的是为着评论。如果没有评论就不办报纸。”“报纸当然不光登评论,但无论如何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评论是代表报纸发出的声音。通讯也是声音,但主要的声音是评论。”
通俗化的报纸也是这样。农民报从创刊以来,一直把评论作为整个报纸的最重要的部分,差不多每一期至少有一篇评论。这些评论对农民和农村工作都有着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像土改时写的评论“土改不是割韭菜”、“有话说给工作团”,抗美援朝运动中写的“抗美援朝松不得劲”,总路线宣传以来写的“走大家富裕的路”,以及合作化运动和今年生产高潮中所写的一些评论,都获得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好评。就在今年4月,有个农业社的干部读了报上关于二次整社的社论,给报社写信说:社论上所提的问题,很多是社里现在存在的,大家正苦于无法解决的时候,看到社论给指明了整社政策和办法。对这篇社论给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这可以看出评论的作用来。
二、评论的形式
评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报上用过的形式,有社论、小言论、工作意见、大家谈、讲话、问答、评论性新闻、三言两语、批评、建议、小品文等。
这些形式有它们共同的特点,分析是非,表明爱憎,提出办法,使农民和干部有所遵从。但是,每一种形式,就它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以及表现形式,也是有它自己独立的特点。如:社论,它是就当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指出行动的基本路线。它必须明确、尖锐,用正确的论点,具体的事实,向读者表明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小言论,有时也标为短评,和社论差不多,只是在份量上比社论轻些。
工作意见,是对某一具体工作提出作者的意见,有些商量的意味,但也必须是正确的。
大家谈,这是在所有评论中形式最活泼的一种。顾名思义,既是大家谈,那就是大家(读者、作者积极分子、编者)来发表意见。内容包括生产、生活、思想各方面。一般多是就一件具体事情来谈,夹叙夹议。
讲话,编辑向读者解释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方面的问题。或者作为宣传员向群众宣传时的讲话材料。
问答,和讲话差不多,只是在阐述问题时是一问一答。有的是标甲、乙,也有农民问宣传员答。
评论性新闻,主要以叙事为主,同时在叙述过程中加一些评论,表明是非、爱憎。
三言两语,有时标为“知心话”或“要紧话”、“编报人说”。都是以最精练的文字,开门见山地对某一件事发表一点意见。
批评建议,是来自群众的评论,对某一件事或问题提出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一般都是就具体事情大小,先叙后议,或者夹叙夹议。
小品文,它是评论和文艺结合的一种文体。一般是就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实,加以讽刺、打击或嘲笑。文学气味比较重。
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评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政治的、社会的、家庭的,都可以评论。但是总的说来,不外这几类:解释党的方针政策的;号召群众行动的;对典型事件的表扬和批评;对某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先进经验的推广;或者对工作中错误的纠正等。
三、材料哪里来?
写评论,大家常感到材料困难,这和我们平常不搜集、研究、分析材料,有很大关系。碰到手的材料往往因为一时用不上,或者没仔细研究而放过去,到用时又叫喊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除了加强理论政策的学习,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大力开展通讯工作,丰富稿源外,对编辑来说,就是积累材料,如建立材料索引或摘记,是非常必要的。
评论材料的来源,主要是这三方面:
1.来自领导方面的:包括学习党的政策、决议、指示;跑领导机关,了解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再就是学习中央和兄弟报纸的言论,特别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社论,应和学习党和政府的决议、指示同样看待。我们以往有些言论,就是根据人民日报社论提出的问题,对照甘肃情况编写的。
2.充分利用来稿来信:这是积累材料的一个最主要的办法。所有来稿来信通过编辑之手,决定稿件命运是一方面,但同时必须注意所讲的问题,即使稿件不能用,只要提出问题,都应当用笔划出或者摘要,以便日后采用。
3.到实地工作中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材料不够而意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到现场去了解。
这里,也还要注意材料的取舍。我们认为在选取材料的时候,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成为言论根据,但还要看是否有人、有地、有时间和简单经过。概念含糊不清的材料是不好用的。有些通讯员写的材料往往帽子大、内容空,到用时缺这少那,这就要收到材料后及时去信查对和补充,做到准确、具体。然后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东西才能显得具体、生动有力,就对被批评者方面来说,也才心悦诚服。
四、怎样写?
我们认为写评论应当从这几方面着手:
1.主题单一。通俗报纸的评论一般都很短,按照我们的规定,社论一般不能超过八百字。在这短短的一篇东西中,不可能论及的问题太多,一篇社论最好写一个问题。中心突出,充分发挥。有些言论所以呆板、无味、奄奄无生气,原因之一就是题目大,涉及的面广,结果成了万金油、八挂丹之类百病百医而一无所医的东西。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在《肃清新闻工作中的党八股残余》的社论中,要求论文“没有空洞字句的啰唆废话,写作开门见山,斩钉截铁,明确扼要,尖锐的提出问题,也尖锐的解答问题,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什么讲什么。”这应当成为我们写言论的指导原则。
2.具体。这是对于在报上出现的所有文章的共同要求,对评论也不例外。我们写评论是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是不具体,只拿一些空洞的话说教,给人的印象就是肤浅的、抽象的,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同时,也是违反事物的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的二重性(就是规律性),有抽象,有具体。只有反映它的本质和现象,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印象,才能是生动的。因此,评论就要以具体事实作根据,从具体事实的叙述中引申出问题,把本质的东西(即抽象的原理原则)告诉读者,展开辩论,对反面的加以批驳,正面的加以肯定,读者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按照道理来解决问题。
评论中是否可以叙述呢?要具体就要叙述,任何评论要没有适当的叙述就不能是好的评论。特别是“大家谈”,应当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才能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就是社论、讲话也应该这样。
我们读过许多苏联和我们党的领袖的经典著作,不少都是夹叙夹议,像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这样严肃的政治报告,常有许多动人心魄的具体事实的引述,我们的评论为什么不能够这样呢?
3.多样化。包括内容的多样化和文章结构的多样化。
前面说过,报纸评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所有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可撰写评论。以往有一种不好的倾向,评论只限于中心工作,也就是只限于办社、生产这些问题,当然,这在今后还是我们评论的主要内容。但是,决不能限于这些,应当扩大评论的范围。我们的生活是复杂的、丰富的,大家希望报纸对于生活中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报纸上都能加以评论。报纸就要看重这种要求,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社会的要求,不光社论、短评、大家谈等等,像评论性新闻这种正在发展的评论形式更要重视采用。
关于评论的结构,特别是社论,也是写的人常感困难的问题,最大的苦恼是跳不出呆板、老一套的圈子。所谓“三段论法”、“四平八稳”,在我们的社论中是颇为不少的,一开头是“咱省……”——引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呢?首先,其次……最后提出解决办法一、二、三、四……有的干脆成了两段论法,引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这样,内容姑且不说,先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这是要研究改进的。应当肯定,一切评论都要打破一切固定的格式,决不能事先想好格式装材料,应当随着文章内容和气势的发展,创造适应它的格式;别人的评论必须读,必须研究它的结构,但不能硬拿来自己用;另外,我们要学习农民对事物的叙事方法,以使评论结构更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