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5200900000058

第58章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提要)

这是一条养精蓄锐,以守为攻,疲劳敌人的谋略。强敌当前,不一定只用直接进攻的方法,而是积极防御,慢慢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由强变弱,再等待时机一举消灭敌人。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促使敌军陷入困难的境地,不一定非要采用军事进攻的手段。《损卦》中损刚盖柔就指这道理。

(解析)

“以逸待劳”,最早见于《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其意为要用调动、控制、消耗或拖垮敌人的办法来消灭敌人,而不采取直接进攻的方法。

“以逸待劳”一计的主旨,就是要用少的控制多的;用不变的对付变化的;用小变化应付大变化;用静的控制动的;用小量活动对付大量活动;用关键性的东西去对付非关键性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以少制多、以小制大、以静制动。

(兵家使用范例)

夷陵之战。

三国时代,吴国将领陆逊奉孙权之命,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各路军马,抵御蜀军入侵。却说刘备自虢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围至夷陵界,接连700里,前后40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韩当见蜀军到来,差人报告陆逊。陆逊怕韩当轻举妄动,自己急忙骑马飞奔而来亲自观看,正好看见韩当立马于山上,远望蜀兵漫天遍野而来,军中隐隐有黄罗盖伞。韩当认为军中定有刘备,就要出兵攻击。这时,陆逊却劝说道:“刘备举兵东下,连胜10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察他的变化,而今对方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自己正在得意之时,我们坚守不出,对方必定移兵于山林树木之间,到时,我们再施奇计战胜他们。”

刘备见吴国军队不出击,心中焦躁不安。马良劝道:“陆逊是深有谋略之人,现如今陛下远征来攻战,从春到夏,他们不出兵,是想观看我军的变化。请陛下探察后再做决定。”刘备说:“他有什么谋略?只是胆怯之辈。以往多次战败,现如今怎敢出兵?”此时,先锋冯习说:“今天天气炎热,军队停留于火热之中,用水极其不便。”刘备随即命令各营均移到树木茂盛的山林之地,靠近淡水山涧的地方,等夏天过去,到秋天再拼力举兵进攻。马良又说:“如果我军一行动,若是吴兵突然袭击,我们怎么办?”刘备说:“我命令吴班引领万余弱兵进住吴寨平地;我自己亲自选精兵8000埋伏在山谷中,如果陆逊发现我军移营,必定乘势来袭击,我们就令吴班诈败,陆逊要是来追击,我则领兵突然出击,断其归路,那小子就可被擒获了。”文武官员均贺道:“陛下神机妙算,诸臣都赶不上啊!”

话说韩当、周泰得知刘备移兵至阴凉的山林之中,急忙来报告陆逊,陆逊大喜。就亲自领兵来察看动静。但见平地聚集不到1万人,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者,旌旗上写着几个大字:“先锋吴班”。周泰说:“吾视此等兵如儿戏也。愿同韩将军分两路击之。如若不胜,甘愿受军令处之。”陆逊看了很多,用鞭指着另一处道:“前面山谷中,隐隐约约有杀气起,山谷中一定有兵埋伏,故意在平地设下这些弱兵,用来诱惑我军。诸位切切不可出兵。”

话未说完,只见蜀兵全副武装,护拥着刘备而来。吴兵见了,全都胆战心惊。陆逊说:“我之所以没听诸位出兵之言,正是因为这个。今伏兵已经出洞,10天之内必定攻破蜀兵。”诸将都说:“破蜀应当在开始的时候,现在蜀军连营五六百里,坚守了七八个月,各要害之处都已固守,怎能攻破?”陆逊说:“各位不晓兵法。刘备是盖世的英雄,足智多谋,他的士兵刚刚聚集,法度精甚;现在固守时间长久了,不得我便,士兵疲惫,意志受损。我军取胜,正应该在这个时候。”诸位将领才都叹服。

后来,果然蜀军大败,刘备只保住了性命逃出重围。陆逊就是因把握了“以逸待劳”的用兵之计,才大获全胜。

(商战使用范例)

第二次起飞。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之初曾面临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

当时,却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销路大畅,唯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呆板,销路大打折扣。

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部的管理层,福特总是坚决回答:“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色耐旧些。”

生产越发困难,福特开始裁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灯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就连福特夫人也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说:“这是我的压轴好戏,先不告诉你,等以后再说。”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公司,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想法。”

有人提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快倒闭了呀。

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好处!”人们感到很迷惑,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生产出各种颜色的车子。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在生产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比别人的都便宜!”这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要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获胜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出厂,市面上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各界大为惊讶,猜测涌起,除了几个主管领导外,谁也摸不清福特瓶里卖的是什么药。让人奇怪的是,工人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被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观察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出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向外界透露,新的A型车终于在人们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腾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型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直接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迫使对手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

这就是老福特的锦襄妙计—以逸待劳。

(处世使用范例)

无德无才,冯道官场不倒之秘。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战争与篡夺频仍,执掌兵权的武夫军阀相继登场,他们残暴贪婪,峻刑滥杀,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生灵涂炭,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那些文人出身的各级官吏也不得不苟延残喘于兵革戎马之中,倍遭轻贱凌辱之苦,每每在凄凄惶惶之中发出朝不保夕的哀叹。然而,冯道却是一个例外。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他先仕后唐为相;后晋灭后唐,又仕后晋为相;契丹灭后晋,又仕契丹为太傅;契丹北迁,冯道又仕后汉为太师;后周灭后汉,又仕后周为太师兼中书令。五十年间,他先后侍奉过五朝八姓十二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五朝八姓十二君中,既有所谓的英明之士,也有中材庸主,更不乏昏暴之君;有汉族,还有契丹族;他们的经历不同,秉性不同,喜好不同,执政治国的方略也各不相同。他们有人对冯道视如珍宝,大加信用;有人则对冯道视如鸡肋,鄙夷轻视。然而,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形势如何险恶,冯道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左右逢源,长盛不衰。

综观冯道一生行事就会发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圆滑世故,因循苟安,不讲道德,寡廉鲜耻,没有气节,认势不认人,跟权不跟人。任何一位君主,不管是谁,也不管怎样,只要愿意用他,冯道都乐意为之效力;但不管对谁,他都不肯谏诤,而是“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偿以片简扰于诸侯”;任何一位君主,不管在位时对自己如何,只要被赶下宝座,他就与之恩断义绝,再不思念。对待君主,冯道是“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完全不受政治见解、民族异同、伦理道德、个人感情的左右。甚至于在外敌入侵之际,他也是“视丧君亡国亦未尝屑意”。开运三年(946年)底,契丹帝耶律德光(辽太宗)攻灭后晋,又在汴梁宫中身穿汉服即皇帝位。身为国家重臣的冯道非但不敢、不愿号召、组织民众起兵抗辽,反而急匆匆地从南阳赶至京师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起初对他十分反感,指责他“事晋无状”,冯道无言以对。当德光问他为何要来朝见时,冯道低声下气地回答:“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又讥诮地问道:“尔是何等老子?”冯道谄笑自嘲说:“无德无才,痴顽老子”。靠了这一番毫无民族气节,人格丢尽的谀词哀求,他终于博取了耶律德光的欢心。

最能反映冯道之卑鄙无耻的,莫过于他的自述。他身处战乱频仍、民命倒悬的五代时期,却以“长乐老”自号。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时,冯道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在这篇洋洋千余言的自述中,他以炫耀和自豪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历事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四朝十主的经历,并详细开列了自己所得勋阶官爵的清单。为了表示自己有“上显祖宗、下光亲戚”的荣耀,他又不厌其烦地分别罗列了上至曾祖父,下至儿女、女婿等十余人的追官赠爵和仕宦情况;他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在忠于国”,感叹自己“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真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

对冯道的评价,在当时已是“是非相半”、而冯道自云非己者“十恐有九”。后代虽有一些人为之辩护,但更多的却是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呵责冯道为“无廉耻者”的典型,司马光称其为“奸臣之尤”,王夫之斥之为卖主求荣之徒。这些评论,主要是以封建纲常为基础,以是否忠于一姓、一君为标准,这种倾向,并不足取。我们认为,冯道在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也不是一无所取,他曾劝诱耶律德光不事杀掠;又曾倡议雕版印制五经;他本人“平生甚廉俭”,与那些贪残酷虐之流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之所以历事五朝八姓十二君,也与五代时期纲纪涣散,道德沦丧,“以苟生不去为当然”的大环境有关。但是,从冯道其人的大节来看,这个人物还是应予基本否定的。他在历代君主面前的朝秦暮楚,迎来送往,他在耶律德光面前的奴颜卑膝,他在政治上的无所建树及在学术上的无所成就,都说明他是一个没有道德感和责任心,没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没有廉耻的政治无赖,是封建时代那些阿世迎俗以保全禄位的庸邪之臣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人,大节已亏,“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冯道历任五朝十二帝而不倒,也是中国历史官场中的一道奇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