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小说,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而是一种神圣化了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文化反应。主人公大多是一些痴情的现代化都市女子,她们一旦沉溺于爱情的漩涡,哪怕前面是海是堑,她们也要勇往直前;哪怕等待她们的是生命的毁灭,她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正如《我是一片云》中的段婉露所说的那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也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要活了!”痴情在琼瑶的小说中成了一种至死不渝的东西,坠入情网中的男男女女,遇到任何障碍不管是长辈的阻挠,世俗的冷语,还是年龄的差别等,都不能使他们有丝丝毫毫的退缩。
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七名家点评。
《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
作者:余华。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1993年。
一作者介绍。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余华。
二作品档案。
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她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初他发表了他的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自此之后,他越来越自如的开辟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活着》就是其自己风格作品的代表。
余华早年从事先锋派短篇小说的创作,先锋就是创新和超前,有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和悲剧性。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寻存在的可能性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诗派“的诗歌和北岛的小说《波动》等。在这之后,具有先锋精神的创作还有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等。广义的“先锋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是同义词,狭义的“先锋小说”,则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等。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又回到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里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然而在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三内容概要。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前半生的回忆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长大以后喜欢往城里跑,常以有钱人的身份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全输光了,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一去不复返了。一家人的幸福就断送在他的手中,终生与苦难相伴。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落魄,厄运的阴影也一直追随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生命死亡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女儿凤霞在他被抓壮丁的日子里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晃十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四十年后,他依然活着,但生活逼迫得他毫无退路,成为一个深陷于孤独而无法自拔、只能与孤苦为伴,与自己的象征那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了度残年。
四主要人物形象。
福贵。
福贵当然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
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但是因祸得福,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
家珍。
家珍有着中国女性共有的优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及家庭观念特别强,但是家珍依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一位女性代表,她的身上依然体现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较软弱的思想。后来因她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一直与命运做着本能的抗争,因而这种抗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很无力,只不过是在适应“活着”的需要,直到她死去,但毕竟也为她的“活着”时带来一些希望。
五精彩文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