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富爸爸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5208100000001

第1章 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1)

钞票当花撒—缺乏理财教育的闹剧。

2004年5月26日,深圳市某小区天上突然雪片般掉下百元大钞,路人纷纷擦亮眼睛,发现钞票竟然是真钱,遂哄抢空中、地下的钞票。小区保安员紧急制止哄抢,但也只找回3600元。“肇事者”是两名3岁半的“龙凤胎”,他们只认识钢镚不认识纸钞,趁父母会客时,从大衣柜内翻出6500元的百元大钞,然后将6200元钱从10楼的家中窗口扔下。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演出的一场闹剧,然而只要我们往深处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还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个空白。做家长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钱方面的知识,省得犯下连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错误。

也许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适合学习理财知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据美国少年儿童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3岁的孩子要能够辨认硬币与纸币,而在我国,三岁左右的儿童有不少还不知钱为何物,或者只识钢蹦不识钞票。家长们一定要以此为鉴,尽早加入到对您的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队伍中来。

理财教育笔记:

1、3岁的孩子应该能够辨认硬币与纸币。而在我国,三岁左右的儿童有不少还不知钱为何物,理财教育迫在眉睫。

2、我国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还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个空白。做家长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钱方面的知识,省得犯下连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错误。

有钱不会花—中学生竟然不会买东西。

中学生竟然不会买东西,你相信吗?

日前,在某理财夏令营举办的购物比赛中,主办方要求每组孩子用200元购买规定的生活、学习、游戏用品,没想到孩子们的理财意识淡薄,买东西漫无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钱只买了规定的一件物品。

比赛前,组织者将50名中学生分成5组,每组发一张200元的银行卡,让他们到指定超市购买1件生活用品、2件学习用品、1件游戏用品以及一些食品。?可能你会说,这还不容易,又不是让他们去挣钱,给钱还不会花啊!可比赛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一组孩子先花70元买了一大瓶洗发水,再用剩下的钱购买其他物品就显得很拮据,其实20多元左右的小瓶洗发水比比皆是。还有一个孩子竟用90多元买了篮球,用57元买了一箱薯片,结果等到买学习用品时,只好买了2本几元钱的笔记本。最离谱的是,还有一组学生居然算错了钱。

一位理财专家表示,从这次比赛来看,现在的孩子理财意识太淡薄,基本上对物价没有概念,也不会进行购物规划。在购物过程中,都是看到什么就拿什么。至于如何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更无从说起了。

据一位教育业人士分析,尽管这群孩子个人综合素质较高,而且表现出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对于个人理财教育,学校、家庭都缺乏重视,以致当孩子走上独立第一步、需要自己去计划生活时,就出现了不会花钱的事情。

虽然这些孩子不会花钱,可真到花钱的时候还真是“大手笔”,让成年人都瞠目结舌。

暑假里,初二学生明明“饭局”不断,几乎每天都和小伙伴一起下馆子,期末考试后父母给他的1200元钱很快花光,尽管买mp3的计划泡汤,可明明一点不后悔:“和朋友在一起玩,图的是开心,花点钱是小事。”

“因为妈妈控制我花钱,我的伙伴都不睬我了。”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的小丽愁眉苦脸,她也很委屈。因为不知道把钱省着花,妈妈对小丽的零用钱实行了控制。小丽只得借故不参加同伴的“团购”活动。

“不喜欢爸爸妈妈代为理财的,请举手!”在某机构举办的“暑期理财小论坛”活动中,问题一提出,几十双小手便高高举起。活动中,90%以上的孩子喜欢或希望自己支配零用钱。但当被问及“如何支配零用钱”时,15名学生中,80%以上对零用钱使用未作计划。老师们发现,暑假里请同学吃饭、包场打球等成了男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女孩们则把零用钱花在商场里、服饰店里。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孩子喜欢自己支配零用钱,父母在把零用钱的“财权”交给孩子时,必须教会孩子理财,让孩子知道钱的价值。

理财教育笔记:

1、让孩子慢慢地学着买东西,开始对物价有概念,养成做购物计划的习惯。

2、父母在把零用钱的“财权”交给孩子时,必须教会孩子理财,让孩子知道钱的价值。

小学生几天花掉3000元—因为来得太容易。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有关青少年消费行为的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每个月可以动用的金钱,100元以下的占36、5%,100元至200元的占23、1%,201元至400元的占19、2%,401元至600元的占9%,600元以上的占8、3%。而他们的零用钱主要是用来购买衣服鞋袜、消闲刊物、参考书,到西式快餐店消费,以及看电影等。

调查结果表明,39、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由此可见不少青少年在购买东西时,可能会因为受他人的影响,从众消费,或可能被商品的外观所吸引,凭一时的冲动而购买,买回来后却发现并非自己所需要的而闲置一旁。相当多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他们的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而理性消费行为较弱。有关专家建议,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和理性消费的观念。

孩子们的钱从哪儿来?除了日常家长给的零用钱以外,一到过年,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的压岁钱让中国几亿孩子一夜间“暴富”。可是这些压岁钱的“流向”,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家庭理财教育的不足,这些“飞来横财”,慢慢地竟成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如果把压岁钱交给孩子,家长担心他们还没有自控能力,会胡乱花掉,由家长保管又担心孩子不乐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没有任何信心。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二学生小垒过年收到了3000多元压岁钱,没几天就在网吧“泡”光了。他如此快速花钱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这笔钱来得太容易了。”

其实在全国,像小垒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农历大年初五以后,孩子们“压岁钱”的出笼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孩子们买手机、做头发、购彩票、打游戏,掀起了购物高峰,甚至请客吃饭也已经成了时尚,谁的压岁钱多,就意味着谁的人缘好,攀比和虚荣消费,成了压岁钱的主要作用。家长们急了,开始觉得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理财教育。

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压岁言”、“压岁书”代替了“压岁钱”。他们试图从根源上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钱上移开。然而,很多人对此并不赞同。

18岁的小婷说:“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有让我独立支配过钱。不管买什么,他们都替我做主。结果现在我感觉自己根本就不会花钱。”

收到“压岁书”的小衡说:“对过年的企盼很大程度上是对压岁钱的渴望,收到这些东西,我觉得很没意思。”

大学教师王女士说:“孩子的压岁钱总是要给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恰当。这就要家长们教会孩子如何花钱、理财。给孩子压岁钱,让孩子自己支配,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成熟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孩子乱花钱应该有应急之策,但不能以传统民俗的丢失为代价。王女士认为:“压岁钱承担了非常重的社会功能。压岁钱的施与取,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我们万万不能舍弃。”

专家指出,当理财教育的苍白凸显出来时,家长应在把握好给孩子压岁钱数量的同时,对孩子的花钱方式进行指导。通过让孩子支配压岁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节约美德、自制能力及与人为善的品德。

理财教育笔记:

1、如果孩子乱花钱,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切断他的财路,而是要告诉他该如何花钱。

2、孩子的压岁钱总是要给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恰当。

3、通过让孩子独立支配压岁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节约美德、自制能力及与人为善的品德。

4、孩子上大学后,要利用更多的机会灌输理财教育,时常检查孩子的财务状况,要对他的收支状态一清二楚。

干家务要不要付费—理财观念重于理财技巧。

有位朋友谈过这样一件事。她刚上小学的儿子很想参加一个小记者班。朋友就为他交了学费。某一天,小记者班将要到户外举行采访拍摄活动,儿子兴致勃勃向妈妈要活动费,可这位朋友很郑重地告诉她的儿子:“要去参加活动,费用自理!”

小朋友傻眼了:“我的压岁钱早就用光了呀!”于是朋友就开始诱导他:“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家务活了,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负责饭后的洗碗。每次的报酬为1元钱,怎么样?”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太想去采访拍摄了。

接下来他就上岗了。考核制度挺严厉的,因为打碎了碗是要罚款的!这机械而繁重的活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可是他为了攒钱,还是坚持了下来。尽管其间他曾抱怨过工资太低了,妈妈就向他分析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报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动一些脑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做到的话,那么报酬就会高起来的――这就需要你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了。”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终于他攒够了钱参加活动去了。

然而,在购买胶卷的问题上,又发生了争执。他执意买了一卷36张的,而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买半卷。结果,冲印的时候,自己的钱不够了,只能借了。他有点难过,因为辛苦赚的钱这么快就用光了,而且还不够用。这时候他“总结”说:“其实那么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来也是重复,还要浪费冲胶卷的钱呢!早知道我应该买半卷的!”这位小朋友终于开窍了!

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能给你一点启发?看来,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赚钱”意识。只有学会了自己赚钱,才能真正做到“会花”,所谓“能挣会花”嘛!一个人如果不善于预算消费,就会入不敷出,他就无法自立,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功之类。

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赚钱意识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让孩子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逐渐懂得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无偿的为他人提供服务、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等人生道理。否则,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例子。周女士带上初一的儿子去听了一次理财教育专家的课程。谁知道,几天后周女士在家里叫儿子到楼下买瓶酱油,儿子竟说:“我不去!除非你给我一元钱。”周女士瞪大眼睛问:“帮妈妈干点事还要给钱吗?”儿子说:“当然,我帮你干活就是为你付出了劳动,就要得到报酬。我已经想好了,到楼下买东西一次给一元,洗碗一次一元,扫地一次五角。你放心,我不会乱花钱,我已经做了一个记账本,每天的收支都会登记……”

上面两个正反的例子反映的是理财观念和理财技巧的区别。广州师范学院教学与师范教育研究所所长唐迅副教授表示,青少年理财教育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二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不具备固定的收入和成熟的金钱和经济方面的意识,也不具备熟练的理财能力,过早地给他们灌输理财的技巧则很容易导致未谙世事的孩子在金融理财上产生误区,出现金钱至上的现象。为此,对少年儿童进行理财教育的重点应在于理财观念而不是理财的技巧。

理财教育笔记:

1、如今社会处处充斥着金钱和欲望,使孩子也不自然地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2、对少年儿童进行理财教育的重点应在于理财观念而不是理财的技巧。

不继承协议书—富翁妈妈的良苦用心。

为让孩子们不丢掉自己当年那种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精神,拥有千万资产的富翁刘敬芳日前要求她的5个孩子在“不继承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38岁的刘敬芳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村家庭,10岁那年与父亲一道在要饭过程中被火车碾断右脚,从此成了残疾人。为谋生计,1984年结婚后的她开始在县城等地经营卤菜和批发牛肉、牛皮生意。如今,她已是一个肉牛养殖基地和猪牛肉食品加工生产厂的老板,拥有资产上千万。

如今,眼看着5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为培养他们独立、自食其力的精神,8月18日,刘敬芳与丈夫商议“与孩子们签订‘不继承协议’,免得他们产生其他奢望”,当即得到丈夫赞同。但为稳妥起见,她还召集5个孩子就此问题进行了几次家庭会议,并反复磋商达成。其内容是:

“五个子女,如果谁愿意读书以及深造,父母必须全力支持;如果谁自动放弃读书,就必须投入社会就业,未满16周岁的必须在家参加劳动,家长不做任何经济上的援助……父母的财产以及遗产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没有权利过问以及干涉”。

对于母亲要求签订的这份“吝啬”协议,刘的大女儿张美说,开始还有抵触情绪,后来,才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春节时,刘敬芳要求5个孩子独自去挣压岁钱,在母亲的提示下,孩子们就在自家餐饮娱乐城楼下,摆摊擦起了皮鞋。先前买鞋油、鞋刷等的本钱还是向母亲借的,大年初一到初二擦了2天,最后,他们还了本钱,每人分了20多元。对于母亲的严格要求,张美与她的弟妹们均表示“自己长大后不会依靠母亲,将自食其力。”

暑假时,刘还将5个孩子全部安排在了自己的养殖场里打工,工资跟普通工人一样,并且每天按时考勤,迟到、早退或者工作失误照样扣工钱。仅有小学文化的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做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现在好多学生光讲吃讲穿,还要名牌,好逸恶劳,一点都看不惯。签订这样的家庭协议,我就是要培养子女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一只脚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手脚完好,为什么不能比我干得更好?”

刘敬芳的这一纸“不继承协议书”,虽然看起来有些苛刻,但却彰显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家家又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老少都围着这一个“小太阳”转,真是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丁儿点苦也不能让孩子吃。这种溺爱除了影响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外,对孩子的理财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有害无益。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金钱,学习理财,将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必然成为一个“月光一族”,每天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理财教育笔记:

教会孩子理财,重在让他们实践,实际操作。有些能力的培养是“学”会的,而非“教”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