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5208300000069

第69章 传统衣服习俗(1)

中国素有“农冠王国”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服装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的衣裳制度

早在我国的神话和传说时代,古人类就已创造了衣服。《易·系辞》里讲:“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说:“伯余制衣裳”。

关于衣服的最初式样,一般是将一块完整的兽皮披在肩背部,或围系于下身。后来人们在兽皮中央穿一个洞,或者在一边切割出一个口,套在脖子上或披系于肩,这就是最早的“套头衫”和披风。在数十年前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可看到这类衣服式样。在黔西和滇北彝族地区,有用一张整羊皮做的羊皮褂,以羊腿部皮当系衣的腰带,冬季毛朝里,夏季毛朝外。纳西族的羊皮披肩,是将一块方羊皮用绳子挂在身上,昼则披,夜则盖,晴雨寒暑不离身。

人类最初以皮毛等先围于腹下膝前,后掩蔽其后,再进而将前后两片用骨针相连缝合起来,从而成为最早的“裙子”。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的筒裙,可以说是保留了古代“裙子”的遗风。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黄帝的元妃嫘祖西陵氏教民养蚕的说法。《尚书·夏书禹贡》中也有贡丝的记载。在目前已有有关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甲骨文中也有衣、裳、帛等的象形文字,可证实那时服饰的材料及形制已更为丰富。可以说,大约于五千多年前,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上身有衣、下身有裳的衣裳制度。

传统衣裳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中华民族传统衣服独崇黄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如果只有单一的一种颜色存在,那情形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颜色的多元化,这世界才更绚丽。然而,就像个人的爱好都不相同一样,人们对颜色的好恶也有明显的区别。有一点大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民族尤为崇尚黄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色是至高无上的,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已得到证实。

人们印象最深的当属“黄袍加身”这句话了。着了黄袍的人就成为真龙天子,宋太祖赵匡胤在未穿黄袍时是没有资格坐皇帝宝座的。黄巾起义军的将士,一律头戴黄巾,其口号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时的天就是“黄”,与其他色彩无关。后来,诸朝历代对黄色都格外尊重,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色,其他人不可擅用黄色。清雍正时大将年羹尧可谓功勋卓著,但他被判死罪,其中就有擅用黄色包袱和出门时用黄土填道等罪责。

那么,中华民族何以非要崇尚黄色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首先,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如黄钟、黄花、黄发、黄海(中央之海),甚至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便都成了美称。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中黄色最尊。因此,在历朝史料和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色和御用色的故事。比如,黄钺(用黄金为饰的斧)曾作为君王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里就用“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来描绘武王伐纣的英武形象。

其次,古人认为黄色乃中和之色,它介于黑白赤橙之间,是诸种颜色的中央之色。《中·中庸·中和》说:“黄色介于黑白赤橙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白虎通·号篇》所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种“中和之色”,对于具有中和性格的中华民族,自然是极其值得崇尚的了。

另外,从中华民族的农耕经济及其对土地的特殊眷恋这一点上来看,黄土高原的肥沃保证了庄稼的丰盛和人畜的兴旺。黄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见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管于·水地》)华夏族世代息居于黄土高原,对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黄土大地,有一种特别祟仰而依恋的感情,并由此而对黄土之色产生一种景仰、祟尚的心理。《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淮南子·天文训》:“黄色,土德之色”,《考工记·画绘之事》:“地谓之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由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敬仰进而祟尚土地之色的心理基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人们视土地为本,而华夏民族世代居于黄土高原,对黄土大地有着深厚的依恋与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也是一种黄色情结。《说文解字》日:“黄,地之色也。”既然如此,黄土地养育的子孙岂有不崇黄色之理?

中国人从降生开始就是炎黄子孙,离开时也要赴黄泉,一生都与黄色为伴。

古人所穿体衣有哪些种类

体衣是古人衣服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分为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两种基本形制。古人所穿衣服的种类主要包括全身或仅上身所穿的深衣、袍、裘、袄、襦、衫、半臂等:下身所穿的裳、裤、裙等。

深衣: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庶民的礼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长,故称深衣。

袍:直裾深衣进一步发展成为袍,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古代“袍”有两种,一种称“襽”,以新丝棉絮衣里;另一种称“缊”,以败棉絮衣里。从东汉起及至宋、明,上自帝王、下及百官,都以袍服为朝服。

裘: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适应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不加裼。

袄:一种比襦长比袍短的上衣,由襦演变而来。有衬里,所以也称“夹袄”。若在其中纳入棉絮,则称“棉袄”。袄的出现,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宋代以后广为流行,到了清代,几乎成了士庶妇女的主要便装。

襦:短上衣。东汉后主要用于妇女。既可用做衬衣,又可穿在外面,其形制有长短、单夹之分。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一直用做妇女便服。

衫:汉魏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服装,这种服装的特点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领为主,它则以直襟为主;袍多采用双层,它则为单层;袍服袖子呈圆弧形,它则呈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则非常宽敞,这种服装,被称为“衫”。

半臂: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套在长袖衣衫外面。衣袖之长为长袖衣的一半,所以称“半袖(半臂)”。

裤:为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做“绔”或“祷”。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管,没有前后裆。大约战国以后,才出现了连裆裤。

裙:古代女子的主要着装。始于周文王时期。至秦朝,裙的穿着范围有所扩大;到汉代,女子着裙已较为普遍。裙开始成为古代妇女的主要着装。

苗条秀美的旗袍

旗袍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由于妇女穿上旗袍显得苗条秀美,因此旗袍便成为我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服装。

关于旗袍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镜泊湖畔有一个渔家姑娘,叫做黑妞儿,不仅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那时候,满族妇女都穿着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黑妞儿觉得常常在江边打鱼,树枝刮刮扯扯,很不方便。于是,她自己动手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的多扣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衩,下河捕鱼的时候就可以将衣襟撩起系在腰间,平时纽扣一直扣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料。

后来,黑妞儿被选进了皇宫,封为黑娘娘。在宫廷里,黑娘娘见宫廷服装“山河地理裙”又肥又长,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觉得太可惜了,于是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连衣带裙的多纽扣的长衫,谁知这一改却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本来就很嫉妒她的娘娘、妃子们见她剪了裙子,就一起上殿在皇帝面前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开了“山河地理裙”,是有意剪断我们的江山。皇帝听了便叫来黑娘娘责问,黑娘娘据理力争,被恼羞成怒的皇帝一脚踢中后心,死在皇宫。

关东人民听说黑娘娘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要着装,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1934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传统民族服装,马褂的演变

马褂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之一。它具体出现在什么时代已不可考,大约始于东汉,成于三国,兴盛于隋唐,演进之迹,大概与裤褶无异。《珩璜新论》云:“今(宋)之半臂,非礼之服也,魏明帝常著帽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见阜,光武纪更始诸将,服妇人,衣诸于绣掘,三辅吏士,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注《前汉书·音义》云:诸于,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褂衣。东汉之诸于,似宋之半臂。可知半臂,始用于东汉。然魏明帝尚不知为何法服,不能答杨阜之问,且不敢再着以见阜,益足证其为胡服。三国时亦未通行,至隋则内官服之。”

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