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5208300000071

第71章 传统装饰习俗(1)

最初,衣服的作用是遮风挡雨抗御寒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穿衣服的时候,还喜欢佩戴很多的饰品,正是这些饰品让传统的服饰有了装饰的作用,并穿出了美感。

衣服上佩带装饰品

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服饰分解为“衣服”、“装饰”。衣服的最大实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曝晒及防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荆棘划破皮肉等;出于羞耻感的遮蔽需要和功用,则可能是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才有的,也就是出于保护身体之需要。

装饰品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汉书·舆服志》中说,相传原始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也就是说,装饰品的起源晚于衣服。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饰与审美意识相联系了。

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戴的,到了后来,正是由于它们象征着勇敢、灵巧和有力,因而开始引起人们产生审美的感觉,而把它们归入装饰品的范畴。

装饰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第二种是化妆型装饰,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上绘以图案等;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文身文面,穿耳洞,裹脚腰等,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

我国早期的饰品和饰俗

中国古代佩饰如繁星灿烂绚丽,数不胜数。其种类之多,比起今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成的装饰品。在商代的遗址中,已出土的有玉佩、铜饰等。周代遗址中出土的玉佩、玉环、圭、璧、耳坠、项饰、笄、梳等用于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

玉是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从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的“缜密似栗”则象征着“智”。佩玉者并非只佩一种玉,所以走起路来,玉石相撞发出叮咚之声。玞也是佩玉中的一种,形状为环形断开,故古人常以玞寓决、断之义。《史记》里记载,范增多次用眼神提示项羽,后又举起玉块,以暗示项羽赶快决断杀掉刘邦。

古代还有佩弦、佩韦等。《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意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总是绷得紧紧的,其性急,所以佩载在身,既是装饰又可起到“座右铭”的作用。

汉代人喜用双印作佩饰。双印上刻有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驱除瘟疫。双印的质料,根据官员的级别而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多用白玉制作,其次分别是犀牛角和象牙。皇帝的印饰用五彩丝绳并加红色的穗子系缚,王公以下用红色丝绳并加珠穗系缚,挂在革带上。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中放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而佩者不限于妇性,主要是“男女未冠笄者”。

除服饰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项饰古代多为玉石、兽骨、兽牙穿成的项链,后来才逐渐有金属的项圈。

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披发,如《后汉书·西羌传》所说的羌人“被发覆面”;而后出现结发,包括打一结式、梳髻束带式和螺髻式。第三种就辫编发,即梳成辫子。这些发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能看到,有的还很流行。

文身,在现代常见的有拔除面部汗毛、拔除胡须和体毛、文身、文面、缺齿(或叫凿齿)、穿耳、束腰腹等。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美或吸引异性,有的则是为了表现勇武,对痛苦有顽强的忍耐力。关于文身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避邪妨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是主要起因。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支系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还保留有缺齿(拔掉犬齿)、束腹、拔除体毛、文身、文面、在手腕上烧伤结疤等毁饰习俗。

这里仅列举了古人佩饰中的一部分,但从中仍可看出,古代的佩饰与今天的一样,都有着实用、美饰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只不过在古代佩饰的实用性更突出,而今人尤着重其美化功能罢了。

古人文身的古老习俗

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身也是一种文化。

文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文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文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在当今社会,文身已不多见,因为人们对文身总是嗤之以鼻。而在古代则不然,古人对文身颇有好感,认为文身不仅是神秘的,更是美好的象征,并且其中蕴涵有许多文化内涵。

比较常见的有图腾崇拜之说。我国古代周朝吴越的老百姓,因长期在海边、水乡生活,对蛟龙十分敬畏,就在身上文上各种龙的图案,表达对龙的崇拜。在台湾地区寄居的一些少数民族,视太阳、蛇为造物主,所以在身上大多刺上太阳和蛇的图案。这样的文身,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希冀和一种朴素的愿望。

在海南生活的黎族群众,自古把文身作为成年人的标志。文过身的青年男女,意味着已长大成人,同时也获得了婚配的资格。从已婚妇女不同图案的文身中,还可以知道她的年龄、爱好等。这种文身表达了一种鲜明的民族特征。

还有一种说法,称文身是一种修饰。古代有一个传说:一女子相貌丑陋,为此抑郁不乐。一男人主动相劝:“你的面貌甚丑,刺面必会转丑为美。”女子听后,找人在面部文上图形,效果甚佳。受到她的启发,许多人把文身作为遮丑的一种手段,把文身图案作为一种欣赏的对象。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技工专门从事文身,市面上也到处可见文身的工具及材料。正可谓:“印上簇针,为众物状,如蟾蝎鸟兽,随人所欲。”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时《百夷传》云:“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关于文身还有一些讲究,比如佛像、观音像、死神、夜叉、罗刹鬼等不要轻易纹在后背或前胸,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会有可能“扛不住”或“背不动”。另外把佛像、观音像或关二爷纹在前胸也不太好,因为感觉上是想用佛力或神力来挡煞,这样对神佛不敬,而且也可能会“抱不动”,所以通常这些图案都是纹在大臂或腿部等部位。

是先有帽而后有冠

衣裳形制既备,于是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冒,帽也。”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明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风俗了。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人们把一大片树叶盖在头顶遮日或防雨,把一块皮毛包在头上防冻,就是最初的“帽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尚书·商书·太甲中》记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说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记载渐多。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载。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记》、《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更是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另外,关于帽子还有很多不同。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束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日(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用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做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角软垂,就用铁丝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

象征官阶的乌纱帽

乌纱帽

看传统的古戏,常见到舞台上的官员头上戴着有两翅的乌纱帽,秀才中了状元,也戴着类似的帽子。乌纱帽究竟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据说乌纱帽是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著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其实,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行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