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5208300000085

第85章 趋吉避凶的俗信(1)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它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比如贴春联、贴门神等。俗信一般寄托了人们驱邪灾、保平安的心愿。它是一种信仰,不同于迷信,对别人没有什么伤害。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流传着一种俗信:正月不剃头。传言,谁剃头,谁就将死舅舅。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信这一套了。但是,老人们却振振有词。在某些地区的某些人中,这一俗信还在父辈的监督下传承着。

其实,正月不剃头与死舅舅毫无关系,那是一道清廷“剃发令”带来的。

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年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未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

1645年六月十五日,顺治皇帝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十日;外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处斩! 这是以死罪要挟汉人按满人的方式留发。

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他们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令下后,有的地方官为表示效忠,把期限缩短到三天,甚或一天。犹如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各地人民纷纷的发地誓死捍卫头上发。但脖子终究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颈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就是反抗方式之一。《掖县志》卷二《风俗》云:“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日‘思旧’。相沿既旧,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不过,人们将“剃发令”的时间搞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而是顺治二年六月。

俗信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随时随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加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显位,都是满汉各半。在这“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日久天长,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了,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便谐音讹传为“死舅”。

时至今日,这种民族情结已少有人知,人们只知道,这种俗信借舅权增加力量,促使青少年在新春佳节之前理发,干干净净过个年。

指纹和身量断命运

民间俗语常以手掌和手指指纹断定人的命运。认为“男子手如绵,生来一世闲”,“男子手如爪,一辈子好不了”;而女子手如干姜则为财运旺、富贵之相。对于手指指纹,民间按形状将其分为“斗”和“簸箕”两种,说:“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广东一带则以手中断掌掌纹来判定男女命运.说:“断掌男子做相公,断掌女子守空房。”

民间还以上下身的长短断定一个人是做苦力还是为人君臣。民俗认为,下身长,即两腿长,是四处奔波、劳碌之人的象征,叫“上身短,福分浅”;而上身长,下身短,则可当君臣,享受荣华富贵,叫“上身长,当君王”或“上身长,佐君王”。民间传说,凡为君臣者,都两臂垂而过膝。有的则以上下身长短断定人的勤快或懒惰,算是这种俗信的“活用”:“上身长,下身短,不是吃嘴就是懒。”

其他还有以胖瘦断寿限、病情的,如“有钱难买老来瘦”、“后生发福,棺材当屋”;“男怕着靴,女怕戴帽”,即男人有病怕腿肿,女人有病怕头肿。也有以二拇脚趾的长短判断是否孝敬父母的,说:“二拇脚趾长,长大不要娘。”

可以说,民间这方面的俗语,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深深影响着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交际心理。其中,有一些是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但其中也有不少不无经验之谈。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民间用自身异兆占卜吉凶的一种说法。人们对眼神经因疲劳而偶尔出现的跳动情况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而以为是异兆。有时左眼跳,有时右眼跳,偶尔也两个眼皮一起跳,跳得人心神不宁,又由于偶然的经验被抽象为普遍的规律,加上夸张、谈笑间的传播,便有了预兆祸福之说,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左眼跳福,右眼跳祸;左眼跳喜,右眼跳愁;左眼跳发,右眼跳杀……

由于受男左女右的古老信仰原则的影响,女子眼跳左右则恰恰相反,女人“右眼跳了是财宝,左眼跳了是祸害”。

为了破解眼跳带来的灾祸.民间流行着两种方法。一是改变说法,使之具有咒语的性质,说成“左眼跳财,右眼跳来”、“左眼跳财,右眼跳福”、“眼皮跳,眉毛睃,不是喝酒就是吃馍馍”。二是采取行为遏制灾祸发生,而大多用咒符的形式。如用白纸片沾上唾沫.贴在眼皮上,叫“白跳”。《清稗类钞》就记载了“目颤黏麦草”一事:王氏妇偶于右目粘一麦草,或骇而向之,则日:“右目肉颤,则将得殃。俄顷右目颤,故为以此厌胜也。”

实际上,眼皮跳是一种生理现象,神经紧张,眼肌疲劳,造成眼皮跳动。之所以被人们当做吉凶预兆,主要是来自人们对自身生理或身体情况的敏感与警觉。人的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往往疑心重重;如果正碰上有心事,神经过敏,自然担心祸事降临。越担心疑虑,越神不守舍、心不在焉,越屡屡出错,招致祸事发生。这样说来,还真有“灵验”的可能。

耳大是福、眼斜心不正

民间俗信天命之说,说一个人命运的好坏是与生俱来的,以为吉凶祸福都在人的面相上呈现出来。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说法:

第一,以耳朵大小、厚薄断定一个人是福大还是福小。俗以为,“耳大有福。耳小命薄”,并传说古代帝王大都耳大垂肩;反之,耳小则为孤苦之相。同样,耳有厚薄之分。耳大且厚,并且颜色红润。为上耳;耳大而薄,“扇风耳”,有点儿福气也存不住,甚至以为“两耳兜风,恶过雷公”。民间还有一种风俗,凡遇到好事,则先摸摸耳朵下垂部分,厚者为有福必得,

薄者为无福消受,曰:“摸摸耳朵垂有多厚。”民间还以耳后棱处有黑点为贵,叫“仓”:“左仓主钱,右仓主粮”,“两耳有仓主爹娘”。

第二,以眼睛形状断定人的命运。俗以为,“眼斜心不正”,“三角眼毒孤,桃花眼主淫”:又根据动物的眼睛形状以眼论命:“长就的龙眼坐王位,长就的凤眼坐正宫,长就的狮眼做宰相,长就的虎眼是总兵”。而“马眼东奔西跑,牛眼力大无穷;羊眼吃斋好善,狗眼伤人行凶;猴眼熟能生巧,猪眼蠢笨无能”。眼白与眸子的比例也很重要,白眼多邪淫,黑眸多纯正,而“眼露睛,不长寿”。女性尤忌“四白”,即上下左右皆露眼白,叫羊眼,“眼有四白,五夫守宅”。

第三,以眉的形状断定人的性格、命运。俗以为。“眉分八字贪花柳”,“倒八字眉性野粗”,长眉毛为寿眉,民间认为不能拔,拔下寿命会缩短。

第四,以鼻子的形状和鼻梁的形状断定人的性格、命运。俗以为,“鹰钩鼻,阴险不可交”,“断鼻梁,娶二房”,而以修长挺拔者为上。民间还以鼻子的大小推断男子生殖器大小,叫“鼻大大”。

第五,以人中长短宽窄断定子嗣。俗以为,人中最好是又长又宽,就像劈开的竹管那样棱角分明,则必有子:如果又短又窄,且沟槽模糊,则必命中无子,说:“人中宽又长,儿女站满堂;人中一条线,有子也难站。”

第六,以嘴的大小、形状断定人的命运。俗以为,“口小而圆,衣食难全”,“锁口纹,饿死人”,“唇黑主危”,为病态。并且有男女不同的讲法,说“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家当”,也有说成“女子嘴大吃菜糠”、“女子嘴大吃钱粮”的,显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樱桃小口”的审美标准。

第七,以头部大小、各器官的比例形状、颧骨高低、肌肉状况推断人的性格和命运。习俗以为,“头大面小,终身不了”,必遭厄运而身亡;“五官不正心不正”,“五官不正,邪气通天”,“下巴歪,衣食贫穷少人来”,歪嘴斜眼为凶邪之相;“耳后见腮狠毒”,耳朵靠近脸部而耳后还有一部分脸面的人是心狠手毒、无情无义的“狼”;“面黄肌瘦,实实不好斗”,“黄脸猴腮,必定心乖”,“脸上无肉,必定歹毒”,以为黄脸而瘦为奸诈之相,而满脸横肉则为凶恶之人,必定凶死;至于颧骨高低,则以男女而论:“男人两颧高,生来志气高;女人两颧高,杀夫不用刀。”

人的相貌与人的性格、命运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吗?如果单纯地把它发展为一种相面理论,那是唯心的、反科学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否定过:“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可见,相面是随着对人体迷信、禁忌而生发出来的东西,不管相面术士如何吹嘘“灵验”,如何举历史事例证明其“准确”,都是不足为信的。另一方面,人的相貌.特别是气色又是人的性格、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是显性信息,人们据此可以给以某些基本特征的断定。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肖像描写;社会交际过程中,尖嘴猴腮之人确实令人不愉快,必然影响其生活道路。中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望闻问切”中“望”是首要的诊断手段。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或“否”回答。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民间一句十分流行的俗语,它认为某二人结成夫妻是必然的。民间诸如此类的俗语还有很多,譬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姻缘天所定,红绳一线牵”、“一日夫妻百世缘,千里有缘一线牵”、“姻缘到,不是媒人贤”。对于夫妻的结合,也常用“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天作之合”来形容。这些都多多少少反映了民众婚姻观中的宿命论。

产生这些俗信的原因,多是认为人的婚配是由上天安排的,具体则由专司人间婚姻之事的月下老人掌管。月下老人暗中用一根红绳将二人拴住,任凭天涯海角,也终有一天会成为眷属的。这样的观点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李复言《续玄怪录》记载了这样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杜陵人韦固本想早日娶妻,无奈多次求婚不成。一天清晨,他出行时见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布口袋,正坐在石阶上对着月光看书,韦固走上前去看.却一个字也看不懂。老人告诉他,此书是幽冥之书,是有关世间婚配的书。韦固便询问他自己的婚事,老人说他未来的妻子现在只有3岁,而且等她17岁时二人才能结婚。

老人还告诉他说自己的口袋里有许多红绳,用来拴住男女二人的脚,无论“仇敌之家,贵贱悬隔”,还是“天涯从宦,吴楚异乡”,只要此绳一系,终归要成为夫妻。而韦固已经和那女孩儿拴在一起了。

后来在韦固的坚持下,老人领他去看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一个坐在衣衫褴褛的瞎眼婆婆怀里的蓬头垢面的小女孩儿。韦固十分恼怒.自己未来的妻子怎么能是这个样子呢?老人离开后,他亲自磨了一把刀交给仆人,让他杀掉那个小女孩儿。

仆人刺倒了小女孩儿,以为她已经死了。其实女孩并没有死,那仆人只是刺伤了她眉间的地方,人群大乱中,小女孩儿乘机逃跑了。

此后,韦固虽曾屡屡求婚,却总是不成功。14年后,韦固在刺史王泰手下谋了个官职,干得有声有色,受到了王泰的赏识和器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韦固自然十分高兴,夫妻二人恩爱有加。

只是有一件事让韦固感到不解,那就是他妻子的眉间总贴有一个花钿,一时一刻也不肯拿去。终于有一天,韦固忍不住问了起来。在他的再三询问下,妻子才道出实情:她并不是王泰的亲生女儿。父母早在她还在襁褓中就已去世了。此后,她一直跟着奶娘陈氏靠卖菜勉强度日,3岁那年被人刺伤眉间,刀痕犹在,所以要用花钿掩饰。

韦固恍然大悟,妻子正是当年那个被他派人刺伤的小女孩儿呀。如此看来,姻缘本天定,上天终是不可违的!

这个俗信主要还是人们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运观以及佛家“缘”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就在于人们对于男女结合的偶然性的困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但偏偏只有某男和某女二人“同进一家门”:本来是毫无瓜葛的陌路人,却走到了一个屋檐下,成了最亲密的伴侣,尤其是那些想象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结成的婚姻成了现实,而人们头脑中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化成了泡影……这种处处充满偶然性,没有规律可循的现实状况实在无法让人理解,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认为在普遍的偶然性之后必定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即男女的结合是由上天决定的。并且受到现实存在的撮合男女的媒人的启发。杜撰出月下老人的故事来。它同时也折射出封建社会婚姻当事人没有自主择偶权,而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和现实。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民间还作为一种家庭和睦的俗语而流传着:既然进了一家门,就是前世有约,今生有缘,就是一家人,就要亲密无间,互疼互爱,白头到老;既然是一家人,儿媳待公婆就如同待父母,公婆待儿媳就如同待亲生女儿。这样一来,岂不就融洽和美了吗?一些小摩擦,小打小闹,也会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观念所化解,所消除……

长命锁能锁住孩子的性命

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民间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有一把金锁,黄灿灿,沉甸甸,整日挂在脖子上。据说,这是由于她小时候身子太弱,听从了一位和尚的劝告才打了戴上的。也怪,戴上以后,身子就好起来了。薛宝钗是名门望族的小姐,也和民间一样挂起了长命锁。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

关于佩长命索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到明代时,已有在婴儿周岁时将长命索挂在脖子上的做法了。以后,“长命索被赋予了锁住生命、不致天亡的功能。而人们又纷纷在索下系锁形饰物,最终演化成了长命锁。

挂长命索的习俗至今也还有。比如,黑龙江的一些地方姥姥给满月到姥姥家住的外孙子或外孙女挂线,与长命索含义相同。挂线就是将一团儿白线挂在孩子脖子上,并在线里放上钱。线要由孩子的父亲在孩子回到自己家中后摘下来,而且必须从脚下摘,叫“头上戴,脚下摘”。线象征绵长,给孩子挂上,是希望孩子像绵长的线一样长寿。现在的少男少女、青年男女也喜欢脖子上挂红线,线上悬挂玉石、十字架等,也应为“长命锁”的变种。现在,山会庙会上还常见到卖长命锁的摊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