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5208700000019

第19章 料人如神的智囊(1)

子贡观礼而知存亡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神情出奇,态度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

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祚于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

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的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智囊

子贡从鲁定公和邾隐公会见的场面,看出了二人必将灭亡的趋势。做臣子的应该谦恭,但是邾隐公却高傲,这自然是不服管教的表现,而做君王的没有丝毫霸气,这自然不能领导群臣。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该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你把自己定位在哪里,就朝着你的定位去努力。你的工作是什么就应该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去做,不是你负责的,你就不要越权负责,这样你的上司就会看出你的野心,你的下场自然好不了。人们常说,外表的东西是掩盖不住实质的,能否透过现象看出其本质,这就需要一个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

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时,生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长成人后,朱公的第二个儿子杀了人,被楚国囚禁起来。朱公就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

长子一再请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长子认为父亲不派长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认为自己不肖,想自杀。母亲大力说项,陶朱公不得已,派长子带信去找老朋友庄生,并告诉长子说:“到了以后,就把这一千两黄金送给庄生,随他处置,千万不要和他争执。”

长子到楚后照父亲的嘱托去做。拜见庄生并送上千金。庄生说:“快走吧,不要留在这里。即使你弟弟放出来,也不要问什么原因。”大儿子假装走了,却偷偷住在楚贵人的处所。

庄生虽贫穷,却以廉洁耿直为美德,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作为老师一样尊重。朱公的长子送金子,庄生并没有收下的意思。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还给朱公做为信守的凭据。然而朱公的长子不明白这个意思,没有想到庄生有更深的考虑。庄生找了个空隙进见楚王,说某星宿不利,若楚国能独自修德,则可以解除,楚王向来信任庄生,立刻派人封闭三钱之府。

楚国贵人很惊奇地告诉陶朱公的长男说:“楚王将要大赦了。因为每次大赦一定封闭三钱之府。”

朱公长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如果送庄生千金,岂不白白丢掉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

朱公长子说:“是的,弟弟今将大赦,我因此要告辞了。”

庄生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就让他自己进屋里去取金子,庄生认为自己被朱公长子戏弄了,感到十分羞辱,就进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象,可道路上许多人传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他们家里拿了许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朱公子一人着想。”楚王听后大怒,下令杀掉朱公子,第二天才下赦令。因此,朱公长子竟然拿着弟弟亡命的通知回到了家。

他母亲及乡亲都很悲哀,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早知你一定会害死你的二弟。你不是不爱你二弟,只因为你小时候与我一同创业,知道生活艰难,所以很看重财产,不愿随意抛弃。至于你小弟,生来就在富裕家中,乘坚车,骑肥马,怎知财产是从哪里来的!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弃财产,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二弟,事情道理在此,不是怨你。我早已日夜盼你带丧信回来呢!”

朱公既然早有的见,就不应因妇人的话而改变主张。改派大儿子的原因,是怕害死大儿子自杀。只好任他去,不与他争辩,亲身经历明白了道理,也就不需再教诲了。庄生也是通晓天文地理的奇才,不在朱公之下,控制生杀予夺,易如反掌,然而宁肯有负干好友,也要在晚辈面前出气以保尊严。他的道德境界是不够宽宏吧!噢,这难道就是纵横家的才气吗?

智囊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成功的支配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首先就需要你对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优劣互补,合理搭配人员,这样才能使工作完成好。

故事中范蠡就是知道大儿子与小儿子对待钱财的看法不一样,所以才准备让小儿子去救二儿子,这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领导者需要了解自己下属的优缺点,才能合理配备人员。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才能成功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打算找工作的人,也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爱好等,才能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

范睢深知穰侯

战国秦人王稽暗中载着范雎离开魏国,车到湖关,看见大队车骑从西边来,说:“这是秦相穰侯东巡县邑。”

范雎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专权,最讨厌人接纳他国诸侯的宾客,被他发现恐怕会羞辱我,我就躲在车里吧。”

一会儿穰侯来了,见了王稽,就下车来打招呼,并询问王稽:“关东有什么大事发生吗?”

王稽说:“没有。”

穰侯又说:“你去见魏君,没有带魏国的宾客一起来吗?其实这些四处游说的宾客一点用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而已。”

王稽说:“我不敢这么做。”

穰侯走后,范雎出来说:“穰侯是个聪明人,他想事情想得较慢,刚才怀疑车里有人,却忘了搜查,一定会后悔。”

于是范睢下车跑掉了。他走了几里地后,穰侯果然派骑兵找王稽查人,听说骑兵没查到人才放心离去。以后范睢才得以和王稽一同潜到秦都咸阳。

穰侯的举止不出范睢的意料,这就使穰侯的行动无法跳出范睢的掌心。

智囊

范睢之所以能够深知穰侯,是因为他抓住了穰侯的心理,十分清楚穰侯的所思、所想,并能够根据穰侯的心理,推测穰侯在不同情景下的所作所为,据此合理应对,做到心中有数,使穰侯的行为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聪明的人可以通过目前现有的情况,判断、分析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而能够知道事物的根本所在,不被表象所蒙蔽,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反应,以应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处理问题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姚崇于开元九年病逝,年72岁。逝世前,他立下遗嘱,阐明信佛之害,不许子孙为他延请僧道,追荐冥福。临终时,叮嘱诸子:“我任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多可传诵后世。死后的碑文,不是著名文家不写。当今文坛巨匠,首推张说,我和他素不相睦,若去特地求他为我撰写碑文,他必然不从其请。我留下一计,在我灵座之前,陈设珍贵玩物,俟张说来吊奠,细察其情。他若见到这些珍玩,不屑一顾而去,是他记挂前仇,防他报复,汝等速离此地回归乡里。倘他逐件玩弄,有爱慕之意,汝等可传我遗命,悉数奉赠。即求他作一碑铭,以速为妙!待他碑文做就,随即刻于石碑,并将原稿进呈皇帝御览。我料张说性贪珍宝,使其利令智昏必然就范。切记照此办理,以快为妙。他必事后追悔索回文稿。果能如我所料想的那样,碑文中一定赞誉我的平生功业,后想寻隙报复,难免自陷矛盾之境,没法寻衅了。”

姚崇的儿子彝、异等人谨记父命,遍讣丧文,设灵接受百官吊唁。张说入朝奏事闻姚已殁,顺道往吊。姚崇诸子依父命早已摆列珍玩,张说入吊后,双手扶摩诸物,极表爱慕之意。姚彝等人当即叩请说:“先父曾有遗命,谓同僚密友肯为撰写碑文者,当以遗珍相赠。大人乃当代文坛耆宿,倘若不吝赐文,以记先父之履历,当以诸物相赠。”张说欣然允诺,彝等促其从速撰写。张说兴致极佳,当即撰文,为姚崇写了一篇淋漓尽致的颂德文章。文一落笔,姚家就送来珍玩,取走碑文,连夜雇请石工,刻之于石,并即日将原文进呈御览。玄宗看了铭文,连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似此贤相,不可无此贤文。”张说一天以后,省悟过来,暗想自己与姚崇有隙,多年不睦,如何反去颂扬其德呢?连忙派人索还原稿,托言文字草率,须加工润色。不料使者回报已刻成碑文,并呈御览。张说连连顿足,抚着胸叹息说:“这是姚崇的遗策,我一个活张说,反被死姚崇所算计,真觉羞愧啊!”

智囊

办事就像看病一样,只有找到原因和切入点,事情就好办多了。“死”姚崇之所以算计了“活”张说,成为千古佳话,就是因为他找到了对方“喜好珍宝”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结果一下子“药”到“病”除,及时治“愈”了对方企图报复的“顽症”。姚崇看人入木三分,因而能预见未来,早作安排。就像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死诸葛亮杀活司马懿”一样。

解决问题一定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只要多下点功夫,多观察了解对方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就不难从中发现对方的兴奋点,然后对症下药,最终被你制服并控制。

在使用诱蚕作茧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巧妙地“借敌之力攻敌”,以引诱对方一步步地走进自我矛盾的困境。使用此法,最主要的是要埋下“炮弹”,且这一“炮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是炮弹,随时可以引爆;二是它用“糖衣”包裹着,应该有点甜味,至少不应该带着苦味。

生活中,你要想战胜对手,首先就要对对手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的秉性、喜好,只有这样你才能先于对手,制定出能够战胜对手的政策方针,使对手永远也不可能抢占上风。世界上那么多同类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不断强大,而有的却禁不住激烈的竞争,最终衰败,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够了解同类企业相关情况,制定不出有利自己,打击对手的政策,失败是自然的。

好凌弱者必附强 能抑强者必扶弱

东晋大将军王敦死后,哥哥王舍要投奔王舒,而王舍的儿子王应却在旁边劝父亲投奔王彬。王舍说:“王敦大将军生前和王彬有什么交往?你还要归属他!”王应说:“这正是投奔他的原因。江州王彬在别人强盛时能不屈从而另立门户,这是具有不凡见识的人才能做到的,现看见我们衰败了,一定会起慈悲怜悯之心,荆州王舒这人一贯守旧,怎么能破格优待我们,接纳我们呢?”王舍不听,径直投奔王舒。王舒后来果然把王舍父子两人沉入江中。王彬最初听说王应要来,就秘密地准备好船只在江边等待,结果没有来,他深感遗憾。

欺弱者的一定附属于强者,能抑强者的一定会扶助弱者,作为后辈背叛叔叔王敦,本不是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深明世故人情,几乎超过老管家了。王敦生前常叫他的兄长王舍为老管家。

春秋时晋中行文子逃亡,经过一个县城。侍从说:“这里有大人的老朋友,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等待后面的车子呢?”文子说:“我爱好音乐,这个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爱美玉,这个朋友就送我玉环。这是个只会投合我来求取好处而不会规劝我改过的人。我怕他也会用以前对我的方法去向别人求取好处。”于是迅速离开。

后来这个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后面的两部车子献给他的新主子。

蔺相如曾经是宦官缨贤的门下食客,缪贤一次犯了罪,私下商量要逃到燕国。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呢?”缨贤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相如劝说:“赵国强盛而燕国弱小,您以前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才想巴结您;现在您要逃离赵国到燕国去,燕王畏惧赵王,一定不敢留您,反而会抓您来讨好赵王。您不如自己向赵王请罪,也许还有机会免罪。”缪贤依计而行

从这两件事看,可以说他们已洞彻到了人情的细微隐蔽处。

智囊

所谓人才,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即高尚品德和专业才干。在这两个素质中,最难辨别的是人品。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反映,相对于才能,人品更加重要。这个认识与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么,如何识别人才的人品呢?

居视其所亲,即看他平时生活亲近哪些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代人平常所说的“圈子”,其实也就是这个概念,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从这一点上可以得到人品的相关信息。

富视其所与,即看他富裕时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乐,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由此判断一个人的金钱观念。对财富及其功能的看法,自然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

达视其所举,即看他有权有势的时候重用什么样的人。是首先考虑个人的朋友、亲戚,任人唯亲,还是不论亲疏,唯才是举,这里体现着一个人的用人观念。

穷视其所不为,即看他不走运的时候不做的事是哪些。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一个人的品格中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从一个人落魄时的所为与所不为中,就能看到他是否能坚守信念以及坚守信念的毅力。

贫视其所不取,即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能否坚持以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特别是在处境困难的时候,这当然也是一个人品德的反映,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点仍显得尤为重要。

陈同甫与辛弃疾

宋朝人辛弃疾寄居江南时,仍不改豪侠的气概。有一天,陈同甫来拜访,经过一道小桥,陈同甫策马三次,马却向后退三次。陈同甫生气起来,当下拔剑斩下马头,豪气十足,大步而行。辛弃疾正好在楼上看见这种情形,很惊叹陈同甫的豪气,立刻派人去延请结交,而陈同甫却已经上门。后来,陈同甫与辛弃疾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十几年后,辛弃疾在淮帅兵,陈同甫还是贫穷不得志。一天,陈同甫去拜访辛弃疾的指挥部。他们共同谈论天下事,辛弃疾酒醉后说起南北布局,军事要略。他说南边可这样吞并北边,北部也可那样吞并南部,钱塘一带不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截断牛头山的道路,国内无援兵,决西湖堤坝,满城都被淹等等。喝完酒,辛弃疾留陈同甫在房内过夜。陈同甫夜间思虑辛弃疾平时稳重少言,酒后失言,醒来反悔,一定要杀自己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掉。辛弃疾醒来大惊。后来陈同甫来一封信,把那天的话稍泄露一些,同时要求借十万钱以解贫窘,辛弃疾把钱如数送给了他。

智囊

年少时期,陈同甫在看望辛弃疾时,曾经因为催马跳跃三次,马却三次退避。陈同甫大怒,拔剑砍了马头,徒步前行。可见他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于是,辛弃疾与此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