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5208700000066

第66章 能言善辩的智囊(3)

人们行事在合理,既要合乎物理,又要合乎情理。行事远失于理,是谓错误。既然理有两种,因此就有两种不同的错误。失于物理者,由于知识不足者居多,或者是因为粗心大意引起的,在所难免,情有可原。失于情理者,问题便严重的多,容易引起纷争。人世间所有争端,往往推广而为惨剧战祸,不在前一错而在后一错误,二者固然不可的等量齐观。因此,大臣在进谏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智判断与情感判断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进谏对君主浓郁的感情,而他的感情应包含着深邃的思想,他的决疑才能既合情又合理,情理交融,才会有震撼君主心灵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朱建智救辟阳侯

平原君朱健,为人刚正敢言,不合世俗,住在长安。当时辟阳侯很得吕太后宠幸,吕太后想认识结交朱健,朱健不肯与她见面。后来朱健的母亲死了,朱健家里贫穷得实在没有钱发丧,于是四处借贷办丧事的服具。他的老乡陆贾一向与朱健十分要好,就让朱健发丧,而他自己去拜见辟阳侯。一见面,他就向辟阳侯表示祝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

辟阳侯问:“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为什么要来向我恭贺?”

陆贾说:“从前你想结交平原君,平原君却出于大义而不与您相见。这是因为他的母亲的原故。本来知音相交应当在对方有灾难危险时帮助他,现在他的母亲死了,你若能真诚地送厚礼为他母亲发丧,那么他将会为你献出生命而在所不惜。”辟阳侯就奉送一百金给平原君。其他的达官贵人也因为辟阳侯的原因,前往赠送丧礼,结果,平原君一下子得到了五百金,顺利地为母亲办了丧事。

后来,有人揭发辟阳侯的隐私,汉孝惠帝大怒,罢了他的官,要诛杀他。吕大后内心羞惭却无法为他求情,大臣们大多受过辟阳侯的伤害,巴不得马上就诛杀他。辟阳侯万分危急,派人告诉朱健说想见他。

朱健推辞说:“辟阳侯犯了死罪,案子正在紧要关头,我不敢与他见面。”然而朱健实际上立即就去求见孝惠帝的宠臣闳孺,向他游说:“你得到皇帝宠幸的原因,天下没有不知。现在辟阳侯被罢官,街谈巷议都认为是因为你进了谗言,想杀害他。如果辟阳侯被诛杀,日后吕太后含怒也会杀了你的。你何不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去为辟阳侯向皇帝求情。皇帝听从你的意见放辟阳侯出狱,太后一定非常喜欢,你就会得到两位主子的宠幸,你的富贵也增加一倍啊。”

闳孺听后十分惶恐,担心得罪皇上,就听从朱健的计策向皇帝进言,皇帝果然释放了辟阳侯。辟阳侯起初以为朱健忘恩负义,十分愤怒。等到他出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又惊又喜。吕太后死后,大臣们诛杀吕太后的党羽,辟阳侯虽然与吕氏交往密切,最后却免于被诛杀,都是因为陆贾和平原君为他出谋划策的结果。说起来,聪明的不只是陆贾,朱建而已,其实辟阳侯也是有眼光的人。

汉朝时梁孝王杀袁盎的事被人举发,害怕因罪被杀,就请邹阳带着黄金千两寻访谋士谋求对策。

邹阳早就听说齐人王先生,虽已八十多岁但足智多谋,就前去拜访他。王先生说:“君臣间有私怨,臣下多半会遭到诛杀的命运,实在难以化解,你准备怎么办呢?”邹阳说:“我打算往东走。邹、鲁等国不乏饱学之士,齐、楚以辩士多而闻名,韩、魏也常有奇能异才之人,我将一一的拜访他们。”

王先生说:“那你就去吧,回来时再到我这儿一趟。”

邹阳寻访了一个多月毫无所获,于是又去见王先生,说:“我找不到能出奇计的人,看来只有回国了。”

王先生说:“你回去后一定要去见王长君。”

邹阳突然领悟,立刻告辞,不回梁国直接来到长安见王长君。王长君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妹妹。邹阳对王长君说:“我很早就想来拜访你,听说你妹妹甚得皇上的宠幸,而你做事也喜欢率性而为。今天皇上追究梁王杀袁盎的事,梁王怕获死罪,太后心也难安,必会迁怒宠臣,先生的处境就危险了。”

王长君睁大眼睛说:“我该怎么做?”

邹阳说:“假如你的妹妹能够在皇上面前开口说话,使得皇上不再追究梁孝王杀袁盎的事,那么太后必然会记住您的功德,对您感恩不尽,您的地位就固若金城了。”长君依他的计行事。梁孝王的事就平息了。

这件事是把朱健的那篇旧文章,抄得恰到好处,不但王先生聪明,邹阳也是个有智慧的人。

智囊

人们大约都会有这个体会:游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大都是很自信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意思。

平原君“为人刚正而有口”,幸而吕太后的辟阳侯竟不耻卑下地结交他。可是,这个傲慢的平原君,给他面子他竟不要面子,坚决不肯见面,给对方吃了一顿闭门羹,亦是奇也。“素善建”的陆贾深知此二人和秉,因此当处于窘况的时候,便来劝审食其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奉百金说”以联络感情,他那句贺平原母死的开首语,不仅辟阳侯感到奇怪,其它君主也感到奇怪。待到山迥路转辟阳侯方才见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此时的审食其,全都笼罩在这一片温情脉之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平原君这类高洁名士的风范之一。

勤杂兵迎归赵王

赵王派韩广到燕国,没想到燕人却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和张耳、陈余侵犯燕国边境。

一日,赵王私出营地被燕军俘获,燕人威胁赵国,要赵割让一半国土交换赵王。燕人态度强硬,先后将赵国派来的十多名使者给杀了,张耳、陈余为了这件事烦恼不已。

有个砍柴作饭的小兵来到营房说:“我可为诸公说服燕人释放赵王。”在场的军官都嘲讽他不自量力。

养卒由小道潜入燕将营地,对燕将军说:“你可知我来的目的么?”

燕将说:“你来无非是希望赵王回国。”

养卒说:“将军可知张耳、陈馀的为人?”

燕将说:“他们两人尽忠尽职,是赵国的贤人。”

养卒说:“将军可知他们的想法吗?”

燕将说:“他们希望赵王平安回国。”

小兵大笑说:“将军实在不了解他二人的真正意图。张耳、陈馀是武将,一声令下就可拥有赵国数十城池,他们早就想自立为王,哪会以当个宰相为满足呢?谁都知道,当君王和当宰相是天渊之别,当初天下的形势,陈、张二人不敢有称王的念头;现在赵国国势安定,这两人早就想平分赵国共同为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燕人囚禁赵王,这两人表面上希望燕人释放赵王,实际上希望燕人将赵王杀了,剖明使者急于求王之意。好让两人瓜分赵国,自立为王,以一个赵王就能轻易打败燕国,何况有两位贤明的君王相互合作,若以责怪燕国杀赵王的名义出兵攻燕,燕国岂能存活,所以不如放了赵王,让张、陈二人的野心无法得逞。”

燕将认为小兵说的有理,于是放了赵王。这位小兵为赵王驾着车,一同返回到赵国。

智囊

小兵不动一刀一枪,就顺利地迎回了赵王,是因为他敢于动脑筋,大胆自荐,巧妙论辩,抓住问题的症结,直陈利弊,令燕将认识到杀害赵王将会得到更大的灾难,等于是咎由自取,引火自焚。如果能够仔细度量利弊得失,就应该释放赵王,让他回国,换取燕国的和平与发展。在这里,勤杂兵短短的几句话,抓住了燕将的恐惧心理,令他不赶轻易出兵杀害赵王,只好乖乖地放走了赵王。

由此可见,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论辩的魅力是永恒的,思维的火花需要我们点燃,智慧的潜能需要我们激发。

杨善出使瓦刺部

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太师也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获英宗,史称“土木之变”。转眼就过去一年了。明室虽屡次要求也先送回英宗,但也先态度反复无常,让人捉摸不透;想派大臣前往瓦剌探问也先的心意,但任务沉重,很难决定人选。左都御史杨善自愿请求为使臣前往瓦剌。也先得知杨善将来,派一名聪明机灵的胡人田氏迎接杨善,并借机刺探明朝军情。

二人见面后,田氏说:“我本也是中原人,自从被瓦剌人俘虏后一直留在此地。”接着问杨善当年土木堡之役,明朝军队怎会在双方未交战的情况下溃散。

杨善回答:“很久不打仗了,将军士兵都习惯了安稳的太平日子。何况当时只有扈从跟随圣驾。起初并未发布号令作好迎敌的准备,被你们突然袭击,哪能不败逃?你们侥幸得胜,不见得就是福气。你们虏走旧皇帝,如今新皇帝即位。他聪明英武,纳谏如流。有人向他献策说:‘瓦剌人侵犯中国,是凭借他们的好马,才能翻山越岭,闯过关口,侵犯边境。要在边关一带钉上铁橛子,上留小孔插尖锥,等瓦剌人马闯关时,就会误中铁橛子的埋伏,一定伤亡惨重。’皇上当即听从了他的计策。又有一个人向皇上献策说:‘现在用的大铜铳,每次只装一个石炮,所以打的人少,如果每次装上一斗鸡蛋大的石头打出去,石头四面飞迸,可以达到好几丈宽,人马一碰上就会丧命。’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计策。又有一个献计说:‘广西、四川一带猎杀老虎都用毒药,若是涂在箭头上,一触到皮肉,不管是人是马立即毙命。’皇上又听从了他的计策。已经取了药来,在全国选了30万膂力过人善于射箭的人演习,曾经用罪人做过试验。还有一个人献计说:‘现在的火枪队虽然有三四排,但每放一枪就要装一次药,这样敌人就会趁机放马冲杀过来。如果做成大型的两头铣,装上数枚铁弹子,铁弹上再擦上毒药,火枪手排成四层,专门等到敌人放马来冲时,一齐发射,全部能打穿敌人肚皮。’曾做过试验,300步之外的都是这样的下场。凡是献计献策之人,都升官加赏。天下有智谋的人听到后,没有不前来投奔的。现在操练的军马又十分精锐,可惜没有用处了。”

田氏说:“为什么没用呢?”杨善说:“如果两家讲和了,不打仗了,还有什么用处?”田代听到这些话,偷偷地潜回去报告了也先。

第二天,杨善到了瓦刺部军营,见到也先。也先问:“你是什么官?”杨善回答:“都御史。”也先说:“我们两家和平友好了许多年,现在你们为什么要拘留我的使臣?压低我的马价?你们给我们的绸缎,为什么要一匹剪成两匹?把我的使臣关在驿馆中,不放他出来,这是打的什么算盘?”

杨善说:“您父亲那一代时到中国进贡马匹,所派的使者不过三十多人,得到赏赐的也不过十有二、三人,从来不加计较,两国情谊友好深厚。今天您派往中国的使臣多达三千多人,见了皇上每人都赏得一件织金衣服,即使十几岁的孩童,也和成人般同样赏赐,至于皇上丰盛的赐宴更不用说。为了使您有面子,使臣回瓦剌前又再赐宴。更派特使护送,哪里拘留过使臣?或许是有些使臣带来的小厮,到中国为奸为盗,害怕使臣知道,因而从小路逃回去,或者遇到虎狼,或者投奔了别处,中国留着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处呢?再如压低马价这件事,其中也有原因。先前太师你写了一封信,派使臣王喜送给我国某人,恰好王喜不在,错给吴良收了,吴良将信进奉朝廷。后来那人怕朝廷生疑,就巴结权贵,说这次迸贡的马匹,不是正宗好马,为什么要象平常一样赏赐他们?因此削减了马价。等到那人送使臣走时,又反说是吴良用了诡计减了马价,意思是想让你们杀害吴良,没想到你们果然中了计。”

也先说:“原来如此!”

“再说到买锅,这种锅只有广东才有,广东距京师有一万多里,所以一只锅定价两匹绢,贵国使者买锅,只肯出一匹绢,双方讨价还价,卖锅的人索性关门不做生意,这种事皇上又怎么会知道?就好比中国人向贵国使者买马,出价太低使者当然不肯卖,难道能说是您的授意不成?”

也先笑着说:“是!”

“又拿剪开缎匹的事来说吧,是回回人所干的,他将一匹缎剪成两匹,如果不信,去搜查他们的行李,东西都好好的在那里。”

也先又说:“是!都御史说的都是事实,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都是小人在那里使坏。”

杨善看他已有和好之意,就说:“太师你是北方的大统帅,统领军马,却听信小人谗言,忘了大明皇帝的厚恩,南来杀掳人民。上天爱的是生灵,而你爱的是杀人。有想念父母妻子逃脱的,被你们抓住就剜心摘胆,被杀的人痛苦万状,高声惨叫,上天怎能会听不见呢?”

也先说:“我并不曾让他们杀人。是下面人自己去杀的。”

杨善说:“今天我们两家和好如初,可以早点发出号令,收回你的军马,免得上天发怒了会给你们降下灾难。”

也先笑着说:“是!”

又问:“你们皇帝这次回去还当皇帝吗?”

杨善说:“天位已经定了,谁敢再去更换呢?尧让位于舜,今日是兄让位于弟,正与尧舜的禅让是一样的道理。”

瓦刺的平章昂克问杨善:“你来取皇帝,带了些什么财物来?”

杨善说:“若携带礼物,后世的人会嘲笑您贪财;若空手前来迎奉皇上,表现您的仁义之心,能顺应天道,自有历史来从没有这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臣一定监督史官修史时详细记载,让后世万代人人称颂您的作为。”

也先笑着说:“都御史若能这样,那真是写得好啊!”

第二天就让杨善见了皇上。

第三天,也先就设宴为英宗送行。

本来派遣杨善去,只是探问消息,并没有奉迎上皇归来的打算。杨善的一席好话,把也先说得又明白又欢喜,当即就派人随同杨善奉送上皇归来。这真是奇迹啊!当年孝怀帝和孝愍帝被俘虏后,群臣考虑到必然得不到所以也不敢去求取。宋朝的徽宗、钦宗,朝廷是求之不得。难道是连赵国那个砍柴烧水的小兵那样的人都没有吗?不过对于杨善来说,有三方面的可乘之机:第一,朝廷上下都想让皇上归来;第二,两家和好,使者往来无数;第三,纷争之际,容易以利害关系打动人心。瓦刺拘泥于晋、宋两朝的旧事,正以为奇货可居,而朝廷中诸大臣,一则害怕受瓦刺的欺侮,二则害怕违背了继位者的心意,左顾右盼,互相推诿,没有敢担当此任的。杨善一腔义勇激荡于心,坚决请求前往,没有花费一尺绢帛半贯钱,单靠言辞即完壁归赵。这又哪里是勤杂兵敢望其项背的呢?土木之役是一时误入陷阱,与晋、宋时的国家积弱不振不同;也先爱好名声,又不是匈奴女真的残暴无忌可以相比;瓦刺的势力也远不如当初,所以杨善的话容易入耳。若是处在宋朝,即使有一百个杨善,也说不上一句话。然而在当时权高位尊的大臣中,能自愿出任使臣前往瓦剌的也只有杨善一人,至于其他相互推诿的大臣,即使没有杨善的口才,难道也没有杨善的正义之心吗?

智囊

杨善出使瓦刺部,先试探对方的意图,然后坚持真诚,以和为贵的原则处事。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和,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和平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它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和再生力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