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花叫不谢
5210200000046

第46章 滴水藏海

低头看路

那次跟父亲步行去很远的地方,途中要翻过一道高高的山梁。

走了两个多小时了,还没翻过那道山梁,望着遥遥无际的前方。我疲乏地说:“我浑身上下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怕是天黑也走不到地方了。”

父亲威严地命令道:“别往前瞅,低头看路,下了山梁,一会儿就到了。”

我按父亲说的做了,不再一次次地眺望远远的目的地,而是两眼看着脚下的路,一路欣赏着那些形状各异的沙石和花草,不知不觉地就到终点了。这时,我竟感到身上似乎还有很多的力气,根本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累趴下。

后来,我读到了一位马拉松冠军的经验介绍,跟我的那次远足竟十分地相似——当你向一个大目标挺进时,不妨将心中的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眼前具体可见的小目标,道理很简单:一个关注远方的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关注眼前。

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当年,他读的是一个很不出名的大学,专业也很普通。毕业后,在人才市场里转了许久,也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回到家中,便牢骚满腹地跟父母抱怨自己没有一个有能耐的亲戚,没有一点儿社会背景可依靠的,将来发展起来肯定是寸步难行。

在灶间忙活的母亲,缓缓地道出一语:“照你那么说,我跟你爸爸,还有那许多没念过大学的,就不用往前奔了?傻孩子,没背景就奔前景呗。”

“是啊,我和你妈妈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就是奔着你将来能有出息的……”父亲修理着修了不知多少遍的农具在一旁补充道。

父母简单的话语,让他满怀惭愧——其实我的“背景”多厚实啊,父母对生活始终如一的认真、坚韧、达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理应成为自己拥有更大前景的、最可依赖的资本啊……

每当他小有成绩,并继续奋然前行时,他都忘不了母亲亲切的叮咛——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不许出错

一次,去一个僻远的山村“希望小学”支教。在那儿,翻看学生的作业本,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的作业,都书写得干干净净,写错的地方几乎见不到,勾划、涂抹的痕迹很难找到。这同自己在城市里,看到的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其作业中随处可见的错别字,以及司空见惯的种种勾划、涂抹,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经过问询,我才知道,山里的日子清苦,学生们没钱买橡皮,更不要说买涂改液、涂改笔之类的工具了。如果写错了,要么用手指蘸着唾液去擦出一个黑窟窿,要么干脆撕掉。第一种方法让学生把本子弄得很脏,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浪费纸张。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于是,逼得他们从小养成了写字认真、很少出错的的好习惯。而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各种修改工具一应俱全,出了错,修改起来也不费力。时间一久,就产生了“错了改过来就是了”的不以为然的心理。

不许出错,养成了一种好的习惯;允许出错,反而铸成了一个坏习惯。前者是近乎苛求的严格,后者则是过于放纵的随意。如此看来,生活中某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其实对我们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好友阿丰从远方来信告之,他准备写小说了,要我等候他成功的消息。一年过去了,未见他的一点儿文字。又一年过去了,仍未见报刊上有他的片言只语。

那日偶得相见,便问他小说写得怎么样了。阿丰很高兴地说:“离大的成功不远了,第一年,写了十五篇小说,都被编辑退了回来;第二年,写了十篇小说,结果和上一年一样。今年已经写了七篇,挺满意的,只是不知能不能发表。”

我说:“看来你是失败了二十多次了,还想坚持下去呀?”

阿丰笑着更正道:“不是失败了二十多次,而是成功了二十多次。”

“明明是失败嘛,怎么说是成功呢?”我为阿丰的回答感到奇怪。

阿丰很认真地给我解释:“虽说二十五篇小说没发表,可我不是从中发现了许多不该走的路吗?每一次退稿,都让我明白了不该怎么去写,这样,我就懂得了如何一步步地朝成功的道路上走。你说,这怎么能叫做失败呢?”

闻此言,我的心一颤,不由想起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席妙言。那天,一位富绅嘲笑他:“听说你寻找电灯丝,已失败一百次了,看来你并不聪明啊。”爱迪生微笑着答道:“不是失败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因为我发现有一百种东西不能做灯丝。”

哦,爱迪生说得太对了。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某些结果的表面现象,却忽略了其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的失败,其实已经向人们昭示了成功的途径,那些看似失败的结果,其实也是一种成功。我的好友阿丰目前已是文坛颇有名气的一位小说家,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办公室要粉刷,每位老师都要将办公桌和柜子搬出搬进。于是,大家开始对各自堆放得杂乱无章、长时间不曾清理的桌柜,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地清点。将那些存放了多年的已失去保留价值的东西,比赛似地该扔的扔,该卖废品的卖废品,三下五除二便淘汰掉了一大半,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桌柜弄得利利索索,有条不紊,不仅搬动起来轻松了许多,再找需要的东西,也方便多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这次粉刷,否则,还不知要把那些没用的东西保存多久呢。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形:很多人见面时,都说整天地忙死了。问其忙什么,回答是也没忙什么,就是没闲着,一天天地瞎忙。

这里说忙,不假;说没忙什么,也不假。忙又没忙什么,真实地道出了许多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且是他们想摆脱又一时不知该如何摆脱的一种状态。

如果这些人好好地清点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所谓的正忙着的事情当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须要忙的,哪些则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需花费精力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则必然会减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忙碌,再“忙”起来,就会有目标,有重点,既轻松又会有好的结果。

好多人慨叹活得太累,究其原因,也是稀里糊涂地将什么都背到了肩上,忘了清点一下,把那些没用的东西放下来。于是,重负加身,难以轻装前进。

每个人的生命太有限了,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地、很好地清点一下自己的生活,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地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

不仅仅是造句

一日,不经意地翻开女儿的作业本,目光一下子就被她用“自信”和“开朗”两个词造的句子吸引住了——

其一: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

其二:冰雪消融,小溪变得更加开朗了。

多么鲜活的句子啊!我的赞叹尚未出口,便被她的老师那“不通顺,重造!”的批语打愣了。

翻到第二页,我看到了女儿重新造的两个句子——“小刚变得更自信了”和“我的同桌性格十分开朗”。看到后面老师给她的红红的一百分,我心里像突然间被塞进了一把青草,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说实在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更喜欢女儿最初造的两个句子,因为那是属于孩子的,充满了灵气,而修改后的则是属于大人的,太规矩了,也太刻板了。属于孩子的世界里面,被生硬地加入了大人的思想,应该说,这不只是教育的悲哀。

适当拉开距离

那是我生活中好长一段时间也没解决的小难题——每次,我将大茶缸里的茶水,往小杯子里倒时,总要洒出来一些,即使将茶缸口紧紧地贴着杯壁,小心翼翼地倾倒,也要溢出来一点点,害得我要去擦拭。

一日,朋友来访,我倒水时,又跟往常一样拿着一块抹布,边倒边抹洒到桌面上的茶水。

朋友笑着告诉我:“ 把茶缸抬高一点儿,拉大一点儿距离,让水流飞落杯中。”

依计一试,但见哗哗的茶水从茶缸流入杯中,却没有洒到外面一滴。再试,依然如此。

事情就这么简单:适当拉开一段距离,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理,持久的友情、绵绵的亲情、永远美丽的爱情,也无不需要某种时空或心理或其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