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辈子你该如何改变自己
5224700000012

第12章 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海明威说:“世界击倒每一个人,之后,许多人在心碎之处坚强起来。”成功者不在于跌倒的次数有多少,只在于总是比跌倒的次数多站起来一次;不在于没有失败,只在于决不被失败所击倒。

只有在经历了痛苦与折磨后,我们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只有超越了痛苦,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面对挫折,希望是最强的力量

“抚着脸上的泪痕/我知道/你们能行的/有那么多希望和梦想支撑着/死神终将被打败/即使满眼泪水/也不放弃希望”。

这是“5.12”汶川地震后,一位诗人向灾区同胞表达的深切情意。

人的力量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生理上的力量,另外一部分就是心理上的。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就还有力量,就能坚持下去。甚至可以说,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出现奇迹。奇迹并非来源于它本身的条件,而是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渴望和不放弃的信心。只要坚持不放弃,下一秒钟就会有希望。

地震发生时,40多岁的张晓平正在位于都江堰市某街道附近一处楼房的一楼家里。

一块预制板斜着掉了下来,正砸在张晓平的两个膝盖上,房屋的墙壁开始坍塌,倒了下来。结果,倒下来的墙壁和斜着砸下来的预制板抵在了一起,形成了30度角。预制板靠地面的一头,死死压住了张晓平的膝盖,让他动弹不得。

然而,对生活的希望让张晓平没有放弃这即使是在30度角下的生机,一撑就是4天4夜。消防官兵曾试图分别从楼房的上层和侧面打穿出一条通道,结果打通后却发现,张晓平容身的空间非常狭小,根本没办法进一步施救。

在废墟里坚持了近125个小时的张晓平,即使救援人员每隔一小时就给他喂一次流质食物,但他的身体仍然越来越虚弱了。最后,在要腿还是要命的抉择中,他发出最后一点细微的声音:要命。

最终,两位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洞口,给张晓平做了截肢手术。在被困129个小时后,张晓平被从一个狭小的洞口中活着运送了出来。

为什么在地震中被困的人们甚至可以坚守上百个小时后而重见光明?为什么被医生认定活不过数月的人却活过了5年、10年?当他们生命垂危时,就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他们,这种精神的力量和积极的心态,以及内心对一个好结果的希望,正是他们能坚持更长时间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有希望在前方闪着光芒,生命的意志才变得无比坚强而不可战胜,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在挫折面前,希望是让我们继续走下去的最有力的支撑。就像一生致力于改变南非种族隔离体制的图图大主教所说:“没有不可转变的情况。没有绝望的人。没有一种命运,会在最深刻的爱的激励下还保持原貌。”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说:“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在最易磨灭希望的监狱里,安迪用各种方式提醒着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这世上还有无法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是任何人都无法随意触摸的,这便是存于每一个人心底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有可能。

6年里,安迪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扩建图书馆。开始人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最终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监狱图书馆,让囚犯们享受着音乐的洗礼,接触到外界的知识。在辅导年轻囚犯考取高中文凭时,安迪将对方揉烂的试卷从废纸篓中拾起,寄出,最终使对方获得了文凭认证。

他穷尽了20年,把在别人看来需要600年的牢墙挖穿了;忍着熏天的臭气,爬行了在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500码距离。当他站在瓢泼的雨中张开双臂、享受着向往已久的自由时,我们从这个自由者的身上,只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力量——希望!

影片教会我们一句话——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让人自由)。其实,希望是一种由内向外、运足精气后的力量,它让我们笃定地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在怎样天塌的挫折前,还是在如此地陷的灾难中,只要默念着这个词语,心灵的温度便永远不会让生命冻伤。依赖着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荆棘中看到的都只有一种颜色;因为被内在给予了勇气,便不再有害怕。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幸运之神要赠给你成功的冠冕之前,往往会用逆境来严峻地考验你,看看你的耐力与勇气是否足够。”

也许,现实生活的残酷远没有电影结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那般动人,但当我们面临人生困境的时候,是绝望还是希望,却是可以从中获得的。有句话曾经触动了无数人的心:“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消你能不断自拔与更新。”而这种更新的基础,就是内心永远憧憬着未来的希望。它像一扇窗,在黑暗中射进光明,在软弱中给予力量;而往往雪中送炭的温暖,是最深厚而恒远的。

逃避只会让困难永远挡在你面前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名,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在面临“乡人恶我鸣”的困境时,选择了“东徙”,就等于懦弱地选择了逃避。而最终无论迁徙到何处,也都免不了“犹恶子之声”的窘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困难决不应逃避;在冷静分析下确定是否应该改进自己,从而直面困难,最终克服。

人生长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其中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挡住去路。面对这些石块,有人选择绕道而行,而有人则会不断积蓄力量,移走石块,朝目标继续前进。

选择前者的人,虽然当时好似得到了顺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初定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远。当一座大山再次挡在面前而再也无路可退时,才会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因为没有平时的积累,面对困难,只能束手无策。就像唐后主李煜,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其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单就治国而言,他的所作所为又怎能不让人大失所望:面对宋军的入侵,他怯懦地选择逃避、退缩、妥协,于是有了“江南国主”的卑贱自称,有了开封受尽屈辱的违命侯,有了天下百姓的罹苦遭难。而最终,当一杯毒酒摆在眼前时,他便再也无处逃避,只能选择面对,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而选择后者的人,就像鲁迅先生的经典之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困难把他们逼到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时,勇士们不逃避、不退缩,战胜了挡在面前的“纸老虎”;而这块绊脚石也将变为助之起飞的高台。

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被传遍大街小巷的话:“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也是这位“战神”将军一生的写照。

平安县的那一战,山本率领着他的特种部队袭击了李云龙的指挥所,赵家峪的百姓全部惨遭屠杀,赵政委也被敌人打伤了。面对着敌人武装到牙齿的重武器,他没有丝毫的退却。到达安全地区后,李云龙随即命令通讯班通知各营、连、排迅速归队,投入到攻打平安县城的行动中。当山本拿出刚刚成为新娘的秀芹作为城门的最后一块挡箭牌时,李云龙毅然放下了儿女私情,用土炮轰击城门,终于攻下了平安县城。

李云龙用自己的亮剑精神诠释了我们的军魂,面对敌人,敢于亮剑,敢于与敌人拼搏,敢于战争到底,凭借着这个精神而一步步走向强大。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是何等的气魄!只有勇者才敢于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说出此等决绝之语,做出这般伟岸之举。直面困难,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直面困难,就是要直接与它交锋,并采取适时的战略战术与之交战,冲破阻碍、踏过羁绊,最终获得光明。

遇到困难时,逃避只会让我们暂时看不到它,实际上,困难还在幕后积累力量,等到了关键的时候再跑出来,给予致命一击。因此,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像拔掉钉子一样直面困难,然后逐一分解。

直面困境的勇者,靠的不仅仅是一身蛮气,更多的是一种在实践中积累出的大智慧。他们常常在“与敌作战”的时候产生出新的战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他们敢于直面的基础。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的胆魄,还必须从困难中汲取经验,踩着它的肩膀,在困难中前进。遇到困难就气馁自然不是铮铮铁骨的表现;而死钻牛角尖、不从困难中获取灵感的人也难以取得成功。

雅典奥运会上的女排决赛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女排在连输两局的不利条件下,并没有被困难和失败吓倒。她们在教练组的带领下,笑对困难,迅速调整状态,摆脱了压力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出了破敌的对策。在此之后,进攻变得更加凌厉,防守更加稳固,放手一搏,连扳三局。终于在时隔20年之后,再次获得了奥运冠军。

女排姑娘们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不仅没有放弃和气馁,而且还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冷静、迅速地调整,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必须知道,困难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样,困难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它是凤凰飞升前的涅槃,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难。没有困难的考验,取得的成功也不够完美;反之,正是因为有了挫折之美,来之不易的成功才尤为可贵。

有这样一种说法:这世上的苦难都被佛祖化成了一粒粒沙,而我们是河底的蚌。如果为了逃避痛苦而将蚌壳紧闭,那么一颗珍珠都不会结出;只有敢于迎接大的沙粒,最终的珍珠才会晶莹剔透。

失败是失,也是得

英国有一位叫约翰·克里西的作家,年轻时勤奋写作,但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743封退稿信。在如此打击后,他是怎样来面对的呢?

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所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信都变得毫无意义。然而我一旦获得了成功,每一封退稿信的价值都将全部进行重新计算。”

所谓失败,仅仅是失去了这一次达成目标的机会,但同时也得到了排除错误的一个宝贵信息。我们可以败在经验、败在技巧上,但决不能败在心志和信仰上。意志力坚强的人懂得在失败中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并将它变成一种习惯,以至于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无论遭受多少挫折,仍有坚持朝成功顶端迈进,直至抵达为止的力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命里程中永远存在着的障碍,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或逃避而消失。没有巨石当道,怎能激起灿烂的浪花?无论我们遭遇身体或情绪上怎样的创痛,最要紧的是能够在创痛中寻找出意义。

英国《泰晤士报》前总编辑哈罗德·埃文斯一生中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其中包括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泰晤士报》进行改革的失败。但他却从未在失败中沉沦。他说:“对我来说,一个人是否会在失败中沉沦,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失败,因而失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败为阶梯。换言之,成功包含着失败。关于失败,我想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有价值的。因此,面对失败,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勇于正视失败,然后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鼓励自己一步步走出败局,走向辉煌。”

往往,那些经得起失败考验的人们常常以其恒心和耐力而获酬甚丰。作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回馈,不论他们所追求的是怎样高远的目标,都能如愿以偿。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得到比物质报酬更为可贵的经验:“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一颗同等利益的成功种子。”

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对于失败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否则也不会有那千万次的“尝试”。

在爱迪生的发明中,遇到困难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蓄电池了。他一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功,在这个试验中共失败了5万多次。当所有人都灰心丧气时,他却乐观地说:“我想,‘自然’它并不是无情的,它一定不会永远深藏着蓄电池的秘密。”终于,他成功了!他的蓄电池被用于火车、轮船上,成为发电厂的电力,甚至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种蓄电池。

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均告失败。有人嘲笑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爱迪生不为所动,沉下心、废寝忘食地坚持进行研究。他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又一个不可行方法的减少,而确信自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给自然界带来了光明。而他的名字也熠熠生辉地烙印在史册上,经岁月流洗而不褪色,盛名流传至今。是爱迪生对于人生中挫折持有的罕见精神,让他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当我们因为某件事而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爱迪生在给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前,那千万次的失败。爱迪生的坚韧不拔在于:他知道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轻易取得的;若真的能不经历失败就一次成功,那么也许人人都可以做到了。正是因为他能坚持到一般人认为早该放弃的时候,才会发明出许多当时的科学家想不可企及的东西。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华罗庚曾说过:“只有在逆境中挣扎过、奋争过的人才可以说无愧于人生。”知难而上、挑战挫折,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精神。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看清了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必须加以征服、超越的自我。每一次失败后的重生就是为了最终的胜利而排除了又一个否定的因素,是为了不断修正和蜕变的一种积累。如此看来,失败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国民间有一个习俗:一个孩子刚刚生下来时,喂养的不是纯净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黄!然后,逐渐喂以甘草汁,最后才进入正常喂食的哺乳过程。

听老人说,这里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要想尝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先苦后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苦”是客观存在的,吃苦是一生中无法避免的。所以,要从出生开始,就给生命一个无限韧性和耐力的意识;也就是说,只要拥有吃苦耐劳的个性,外界任何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一个苦难,就是一级新的台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只要稍微遇上一丁点儿的不顺利,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进而祈求上苍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苦难是催人奋进的源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人杰。”李嘉诚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面对和忍受逆境带来的痛苦,这个人成功的机遇才能表现出来。很多人要是没有遇到逆境,他们是不会发现自己的强项的。”身处逆境,吃的苦本身就要比别人多。然而,“苦”则思变,苦难就会成为摆脱困境、奋力崛起的动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吃苦耐劳是成功的秘诀。苦吃惯了,味蕾便不再觉得苦涩。遇到危机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

王永庆,从一个米店的小学徒,历经苦难,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他的成功就说明了:但凡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无所建树的。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由于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着繁重的家务。6岁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脚担着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两百多级的小山坡,再赶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从原路再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

小学毕业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永庆没有继续去上初中,而是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干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父亲见小永庆有独立创业的潜能,就向亲戚朋友借了两百块钱,帮他开了一家米店。

米店虽小,但对于王永庆而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家自己的“产业”,所以经营起来特别精心。为了建立客户关系,他用心盘算每家用米的消耗量。当他估计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的时候,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周到的服务一方面确保那些老主顾家里从来不会断米,另一方面也给顾客提供了方便。尤其那些老弱病残的顾客更是感激不尽,自从在王永庆的米店买过米后,就再也没到别家去过。

王永庆的胸怀大志让他并不满足于单独卖米。为增加利润,他减少了从碾米厂进货这一中间环节,添置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5点钟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庆则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半,结果可想而知,日本人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正是由于从小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后来在经营台塑企业时,王永庆便得心应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如今的王永庆深有体会地说:“对我而言,挫折等于是提醒我某些地方疏忽犯错了,必须进行理性分析,并作为下次处世的参考与借鉴。这样便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不能忍的挫折,并从中获益,挫折的杀伤力就等于锐减了一半。因此,我成功的秘诀就是4个字——吃苦耐劳。”

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正在经历的苦难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过去的创伤或许正是我们应对生存危机的力量。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往往要苦一辈子。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将打击变为促人上进的催化剂,助我们向成功的巅峰迈进。

如果能忍受一般人忍不了的痛,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想一般人想不到的事,坚持一般人坚持不了的信念,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走出困境、享受人生。历经并能承受无数苦难的人,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成就一生的伟业。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作为开国皇帝,和李世民、朱元璋相比,刘邦在军事上的才略着实相差甚远。但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为后世树立了值得称颂的典范。

刘邦曾数败于项羽,而且打败仗不但丢脸,还很危险。有一次在敌兵追逼之下,刘邦差点儿丢了性命,还有一次是由于别人替死才幸免于难。鸿门宴上若非项羽大发妇人之仁,一缕阴魂早已飘落黄泉。在楚汉相争的动荡年代,刘邦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挨打、一直在逃跑。在项羽巨大身影的笼罩下,刘邦是那样的卑弱可怜。

然而,积极豁达的心态使刘邦承受住了屡战屡败的打击。他不但没有消沉气馁、一蹶不振,失败的耻辱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斗志。死亡的威胁与对手的挑战,把刘邦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正是在与强敌的殊死较量中,刘邦才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最终垓下一战,四面楚歌的项羽以自刎把江山拱手于刘邦。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被打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刘邦多像海明威笔下那个同大海搏斗的倔强老者。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刘邦对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以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顺风好走路,逆水难行船,多少人一下子摔倒之后便再也爬不起来,但他们同时也就没有了改变的空间。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才是能够在不断突破中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也唯有那些遇挫奋起、知耻后勇,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才会在抗击挫折的过程中把荆棘小路铺就成一条鲜花大道。

“屡败屡战”这个让人奋起的词语,起初还是来自于它的反义词——屡战屡败。故事还要从清朝名臣曾国藩组建湘军、出战太平军说起。

曾国藩新组建的这支新军大都是以其家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的士兵多为质朴的农民,以当地儒生为军官,不曾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故而两军初战时,湘军在岳州、靖港就连战连败。

曾国藩痛不欲生,试图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

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其后,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却不曾想被石达开率领的救兵诱入鄱阳湖,使之成为“无翼之鸟、无足之虫”,遂用火攻。果然,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

其间,曾国藩因指挥湘军与敌交战无功,在给朝廷的奏章中用了“屡战屡败”之语。

然而,最后远在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到的却是“屡败屡战”。满篇陈奏虽悲壮却精神振奋,气度朗朗朝日。

原来,是曾国藩的部下李元度见到最初的折子,建议改为“屡败屡战”,字无不同,但顺序如此一倒,则满篇精神大变,境界也就大不一样。

果然,朝廷读完呈上来的奏章,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其屡屡失败有罪。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总结教训,才使湘军不断地走出逆境,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曾国藩终率领湘军会同左宗棠、李鸿章等指挥的部队,逐渐实现了对太平天国“天京”的战略包围,并在同治三年6月攻破了天京,取得了最终胜利。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怀疑;而“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却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

跌倒并不可怕,只要决心和毅力不倒,一切都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要我们能敢于接受失败,敢于从跌倒处站起来,那么我们就会在这屡败屡战的过程中,斗志变得一次比一次更强大。

要想把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强者,就不要整日忧心忡忡,不要总强调“我已经失败了”的信息,而是更多地扪心自问“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把每一次挫折都当成对自己意志和恒心的磨炼和提升。如此,披荆斩棘的勇气就会逐渐增强,于是也就有了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逆境中,只有自救才是最实际的

拿破仑在一次去郊外打猎的途中,突然听见不远处的河里有人喊救命,便快步走到河边。只见一个男子在水中拼命扑腾、呼喊挣扎。

拿破仑看了看,觉得这河并不宽。随即,他不但没有跳下河去救人的意思,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

那人见求救无望,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到了岸边。

身边的随从脸色不禁有些难看,小声嘟囔着:“这也太残忍了!连一点儿爱心都没有。”

此时,拿破仑收起了厉色的威严,转而心平气和地对随从说:“我之所以拿枪逼迫让他自己游上岸来,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就应该自己负责。”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谁都难免陷入各种危机中,而人们下意识的反应大都会是求助。这时,外因最多也只是一个充分的条件,内因才是起主导作用的;与其求助于他人,不如自己帮助自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自身得到了拯救,而且各种生存的技能也有了锻炼,这种改变是自救更高层次的意义。

是的,唯有在逆境中懂得自救的人,方能在今后昂首挺胸地走过人生之河。就像《鲁宾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依旧冷静下来自己寻找“出口”,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摆脱困境。

其实,我们都有可能掉入人生的“枯井”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就是外界加诸在身上的“泥沙”。与其悽惨地号叫、抱怨命运的不公或是渴望他人的怜悯和帮助,不如换个角度来看,把它们当做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坚持不懈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里,我们也依然能走出枯竭之境。

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来说,自救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要求。如果适应不了大环境,最终只能像几亿年前的恐龙那样被淘汰。也就是说,自救是一个不断改变、进化的过程: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周围的事物、人或自然去磨合,扼住“求生点”,从而转换局势。从适应环境到利用环境,自救的门道也就算是炉火纯青了。

我们总说,每个人遇到各种苦难或厄运的几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对待困境的态度。坚忍不拔的信念和希望让人们创造出奇迹,他们深知身处逆境的第一时间,救世主只有也必须是自己。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没有人会忘记。

5月16日下午5点,在北川县城核心现场,有一股从背后深山逃出的人流。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亲人的依恋,生怕再次分开。其中就有一对兄妹俩。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半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早上5点出发,一直走了12个小时还没停。途中,小吉万对家人说,他很爱妹妹。

此外,北川女子龚天秀砸腿、喝血,亲手锯腿,被困3天后获救。

还有,初三学生马健双手刨挖4个小时,从废墟中救出女同学。

……

还有太多在四川地震中自救互救的英雄们,他们没有等、没有放弃,抱着笃定要活下去的念头,冷静而坚强,在困境中自救,用智慧和勇气保护和挽救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积极的人决不会坐失对自己有用的手段或机会。他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和条件。他会在看起来似乎毫无希望的时候发现生机,从而化险为夷、转逆为顺。大自然可以给我们的,除了困境,还有困境中积极的生活态度。

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一把的人,也许能较快地逃离暂时的不幸,但在不远的前方还有多少困境,谁也无法预料。他们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而在逆境中懂得自救的人,也许在苦痛中煎熬的时间会长一些,但他们从中锻炼并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再一次身逢逆境时,就能变得从容而机智。

永远不要放弃反败为胜的机会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和家人打桥牌的时候,抓到不好的牌就摔掉。

罗斯福的妈妈把牌摊开,对他说:“你看,我的牌并不比你的好,但我很冷静地去把手上的牌打好。而你老摔牌,其实就已经输了一半。”

只要有改变既有思维的意愿,便随时都会有翻身的机会。总是摔牌,其实就已经输了一半;那么换个角度想,若能沉着面对牌局,又何尝不是赢得了先机呢?

临床心理学家西比尔·沃林和她的丈夫——精神病医生史蒂文,对一些在童年时期饱受苦难的人做了大量采访,进而发现这些人在成年后大都健康能干。由此,他们认为:“我们的文化极其重视人的弱点,但是对人的回弹力或潜能却认识不足。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应该重视研究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在困难时刻应对挑战的内在能量。然而,大多数人,包括那些经历过极大痛苦的人都在困难时刻表现出回弹力,即恢复到某种‘新正常’状态的能力。”

这种被史蒂文夫妇称为“超越回弹的心理复原力”和过去的正常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看来,当“命运之轮”带我们走过一个循环之后,我们并不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有些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启迪,变得更加有智慧、有爱心,更加自信。这些人已经超越了回弹,像凤凰涅槃那样从火焰中获得了新生。

正如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在他的传记中写到的那样:“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连续。”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曾失败过,不是一些人,也不是大多数人,而是每一个人都体会过失败的痛苦与挣扎。区别就在于胜利者没有放弃被击倒后再次站起来的机会,因为谁都无法预料,改变是否就会在下一次的尝试中发生,无论对于事情本身的走向,还是对于自身。

1832年,有一个美国人,和千万个遭受大时代背景冲击的国民一样,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工作。这让他备感伤心,遂决定改行从政,参加州议员的选举。糟糕的是,竞选也没有成功。一年里连续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灭顶之灾了。

后来,他着手开办自己的企业,可是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就倒闭了。此后几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1850年,他再次参加竞选州议员,终于当选。他内心升起一丝希望,认定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他与一位美丽的姑娘订了婚。可谁曾想,生活从来对他都是那样残酷:离结婚的日期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却不幸去世了。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1852年,当感到自己身体渐渐康复过来的时候,他决定竞选美国国会议员——这一次,他仍然名落孙山。

他似乎已经习惯了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不但没有放弃尝试,反而在3年后再度参加竞选。他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争取作为国会议员的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选举他。可是结果终究让他大失所望。

为了挣回竞选中花销的一大笔钱,他向州政府申请担任本州的土地官员。不久后,收到了州政府退回的申请报告,上面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具有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他一生经历的11次较大事件中,只成功了两次,然后又是一连串的碰壁,可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没有放弃自己主宰命运的权利。终于,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就是后来在美国历史上解放黑奴、结束南北战争、创造丰功伟绩的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有许多承认失败的理由,但他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放弃努力,因为他不愿放弃下一次的机会。所以,他成功了。

其实,林肯遇到过的“敌人”我们都曾遇到过,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放弃尝试则意味着放弃希望,放弃改变的可能性。只要击倒后可以选择重新站起来的身姿,就并非是最糟糕的失败。

海明威说:“世界击倒每一个人,之后,许多人在心碎之处坚强起来。”成功者不在于跌倒的次数有多少,只在于总是比跌倒的次数多站起来一次;不在于没有失败,只在于决不被失败所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