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辈子你该如何改变自己
5224700000008

第8章 从今天起,开始你的人脉储蓄

在美国好莱坞流行着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可见,“人脉”对于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就不允许我们随性地选择。朋友本无好坏,只是我们主观上认为的个性与理念的不同。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学着适应环境,学着赞美别人。这不仅能展现强烈的个人魅力,还能拓展我们的社交圈。而在朋友属性的互相转换中,我们自身往往也就会跟着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再友善一点,路就会更宽一点

李嘉诚因屡屡在危难之中帮助濒临破产的厂家,而被人们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对此,李嘉诚说:“差不多到今天为止,我最引以为荣的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因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要靠讲信用、够朋友,还要知道对自己节省、对他人慷慨。”

李嘉诚扶危济困的义举为他树立起了崇高的商业形象,使他的声誉和声望如日中天。而这种信誉和声望又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善待他人,做对手,不做敌人”,在任何时候都友善待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人准则,即使在充满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商场亦是如此。想一想他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就容易做。”正如那首老歌里所唱的:“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要想开拓更宽的路,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朋友,得到怎样的朋友,关键在于自我私心的大小。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能够想到别人,那么就不会给自己树立敌人,就会赢得他人的敬仰和信赖。

友善待人,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或许我们给予别人的帮助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在他人眼里却无异于天降甘露,甜美万分。在人们陷入困窘之时,往往也是心灵颇为脆弱之际,此时若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便也许是天下最为温暖的源泉。那些正在体验应如何施予以及如何接受的人,乃是最富有的人。在不自知的日后,一个始料未及的回馈可能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从前有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去上学,便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一天下来又饿又累,但摸遍全身却也只有一角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

打开房门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这让小男孩有点儿不知所措。他只腼腆地祈求她能给一口水喝。看到小男孩饥肠辘辘的样子,女孩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喝。小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呢?”

女孩子的脸上露出真诚的微笑:“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跟我说,施予爱心,不图回报。”

小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就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仿佛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如山洪一样重新迸发出来。

很多年以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十分少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年轻女子因此被转到一个大城市,由专家来会诊。而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他看到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海,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果然,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躺在病床上的人正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帮助恩人把病治好。从那天开始,凯利格外关照这位病人,竭尽所能要把她的病治好。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终于成功了。

当结算医疗费用时,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当这张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上时,她甚至不敢去看这份几乎将会花去她全部家当的单子。

当她终于鼓足勇气翻开医药费通知单时,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年轻女子不禁读出声来:“医药费——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年轻女子的举手之劳却换来了曾经贫穷无助的凯利医生一生的感激。当年,在给那个男孩一大杯牛奶时,也许她永远不会想到,当年的男孩会给她如此昂贵的报答。想来,果然是应了那句“好人有好报”的福话。

友善就像一股暖流,让再冰冷的心也能得到融化和温暖。两个彼此并不熟识的人之间因为友善而心生好感,如冬日午后的暖阳一般让人备感惬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愿意,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拉一把,在平日里再多一份友善。如此,在为他人着想的时候,也就拓宽了自己的道路。

善于借用外力,适当的时候一步登天

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原本只是一位印刷厂的工人,在装订图书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自己开始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戴维的一次化学讲座对于法拉第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听完讲座后,法拉第鼓足勇气,把自己的心得笔记寄给了这位大科学家。

令法拉第感到意外并欣喜若狂的是,没过几天,戴维就邀请他去参加一个讲座。在戴维的指引和鼓励下,法拉第做了许多出色的实验工作。后来,法拉第还被引荐为皇家学院教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个力可以是外力,可以是你的贵人朋友。要想采摘成功的果实,不仅需要勤奋苦干,而且还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可以说,外力给予一个支点,我们也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面对运气,我们无法选择与之相遇的时间,却可以有办法让遭遇到的坏运持续时间缩短,尽快向好运转变,也可以有办法让遇到的好运持续时间更长。这个办法就是“借助他人之力”。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成功之人之所以好运比失败的人多,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为自己创造好运。“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下乌纱帽,还要主动伸头接”。不主动,即使贵人就在身边,也不可能引起他注意、获得赏识、得到帮助。只有主动争取到的贵人,才更相信我们的才华,从而心甘情愿地帮助我们。

成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奋斗虽然是主要因素,但离开了别人的栽培,难免会走太多的弯路。在成长的道路上,贵人的栽培尤其重要。没有他们的发现,再好的人才也可能会被埋没;没有他们的引导,再聪明的人也可能会误入歧途。反之,若能得到贵人的扶助,那万事就不难了。

可贵人并不是一眼就能认出的,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贴着“贵人”的标签而四处张扬。我们说要擅于抓住潜在的贵人,并不是说在与人交往中凸显目的性和功利性。而是说,要凡事留心,凡事与人为善。我们无意种下的“因”,就有可能在日后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其实,每一个人身边都时刻充满了能将自己推向另一座高峰的机遇,所谓的“贵人”也是无处不在,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一颗懂得“栽培”的心。

奔驰工业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尤尔根·施伦普,1989年4月被正式任命为该公司的董事,参与了此后奔驰公司的每一项重大决定。他的成功源于个人努力,但也不能忽视“伯乐”的相助,更离不开他为争取到“伯乐”相助而作出的努力。

起初,施伦普只是被奔驰子公司老板卡尔弗里德·诺德曼发现并进入子公司内部工作。但一段时间以后,施伦普清楚地认识到,在德国奔驰公司总部和本国子公司这样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自己是很难在短时期内作出贡献的,要想进入公司高层就更加困难。因此,他几次三番地向公司提出,要去国外的分部工作。

恰逢总公司计划增强国外市场的开发能力,于是就把施伦普派到了南非。在一次发动机国产化的招标会上,施伦普仔细权衡各种情况后,主动出击,及时向他的上级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他进入奔驰公司第一次与总部设在海外投资的董事——林内博士谈话,但此次谈话就给这位董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林内博士十分赏识他,主动向他咨询当时的解决方法,施伦普借机提出了一项建设性意见,认为南非子公司可以批量生产总公司新开发的昂贵发动机——6缸V型发动机。施伦普陈述了不少充足的理由,使林内博士非常感兴趣。林内博士很快就向德国有关专家咨询了这个项目的前景,不久就表示要实施这一项目。最终奔驰子公司参加了南非发动机项目的投标,最后以绝对优势打败了强大的美国对手,一举夺标。

而后,施伦普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一路升迁。1985年,在林内博士的推荐下,施伦普被任命为南非奔驰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辉煌时代。1987年9月,施伦普再次被提升任命为总公司副董事,回到德国总部。1989年4月,他被任命为公司董事。自此,施伦普就成为了奔驰公司重要的决策人物。

施伦普顺利地实现了他当初立下的“进入公司领导层”的目标,在他的奋斗历程中,林内博士可谓是他的贵人。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这个“贵人”是通过施伦普主动出击而争取到的。若当初不采取“送货上门”的做法,想必也就不会有今日他所拥有的一切了。

在“伯乐不常有”的环境下,除了让自身具备吸引他人之处,还应该主动争取,让我们的贵人朋友乐意走到自己身边。这就是新时代下身为“千里马”的我们的变革:善于借力,毛遂自荐;少了一份苦苦的期待,增加了一些自信的色彩。用行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登高的梯子,通向成功的桥梁就在我们自身的改变中搭就!

摒弃“凡事自己来”的思想

自然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大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在天空中飞过。为什么要排成一个队形飞翔?若是每只大雁单独飞翔,要比跟着领队团体飞翔所耗的体力大10%左右。领队的大雁会避开风的阻力,使整个雁阵更有效率。

而实际上,所有的大雁也都愿意接受团体飞翔的队形,而且都协助队形的建立。如果有一只大雁落在队形外面,它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越来越落后;而由于害怕落伍,它便会立即回到雁群的队伍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队形,大雁也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它们的长途迁徙。

人类亦是如此,只要懂得和朋友或同伴合作而非单打独斗,往往就能“飞”得更高、更远,而且更快。那些失败者大都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个人英雄”,由于没有借助群体的力量,因而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得不到互补;而许多成功者都会借助别人的才智、技术、方法等,因此取得了令人称羡的辉煌业绩。

即使个人在荒野中隐居,也仍然需要依赖自身以外的力量生存下去。人越是成为文明社会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赖与人合作。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得到大家的帮助。能否与别人合作,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在的社会是个人际网络型社会,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对“合作精神”给予更多的重视。

一个人的能力本来就有限,而在当今这个科学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更是日渐减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成就事业所必备的所有能力。未来的竞争将是协作型的竞争,个人的力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是不堪一击的。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

香港首屈一指的皮革大王方新道,就是通过“找到了好的合作伙伴”而发迹的。当年皮革行中的一名小学徒,如今创办的西伯利亚皮革行,规模已堪称香港之首。

方新道待人随和、虚怀若谷,许多人都乐于与之相交。其中,程觉民、钱要基、岑主贵三人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合作人。

20世纪50年代,方新道在香港开了一间皮革小店,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事一种营业范围十分狭窄的生意,其中的艰苦不难想象。而胸怀大志的方新道不想只谋温饱以遣余生,便想努力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又被手头不足的资金所困。当时正在开银行的程觉民手头颇丰,接到方新道在困难之际的求援,毅然两肋插刀、倾其所有鼎力相助。程觉民的支持使方新道局面大开、财源广进。而方新道也自然是投桃报李,聘请程觉民为董事长,给其高额的贷款利率。

有了经济上的帮助,方新道就大刀阔斧地开始了自己的经营。而在早期的生意运作上,他又主要依靠自己的盟兄弟岑主贵。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方新道皮革行的鼎盛时期,而他的每一项决策,甚至业务上的细节,都倾注了岑主贵的心血。因此,在岑主贵不幸因病去世时,方新道因痛失良友和得力助手,曾停业数日以示哀悼。

在皮革行赚了大钱后,方新道又转而兼营房地产和建筑业。而此时生意上的副手便是钱要基。20世纪60年代初,钱要基舍弃航运,离开澳门,只身来到香港。他与方新道本属于一个基督教会的弟兄,来港不久便与方新道联络甚密,且有相见恨晚之感。钱要基深谙经营之道,在他的协助之下,方新道的生意趋向多元化。方新道名下本已有贸易公司,在钱要基的策划下又大规模在房地产界寻求发展。同时,钱要基建议采取预卖楼房的政策,在香港寸土寸金的环境下,为方新道赚取了丰厚的资产。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孤独地奋斗是很难获得巨大成功的,只有经过和同伴和谐一致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就。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当我们向成功终点冲刺时,切忌陷入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困境之中。

你有一个设想,我有一个设想,两人交换的结果就是拥有两个设想。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独自研究一个问题时,可能需要思考10次,而这10次思考几乎都是沿着同一思维模式进行的。如果进行集体研究,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示,使自己产生新的联想,也许一次就可以完成我们自己思考10次才能想出的问题。

1+1>2是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个人力量的累加之和。在我们摒弃“凡事自己来”这样思想的同时,不但会成就事业,还会在通力协作的过程中让普通朋友逐渐变成好朋友,从而使我们原有的交际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

批判别人难相处,自我批判巧搭桥

美国财经界领袖豪威尔一直保持着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习惯,这对他的事业和做人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几年来家人从不指望我周末晚上会与他们一起度过,因为他们知道我通常会把那段时间留作自我省察,评估自己在这一周中的工作表现。晚餐后,我独自一人回顾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过程,并不断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干什么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能从这次经验中汲取什么教训?’等等。这种每周检讨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当然,当年事渐长,这种情况倒是越来越少。”

事实上,大多数人极不情愿接受批评,一旦被否定,就会几乎是本能地出现紧张、厌恶,甚至是发怒的情绪。而往往,不能接受批评也会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障碍,影响着人际关系,阻碍着成功。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而真正大智者却能从中得到学习。往往,对手对我们的看法比自己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与其等待别人指出我们的不足,倒不如自己主动接受批评。诗人惠特曼曾说:“你以为只能向喜欢你、仰慕你、赞同你的人学习吗?从反对你的人、批评你的人那儿,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训吗?”

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之前,我们应该自己认清并处理好这些不足。达尔文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好楷模:当他完成自己不朽的著作《物种起源》时,他已经意识到这一革命性的学说一定会震撼整个宗教界及学术界。因此,他主动开始自我评论并耗时数年,不断查证资料,向自己的理论挑战,批评自己所作的结论,从而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完成了他的事业。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勇于认错、勇于说出缺点也不会让我们丧失信誉。相反,兴许就会从中搭建出一座走向成功的桥梁。只有接受了批评,并加以改正,我们才会进步得更快。

虽然明白这样的道理,但当受到批评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不假思索地采取防卫姿态。这也不难理解,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不管正确与否,总是讨厌被批评,喜欢被赞赏。但能否改变自己,也恰恰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克服、超越自身的弱点。我们不妨向那些有大成大智的人学习,当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缺点时,不急于辩护,不但谦虚、坦然地接受,更加可贵的是,主动要求受到他人的批评。而这正是自我批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鲍伯·霍伯从不看赞赏他的信,只看批评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从中学到一点儿东西。

福特汽车公司为了了解管理与作业上有何缺失,特地定期邀请员工对公司提出批评。

有一位香皂推销员常主动要求别人给他批评。当他开始为高露洁推销香皂时,订单接得很少。经过认真分析思考,他确信产品或价格都是过硬的,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每当推销失败时,他就会在街上一边走一边想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是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还是热忱不足?有时他会折回去问那位商家:“我不是回来卖给您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意见与指正。请您告诉我,我刚才什么地方做错了?您的经验比我丰富,事业又成功。请给我一点儿指正,直言无妨,请不必保留。”正是这样的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友谊,以及珍贵的忠告,也是他的这种善于自我批评的工作态度,把他推向了高露洁公司总裁的宝座。他就是立特先生。

人无完人,既然不能保证100%的正确,又为何要去拒绝那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批评?我们无法防止犯错,唯一能做到与过去不同的,就是记下自己做过的错事,主动提出自我批评。如此一来,不但大多会得到别人的宽容和原谅,获得更广泛、更稳固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许多障碍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座座桥梁。

赞美功课要做足

两个猎人,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话语,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一天,两人都打到两只兔子拿回家。猎人甲的妻子瞥了一眼后,冷漠地说道:“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吗?真没用!”

然而,猎人乙的妻子欢天喜地说:“亲爱的,你一天就打了两只野兔?真了不起!”

第二天,甲猎人故意空手而归,他要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猎人乙的情况则不同,这次他带了4只野兔回去。

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德尔有这样一句名言:“要使人喜欢你,首先要使他多喜欢自己一点。”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听到赞美。对此,戴尔·卡耐基认为,一般来讲,人们除了对生命、食物、健康、睡眠、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最深切又最难以满足的就是自重感。这是一种痛苦而亟待解决的人类“饥饿”感。如果谁能诚挚地满足这种内心饥饿,谁就可以将人们掌握在他自己的手掌之中。

若想改变我们朋友圈的质量,让更多的普通朋友转化为好朋友,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其实方法很简单:看到对方值得称赞的地方,然后真诚地赞美。它往往能够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强烈的满足,拉近我们与他人的距离,从而改变在人际交往之路上的跋涉。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而满足这种驱策力,往往在给别人送去尊重与欣赏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得到不一样的礼遇。

美国著名小说家柯恩在去世时,被外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文人。而他出身于铁匠之家,从小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他一生的轨迹可以说是因一次赞美而改变的。

柯恩喜欢诗词,读遍了罗赛迪的诗后备感崇敬,于是写了一篇真诚的演讲稿,歌颂罗赛迪在学术上的成就,并且寄了一份给罗赛迪。

罗赛迪颇感意外,也非常高兴,认为一个年轻人能对自己的才学有这样高超的见解,一定很聪明。于是,罗赛迪就请了这个铁匠的儿子去伦敦当他的私人秘书。柯恩的一生从此发生改变,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柯恩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毫不吝啬、真诚的赞美,更多的是懂得如何去表达。往往,针对一件具体的事而进行客观的赞美,远比直接恭维一个人要高明得多。这就好比夸奖一个厨师时,告诉他“一星期会有多一半的时间特意去餐厅品尝他的手艺”,要比直白地说“你真是一个好厨师”来得实际。

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要知道,很多人甚至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何不真诚地送出赞美之辞,让大家都快乐呢?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赞美别人能够使他人产生奇迹,一句好话、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有时就能给人以无限的鼓舞和温暖。满足了别人的自尊,自然就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以及真诚的合作。

柯达公司的伊斯曼发明了透明胶片后,电影的摄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使他本人成为巨富。为了纪念母亲,伊斯曼建造了伊斯曼音乐学院和凯本剧场。

在此过程中,纽约优美座椅公司的经理爱达森希望能承包该剧场的座椅工程。但是,众人了解的是,伊斯曼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且脾气又不太好,如果谁要是多占用了他哪怕5分钟的时间,他就会决定从此不再与那个人打交道。

而爱达森却是深谙赞美之道,有备而来。当他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时,看到伊斯曼正忙于工作,头都不抬地询问来人有何贵干。

爱达森说:“伊斯曼先生,我很羡慕您的办公室。如果我能有这样一间办公室,一定会觉得能在这里工作是件让人极为高兴的事。您看,我是从事室内木制品经营的,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

听到这样的话,伊斯曼的情绪受到了感染:“谢谢你提醒了我已经差点儿要忘记的事,这间办公室我确实非常喜欢。可我现在工作忙,没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爱达森介绍起办公室的英国橡木壁板、自己设计的室内陈列等。

接下来,爱达森很自然地从办公室的设计谈到伊斯曼的创业,最后过渡到要修建的剧场。5分钟的时间早就已经过去了,而爱达森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合同。

赞美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恰如其分地奉送上去。当对方的行为得到我们真心实意的赞许时,他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便得到了满足,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了强化和鼓舞。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和你”变成为“我们”,从而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在此基础上,若是能做到“雪中送炭”,就显得更加有实效和贴心了,而不是“锦上添花”。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一句赞美的话,在内心自卑或身处逆境的人心中所产生的冲击,要比在那些被鲜花和掌声围绕的人心中所产生的效果大得多。

总之,不管是“锦上添花”也好,“雪中送炭”也罢,只要赞美得当,都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它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的是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和摩擦。赞美别人,仿佛是举起了一个火炬,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在此过程中,就会让彼此有了隔阂的心墙破冰融合,从而改变两颗心之间的距离,也改变我们自己的人生局面。

有效沟通,事半功倍

后现代企业之父汤姆·彼得斯在其代表作《追求卓越的激情》中指出,带有情感的沟通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在美国是头号的管理效率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那是因为管理人已经和自己的员工以及自己的客户失去了联系。我所说的保持接触和联系,不是指通过计算机打印文件或者没完没了的会议所进行的接触和联系,而是指真诚的和发自内心的交流和沟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大部分的管理失误都是沟通不畅或不当所致。正如社会学家分析现代社会失败的婚姻中,70%是由于缺乏沟通导致的一样。可见,有效的沟通已成为当今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沟通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并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而是通过沟通交流信息、解决矛盾。同时,沟通不是一个点的结果,而是一个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过程。它不是一次接待或一次正经的座谈会就可以囊括的,而是包括了日常信息收集、信息交流和沟通结果落实等诸多方面。

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沟通并非是偶尔为之,或是非要等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后才应急,而是日常性地主动交流与听取、分享与促进。也许我们更应改变的是一种观念,要知道,朋友之间的交往如亲情、爱情一样,都是需要经营的。而有效的沟通则是美好经营最重要的基础。

古人把五味沟通称之为“和”,把五音沟通称之为“谐”。由此可以看出,沟通不仅仅是一个口耳相传的简单动作,也是用心去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感其所受,知其所情。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平等与礼节是首要的。在传递信息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情感因素,做到平等相待,善于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之上学会倾听,注重沟通的连贯性。当对方陈述或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要耐心倾听,仔细分辨,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其表述的完整。即使有不同意见,最好也不要中途打断,以保证沟通的顺畅。

可以说,越是富有情感的沟通,越能体现出它的有效性。成功的管理者往往都极其重视外向且颇为感性的沟通。

在彼得·德鲁克看来,被誉为第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20世纪最伟大的CEO——艾尔弗雷德·P·斯隆,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把通用汽车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公司,正是得益于与顾客的有效沟通,从而让顾客和他一起把事业干出来。

无独有偶,美国社会上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麦当劳外送店的创始人雷·克洛克,也得益于他的“走动管理”。他花费了大部分工作时间到各个分公司及其下属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

曾经,麦当劳公司一度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经考察,雷·克洛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

于是,雷·克洛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椅的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这给克洛克招来很多非议。但渐渐地人们就体会到了他的一番“苦心”。他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麦当劳扭亏为盈。

有效的沟通往往能带给我们事半功倍的改变,但有些基本原则却并非都是我们容易掌握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首先,在与朋友交流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能够领悟我们没有直接表述的意思。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自己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对方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所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其次,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决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作出随意的判断。要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用论证取代随意,往往让具有不同意见的沟通进行得更加顺畅。

再次,要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这是制约有效沟通的两个典型因素,因为它们通常都不能明确表达出某个特定的观念,而是游走于不同的观念之间。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那就是模糊的。在使用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时,一定要对其作出准确的解释。其中,容易引起模糊的一个分支是双重否定。要想改变以往冗繁低效的沟通模式,就尽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与其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不如直接说“这里欢迎她来”让人更容易明白。

最后,要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沟通的关键是理解,不要对着外行人说业内行话。要知道沟通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在学习、掌握以上原则的同时,就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自身的一些交流习惯。如此,不仅可以避免误会,还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从此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他

在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让人轻易见到;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外表却显得愚笨。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何为“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自己洞察了事物的本质,而其他人偏偏又不愿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那么自己最好就要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这些无疑都是在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古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低调才是高明者应该具备的心态,更容易赢得人心。显露自己的聪明,就是自以为是的挑衅,明显地告诉他人你比他要好。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这实际是在自己头顶上悬了一把不知何时就会掉落的利剑,迟早会遭不测。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赢得朋友,就让你的朋友感到他比你优越吧;如果你想赢得敌人,那就让你的朋友感到你比他优越吧。”

与人交往中,若想让他人放松对我们的紧张甚至警惕,保持亲近之感,就要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他人一想到我们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忽略我们的真实形象,甚至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缺点,出点小洋相,以表明自己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反而会增强我们自身的亲和力,让他人在与我们交往的过程中感到放松。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才智越高的人,学习越刻苦,见闻越广博,性情越谦虚;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而会默默地寻求发展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别人不容易观察到我们,我们却比较容易观察到他人,再依此制订自己的计划。

相反,在他人面前显露小聪明,也许的确能换来一时的痛快和满足,但终究会落得个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下场。我们不妨来看看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杨修的经历和遭遇,所谓以史为鉴,这就足以让人感叹:耍小聪明的人最终让人怜之不足,鄙之有余。

杨氏家族为汉朝名门,祖先杨喜在汉高帝刘邦时期就封侯拜相,史书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如此显赫的家世,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方可与之相媲美。

与风光无限的先祖相比,杨修的个人才华也毫不逊色。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在当时颇有名气。望族之后、满腹才华、深受赏识和重用,如此种种都助长了杨修自负、自夸人格的发展和深化,而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个字,曹操便问杨修是否理解这8个字的意思。

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30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8个字的含义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繁体字)。这8个字的含义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最后导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还是“闻鸡肋而退兵”一事。曹操征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正赶上侍从把刚熬好的鸡汤端给曹操,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皆不解,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作准备,以免临行慌乱。”

曹操看到尚未颁布任何退兵命令,而全军上下早已一片班师回朝之势,不免恼怒,一问方知又是杨修所致。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其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死时杨修年仅45岁。

杨修若是大智慧者,即使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心态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也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同时,作为跟随曹操多年的贴身谋士,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充分而准确的了解。而杨修显然在这方面自以为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小事”而取其项上人头。可杨修没有考虑到的是,在显其才、炫其能的同时,就等于贬低了曹操,从而丢了自己的性命,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许尚不致因炫耀小聪明而引来杀身之祸,然而在熙来攘往的世界,如果轻易暴露自己的真相,不但表明我们自身的修行不够,有时还会自毁前程。“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无论具有多么出众的才华,都切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倍加炫耀。

人生就是这样,当志得意满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可能会被当做靶子使。掩饰起自己的才华,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以往不曾有的好人缘,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朝一日的一鸣惊人而积蓄能量。如此,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能一举让自己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