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5225700000055

第55章 最深厚的内功——念力(3)

美国机能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曾这样叙述:我们平常所能觉察到的处于醒觉状态时的意识,只是作为意识的一种特殊层面,在其周围另有完全不同的潜在形式的意识存在,仅由一层薄薄的屏障将它们与醒觉意识隔离开,终此一生,我们可能都不会觉察到这些潜在意识的存在。然而,只要有适宜的刺激出现,立即就会完整地显现出来,其实它们一直都在那里。

这些意识始终被置于漠视的境地,不能全面把握宇宙终极真相,自然难以避免了。问题的关键正是如何去看待这些隐藏的意识。这些潜在意识可以阻止我们过早、过于肤浅地中止与现实的存取关系,促使往实相进入得更深。

有位钢琴演奏家,他的音乐造诣非常高,常常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音乐盛会。后来,这位钢琴家因故被囚禁,关押他的囚房只露出他的头,四肢都不能动弹,但他还是坚持活了下来。后来,他被平反出狱,随后又接到了出席世界音乐盛会的邀请。当他在舞台上弹奏钢琴的时候,很多人都惊呆了,因为他的钢琴演奏技巧比被关进监狱前还要高超,弹奏的乐曲比原来还要优美动听。

很多人都好奇地问他:“你被关押了这么多年,从未摸过琴,为什么你的钢琴演奏技巧不但没有退步,反而还进步了许多?”

他说:“在我蹲监狱的日子里,虽然没有钢琴,但我的大脑里有个想象的钢琴,我虽然手不能动,可我的思想每天都在弹奏它。”

他如此渴望成功,因而执著于对钢琴的梦,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据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潜意识最容易接纳带有情感的信息,因此,我们若是要想通过潜意识改变自己,走向成功,就一定要在与潜意识沟通时,使用带有情感的语言。

情感可分为建设性情感和破坏性情感。建设性情感有爱、愿望、信念、热情、想象、希望六种。破坏性情感有恐惧、嫉妒、憎恶、报复、贪婪、愤怒六种。

破坏性情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输入的,一旦输进去,建设性情感若不借助自我暗示之力,便较难进入潜意识。因此,要想成功,就必须用建设性情感不断向潜意识里输入正面的信念。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坚信潜能无限,与心灵财富一见倾心,坚信自己的选择,坚信心灵财富的魅力,它是经过数以百计的使用者验证过的有效方法,相信成功就一定会迎来成功。

因此,任何人不论聪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坏,也不论愿望多么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这股潜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将愿望照进现实。

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需要有人来驾驶它,而这个人就是自己。只要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

有人常以奇迹或超能力来解释某种神奇的力量,其实指的就是潜意识的力量,任何人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么几乎没有达不到的愿望。

爱默生说:一个人的个性,便是他整天所想要做的那一种人。

人类的本性中,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希望能彻底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许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将渴望和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他们具有按照成功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他们心里所想,行为所做的都是朝向成功的,因而最后都成为事实。每一种思想,只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加以贯彻,迟早都会梦想成真。

俗话说:“能够设想的东西,都能成为现实。”今天,人们所享受的千百种发明,不都是思想现实化的结果吗?有人说,思想是一种能量,它具有无限潜在的发挥力量。思想确实可以把人带进一种状况,或是带出一种情况。可以随意而思,也可以摆脱环境而想。

思想可以使人快乐,也可以使人痛苦。思想深深左右人的境遇。因思想而形成的力量,远比想象的更大得多。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如此。

在21世纪里,谁能掌握身心力量的运用,谁就是赢家!现代人不断地追求成功,想要有所成就,也希望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大多数的人都很难做到,关键到底为何?在生活周遭有很多的例子都在向人们昭示:不论一个人是否聪明绝顶,或是习得各种工作技能,成败往往就在心念之间。

人的头脑就好像是一部超大型的计算机,它不仅控制了思想和学习,也掌控了感觉、情绪,以及身体的各种反应,这不可思议的能量信息系统主宰着人一生的发展。因为任何人的改变都是在改变潜意识。所以,更确切地说,成功不是靠意志,成功是靠改变潜意识。

每一个人从小到大,任何的学习都是运用重复不断地输入潜意识而产生效果的。古语有云:“重复为学习之母。”世界顶尖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过:“一个人学习最少重复16次以上,才能记忆95%。”

由于潜意识在不停止地活动,因此人们必须保持最佳的期待心理,并由内心的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凡事都要有恒心,一旦详细描绘出自己的愿望之后,便应持之以恒,愿望才会实现。其次,潜意识也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任由个人支使的能力。如果我们持续着不良的思考状态时,可能会面临破灭的深渊而不知。

简而言之,当一个人打从心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时,就该持之以恒,即使事与愿违也要继续下去。

科学家对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做过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在关键时刻都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都能自己给自己增强信心,因此他们战胜了无数的困难,获得成功。

潜意识如同一部录像机,它会把人心中所想的事物重现出来。因此要不断地用充满希望和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这样潜意识就会让生活状况变得明朗,让希望和期待实现。潜意识本身并没有判断能力,向潜意识输入好的讯息,就会产生好的磁场,吸引好的事物。反之,负面的讯息只会带来负面的结果。

无论是在哪一种宗教中,都会有发生奇迹的描述。理由是当一个人心中充满宗教气氛时,显意识会暂时停止活动,而使潜意识浮出表面,直接发挥功能所造成的。

把愿望输入潜意识的最好方法,是必须把显意识降到最低的限度,类似睡眠的状态,然后不断反复诵念愿望。尽量把繁荣、富有、成功等的想法,储存在潜意识中,那么潜意识就会连本带利地还给人们。

长期扮演自己心中的角色,不久就会真的实现这种理想,这就是潜意识法则。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不断在心中抱着成功想法的人,持续很久的想象力会激发潜意识而产生奇迹。

以“成功预演”和“自我心像”为基础的理论是两个有效的暗示方法。

成功预演就是运用冥想在脑海中勾画出目标已经达成的情景。它包括感受目标达成时的心情,还有目标达成时的每一个情景、细节,甚至包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以及内心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感受,越清晰、越兴奋、越信以为真越好。

潜意识有不能分辨真假的特点,它会一一全部记录下来,并信以为真,思想中相信的,就会想出办法来实现它。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是“自我心像”。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一个自己的画像。在知觉里,这张画像或许模糊不清,事实上,也可能不了解它。但是这幅画像却是存在的,它完整详细地摆在那里。所谓的自我心像,是“我是何种人”的自我观念,是由人们的自我信念所造成的。

自我信念来源于人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并由此建立起自我心像。自我的观念或信念一旦进入这幅画里,它就会变成真的,潜意识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反倒会借着这个似真的观念去行事。自我心像也会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简而言之,潜意识将遵照人们自认为是什么而行事。不仅如此,你将逐步地依样行事,不顾自己的力量与意志力。自认是“失败型的人”将会想尽办法去失败,而将他的意志、善意甚至面临的好机会弃之不顾;自认是“不公平的牺牲者”,自认是“注定要受苦的人”,将不断地去寻找各种借口去证实其观点。

自我心像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一个基础,由此引发整个个性行为甚至环境的改变,我们的体验,似乎是要证实并加强我们的自我心像。所以,一个谬误的循环或有利的循环,也因此而建立起来。

一位销售业绩不好的业务员,总是在业绩上发现他的能力不行,他因此有了“证明”。一位自认为没人喜欢的女孩,总被排斥在情感的大门之外,她的态度将招来更多排斥:她那哀愁的表情,爱理不理的态度、想过分取悦于人的忧虑,或是她对周围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将她所喜欢的人拒之千里之外。

无数个事实表明,一个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改变他的自我心像,并借此创造新的生活。心灵财富训练中的观想暗示是针对自我心像改造的心理技术,通过不断地观想练习从而彻底改善不良的自我心像,建立起成功的自我心像。

思想是一张容易浸染的纸,成功与失败都是思想的结果。它一旦注入情感,就能引发“磁场”的力量,吸引相应的人、事、物。你目前的自我形象是根据你的“自我心像”中的那个过去的自我而形成的,过去的自我形象又是对经验所作的解释和评价。一个人的习惯个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其理由之一是:他从事改变的努力,几乎都只在自身的周围上,而没有在心灵上。

要成功,必须先接受成功正面的信念影响,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想象等。有多种感觉参与的暗示比单一感觉的暗示效果强得多。

只要你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就会勇敢地去采取行动,遇到挫折就不会轻易放弃。如果每一次遭遇挫折后仍会继续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愿望。

潜意识无处不在,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心灵财富训练的重要科学依据是潜意识理论和暗示理论。只不过,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都认为,潜意识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很少有人真正去全面地认识潜意识。

潜意识力量无比巨大,并且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巨大的力量,它是上天赋予的神奇力量。潜意识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精灵,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一旦发现后,会感到非常的惊喜。不管曾经多么迷茫,不管曾经把自己看成什么样,从今天开始,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聆听心灵之声,反思自我,永不放弃。

缩短心距:最靠近本质的

人际关系宝典

【心理距离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我保护意识体现。通过观察人的表情、语言、动作、行为,进而得出是否与之沟通的过程。】

有这样一首很美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是一个人在用自己冷漠的心对待爱他的人,是一个人用冷漠开掘了一条人们无法跨越的沟渠。这不是客观原因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是一个人用自己心理难以逾越的沟渠,把实际生活的距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当然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这样的心态萦绕在生活当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渐渐地靠拢过来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压力非常大。这个现象正是由于个人的心理安全距离和他人之间的实际距离出现偏差所产生的效应。一般情况下,在距对方1.5米左右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安全距离,以保证自己领空不受侵犯。这是一种保证自己不受侵扰的心理防御机制。

由此可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取决于二者之间心理距离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能保证自己不受他人或其他动物侵害,是积极防御。在现如今,为了避免伤害,人们的防御性越来越强。

科技发展在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从人的生存层面上看,科技化让人的生活日渐远离土地,从而脱离了生存之根。科技化让人们的生存空间缩小,但是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公交车上人少时,人们一般会找一个整排都空着的座位坐下。如果公交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互相拥挤着站在车厢内时,你会发现,人和人都是背对背站着,眼睛多望向窗外,身体的姿势是收缩的,生怕和别人触碰。

为什么会这样?人和人之间就像隔着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是在表明人们的心理距离在拉大。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城市的各种设施越修越高级。在一个个拥挤的都市里,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都市人为自己的居住地而得意,他们历数着都市里那些著名的摩天大楼、博物馆、大剧院、音乐厅以及大人物,其实他们忙忙碌碌很少有机会享受生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的心理距离越走越远。

“距离”是一个几何概念,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界定,词典上解释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隔。这里的“距离”,人们习惯上确定为自然距离,而很少有人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人的心理也存在距离,这种距离表现为各种情感状态。比如,现在互相之间走亲戚的人少了;年轻人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少了;知音比以往更难寻觅了……其实,这都是人们心理距离拉大的表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改变着整个世界,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人们在获得更多享受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饥荒、地震、癌症,等等,已经不再是最大的敌人,一个新的强大的敌人产生,即自身的心理问题,如孤僻、易怒、自卑、压抑、性变态、迷信、自杀等。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类离开大地母亲太久了,以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人与人之间也不再像刚刚诞生时那样彼此亲密无间、友好,我和他、他和你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有些距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弥补”,有些距离甚至不能再“弥补”。有些时候已经在彼此躲避甚至厌恶了。我们拉开距离,彼此孤独地行走在原本属于我们大家的家园中。因此,有不少人叹息:或许这正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可悲之处。

如何让心灵回归自然,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呢?在儒家看来,“天人合一”是个不错的理念。这个理念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人与天的关系上,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有一位教授问他的学生:“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喊起来?”所有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丧失了冷静,所以会喊。”

教授问:“为什么别人就在你身边,你还是要喊,难道不能小声地说话吗?”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