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5226500000052

第52章 武人——“威武不能屈”的勇士

所谓武人,是指以武安身立命的人,包括武将、士兵、侠士等。儒家文化中也有“威武不能屈”的内容,练武强身、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外,中国还有“十八般兵器”,以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

■ 古代兵器——天下谁与付吴钩 ■

“十八般武艺”,一般指18种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戈。其实,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一般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暗器三大类。

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当时山中多狼,张兴德便携刀三日内连杀九狼。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年间,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则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长兵器,最常见的是枪、棍、大刀三种,此外还有戟、叉、镋等,在古代多用于战阵冲杀。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八年抗战时,重演明代抗倭的历史,中国组织了大刀队与日本刀相抗衡,写下了现代史上特殊的一页;其刃身无异厚背砍刀,柄稍长以利双手施为,柄首有环,使用起来势沉力猛,勇悍无比,日人不敢小觑,这可能也是中国传统刀械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例子了吧。

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有木棍、铁棍、铜棍等。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柔韧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最为著名的棍法当属“少林棍”。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的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暗器主要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中国古代兵器特点显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 止戈为武——习武就是“求道” ■

“止戈为武”,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武”的解释。武的本义是以暴止暴,以武力实现和平。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已经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搏斗,用以自卫和猎取生活资料。后来,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夺财富,制造出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殷商时期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青铜武器,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也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步骑兵兴起,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变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武术的技击性也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虽然这讲的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武德观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拳道合一

中国武林重德,历代大师在择徒授艺之际,都强调“艺无德不立”,要求传人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没有合适的传人,他们甚至“宁可失传,也不轻传”。对他们来说,习武就是求道,拳与道合,艺与心合,最后达到拳道合一,拳心合一,这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尊师、谦和、忍让,这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又一道德标准。武林历来师门规矩甚严,很讲究师徒之间、朋友之间的礼仪。尊师早已成为武林的传统。

见义勇为也是中国传统的武德之一。品格正直、疾恶如仇,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因此,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重义轻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等,都是他们的信条。

武术的核心是搏击、格斗,自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但是中国武术武德受到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影响,处处体现着“仁恕”之道。武林流传的“八打”与“八不打”,就是在“仁爱”的原则下,对具体技击技术的使用加以限制,强调适可而止。

中国武术家大多表现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比武时点到为止。即便是演练武术套路,武术家也十分注重“仁”与“礼”的规范,施展时呈现出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武艺纯熟而不悬浮,感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性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

■ 历代名将——刀剑霜寒动九州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展开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战争连绵不绝的年代,有许多武将脱颖而出,留名青史。

汉末名将关羽,在历代武将中以勇猛著称。当年,袁绍大举进攻曹操,派前锋大将颜良进逼白马。东郡太守刘延遭到颜良的猛攻,连失数名上将,土卒死伤甚多。曹操派大将张辽和关羽出兵救援。当袁曹两军交战之际,关羽在千军万马中疾驰如飞,单人独骑直插颜良的营帐之中,挥刀斩下颜良的首级。曹军乘胜掩杀,袁军被杀得溃不成军。关羽从此威震天下,东吴名将周瑜称他是“熊虎之将”,陆逊则赞他为“当世雄杰”。

刮骨疗毒

一次作战时,敌方一支流箭射中关羽的左臂。后来每到阴天,左臂伤口就痛得厉害,名医华佗检查后告诉他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必须切开左臂,刮骨去毒;才能彻底根治。关羽当即应允,伸出左臂请华佗施行手术。手术时手臂血流如注,很快流满了一个盘子,但关羽却与诸将对坐饮酒,谈笑自如,华佗和众将士都大为叹服。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威武之师北伐中原,使敌人闻风胆寒。当年,他率军从鄂州出兵北伐,进抵中原。他将指挥大营设在团城,作为继续北伐的基地。金军统帅兀术,准备率精锐的铁甲骑兵和“拐子马”进犯岳家军大本营。

这一天,金军的骑兵潮水般地涌来,形势异常危急。岳飞沉着应战,一方面派亲卫军和骑兵迎敌,命将士们每人手持马扎刀、提刀和大斧,编组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腿,首先打垮了金军的主力骑兵。结果金军损失惨重,被迫向邻近的县城败退。之后,岳家军又与金兵在颍昌府决战,金军将领夏金吾被岳家军斩于阵前,金军全线溃败,宋金战局也因此改观。岳飞作战总是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祖辈都是明代将领。他从小便继承父亲保家卫国的壮志,开始了军旅生涯。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掠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各地,并以主力进攻宁海。戚继光以一部分兵力镇守台州,亲率主力赶赴宁海。戚继光训练出来的新兵士气高涨,兵行迅速,在温州西南的雁门岭大败倭寇。

但是,另一支倭寇却乘机进攻台州府城。当时台州守军不多,而且城墙不固,处境危急;闻报后,戚继光又立即挥军援救台州。他亲临前线激励士卒,将士们土气振奋,奋勇冲杀。倭寇假意败退,将抢劫来的金银故意散落在地上,想引诱戚家军捡拾,然后再杀个回马枪。但是,戚家军纪律严明,没有人在战斗中抢掠捡拾银两。结果,倭寇被尽数歼灭。

古代的名将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军事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 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 ■

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谁的兵力强,谁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财富、人口,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可以说,古代的士兵,战斗、流血、流汗和死亡,无不是为了争取和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在春秋战国之前,政府一般靠征兵获取士兵,偶尔也有募兵役的情况,招收的士兵大多来自农民。戍边的士卒很辛苦,所以《诗经·小雅·釆薇》中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因此,古代多实行轮流戍边制,如《左传》中说,齐僖公派兵守卫葵丘,约定一年轮换一次。可一年后,他却没有派人去代戍,戍边的士兵愤怒之下便杀了齐僖公。

秦汉时主要实行役兵制,秦规定16岁至6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两年,一年在当地,一年去戍边;汉朝把征兵年龄改为20岁至56岁。但都要兵农结合,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士兵要自备衣粮。

隋唐实行府兵制,士兵也要自备衣粮,不同的是他们每年只需服一个月兵役,其他时间务农。这就意味着战时不可长,营地不可远,但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食言。如隋炀帝东征高丽时,运送军资的人就有数十万,由于昼夜奔波疲惫不堪,许多人死于道路,战争历时三年,隋朝元气大伤。多年后,唐高宗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到全部撤兵时也达三年半。府兵自备衣食及戍具,若战事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便会无衣无食,甚至靠吃树皮为生。

宋明时期,政府希望用招募的方式稳定军队,提高战斗力。若非饥荒和战乱所逼,农民们是不愿意当兵的。倒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常为了些许军饷应征入伍,常常败坏军中风气,使军队战斗力不升反降。宋徽宗时,军队更是缺员严重,边兵也所剩无几。

明朝时,许多将领靠拿空额军饷发财。明武宗时,给事中王良佐奉敕选军,发现兵籍上的38万人,有24万是虚额,而剩下的14万多为老弱之兵,入选的也只有2万人,军队空虚衰颓到了极点。蒙古人兵临城下,他们被驱出城与敌交战,吓得痛哭流涕。

清朝实行“旗兵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当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的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金戈铁马,战斗力很强。

不过,自乾隆后期军中腐败之风猖獗,通过冒领、冒销等手段,半数以上的军饷帑银落入主管官员的腰包。军官石作瑞贪污的帑银高达50多万两。他曾一次赠送他的上司三斛珍珠、一万匹蜀锦。这种腐败透了的八旗军,后来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军时,根本无力招架。当时,若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乡勇力挽狂澜,真不知结果会怎样。

■ 以武犯禁——匹马秋风胆气豪 ■

《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侠客们“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壮士之厄困”。这种侠义的精神,正是中国武德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维护正义、虽死不悔的精神,是一种与不公道的命运或体制抗争的精神。

侠客最早是以刺客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身怀绝技的“士”。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被慧眼识英才的贵族招揽为门客。他们崇尚“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知遇之恩,不惜性命。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秦王的荆轲,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侠士”。

春秋时期的专诸,以勇义闻名。他生得高额凹眼,虎背熊腰,异于常人。伍子胥知其为勇士,倾心与其结交。后来,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国公子光。公子光待专诸甚厚,并告诉专诸,吴王僚夺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他请专诸相助刺杀吴王僚,专诸慨然相允。

专诸了解到吴王僚喜欢吃鱼,便专门到太湖师从名厨学习烤鱼,三月而精此技。公子光乘吴王僚派兵远征,被困楚国之际,请吴王僚赴宴,以伺机行刺。吴王僚赴宴时身穿铁甲,席间卫士不离左右。酒过三巡,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借上菜之机,仗剑刺死吴王僚。

荆轲是战国末年人,智勇双全,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秦王嬴政攻下赵都邯郸,危及燕国。燕太子丹请他去谋刺秦王,解救赵国,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慨然前往秦国。到秦国后,他以珠宝贿赂秦王宠臣蒙嘉,得以约会秦王。

那一天,荆轲向秦王献上督亢地图,秦王把地图徐徐展开,最后露出卷在地图里淬过毒药的匕首。不过,经过一番追逐搏杀,荆轲没能将秦王刺死,自己反而遇害。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清朝人。他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后闯荡北京,开办“京城八大镖局”之一的“源顺镖局”。由于他行事仁义有礼,源顺镖局在同行中声名鹊起,大江南北只要见到镖旗上有“源顺”二字,就无人敢犯。

后来,王五收年轻的谭嗣同为徒,二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谭嗣同被征招入京参与“维新变法”期间,王五全权负责他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卫工作,并积极宣传变法,发展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维新行列。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遇害,王五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收尸装殓。

后来,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入北京,王五率先响应。他组织起200多名武士攻下西什库法国教堂,又配合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不过,清政府为了讨好外国人,开始绞杀义和团。王五面对上千清兵,奋力搏杀,终因对方势众被俘,被枪杀于前门东河沿,时年56岁。罹难前,他高呼:“大丈夫生不能报效正义,以躯而殉大业,死而无憾!”

匹马秋风胆气豪

王五壮烈牺牲后,北京盛传的竹枝词中有一首专写大刀王五:“匹马秋风胆气豪,精忠报国亦徒劳,朝官安稳鸳鸯侣,不见当年王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