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梦中的远方
5232700000034

第34章 走在毓秀桥上

去年出门旅行路过陕西的时候,还特地来到韩城市南郊的居水河边,看看那座曾被一个人以三两银子卖给国家的毓秀桥到底是什么样子。一踏上此桥,才知道这是一座长近200米、宽近5米的石桥。走在桥上,看着那梭形的桥墩、石板铺就的弓形桥面,以及那桥两边柱头上雕饰着各种形状的漂亮石栏,怎不使人对卖桥人从心底顿生无限的敬意,并深深地思索那“三两银子”的价值和它所代表的真义啊!

这座桥的卖主是韩城潭马村的刘荫枢,在清朝康熙年间曾官至贵州巡抚。有一年,刘荫枢回家探亲,看到乡亲进城赶集,都被居水河所拦,来往极不方便。于是,他决定拿出自己做官这些年的全部积蓄,要在河上建一座桥。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除了他的夫人支持他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他的做法。认为他应该把这些钱财留给子孙,给他们多置些田地房宅,以防将来受冻饿之苦,何况他本人也需积攒一些钱财养老送终啊!

可是,刘荫枢并不因亲朋的反对而作罢。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他们若自己不努力读书,无知无能,我留给他们钱有什么用呢?只有他们奋发自强,才能有出息啊!”于是,他物色了能工巧匠,选择了吉日良辰,动工修建。两年的功夫,便在居水河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栱桥,并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毓秀桥。因桥给乡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刘荫枢也因此德行而誉满韩城。

又过了一些年,刘荫枢再一次回韩城探亲,当他走在毓透桥上,看到桥上人拥车挤,熙熙攘攘,心中自然充满一种造福乡里的快乐。就在这时,一直站在他身边的儿子说话了,他说:“爹,你看每天要有多少车马行人从这桥上经过啊。这桥是我们家的,以后你告老还乡之后,我们就派人往桥头一坐,只要从每个过桥人的手中收一枚铜钱,我们就有享用不尽的财富啊!”听了这话,刘荫枢心里禁不住“格登”一下,他想:“我刘荫枢建桥本是造福乡里的一件好事,我的儿子竟然想到了以桥揽财。有我活着也许他还不敢这样做,等我百年之后,他要是真的把这桥当成了摇钱树,我还能管得住吗?我一定得想法子断了他这个念头,我要让他明白:‘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的道理。”

第二天,刘荫枢便给韩城知县发了一个请帖,请他到潭马村来议事。这知县当然不敢慢怠,进了刘府之后,只见客厅里已坐满了邻里父老和当地知名乡绅。等知县坐定之后,刘巡抚说道:“我今日请大人和各位父老乡绅来家中,是有一事商量。大家都知道这城南的毓秀桥是我家所造,今天我想借回家探亲之机,把这桥卖给韩城县。”

他的话音未落,在场的各位都傻了眼,不知刘抚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个心里犯嘀咕:“刘巡抚为民造福的德行正在为大家所称赞,现在却要卖桥,是不是官当大了,想以势压人?”刘荫枢的儿子一听爹要卖桥,心里好不得意。他想:就是按造价算也得个三、五万两银子,加上这些年的利息,至少也得卖个十万八两吧。

这时韩城知县说话了,他问道:“不知刘抚院想卖多少银子?”刘荫枢伸出了三个指头。知县脸色一寒说:“刘大人,你知道府库本来就空虚,一下子实在拿不出30万两银子啊!”刘荫枢摇了摇手说:“不要这么多。”知县说:“是三万两吗?”刘说:“不,也多了。”知县面带愧色地说:“刘大人是说三千两吧,这可是连买一个桥洞都不够的啊。”刘荫枢大声说道:“也不是三千两,而是我只卖三两银子。”

此话一出,在场的乡邻父老、知县和家人都楞住了,犹其是他的儿子,都快急出眼泪了,他说:“爹,我们为建此桥,已经倾尽了家产,人家当官,家中都有钱有地,你看看我们家有什么啊?”

听了儿子的话,刘荫枢叹了口气说:“我这些年因忙于公务,一身清白,总算对得起国家和百姓,但是,却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以至使儿子有了想把这桥变成我家的摇钱树的想法。如果我满足了儿子,我就是殆害儿孙、祸害乡人啊!俗话说: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我造桥本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们造福,现在我卖桥,却是在为我自己的儿孙造福啊!许多人做官揽财,致使儿孙骄奢淫逸,多堕落成纨绔子弟,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啊!我的儿孙后代,人人都能自强自立,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说完,他命家人拿出纸笔,当众写下:“本人自愿以三两银子将毓秀桥卖给韩城县,立此为据,决不反悔。刘荫枢。”写好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万贯家财有可能变成沉重的包袱,葬送了后代前程。如今我已一无所有,总有一天后代之人会理解我的心!”

抚摸着毓秀桥的栏杆,我深深地叹道:刘荫枢是一个多么深谋远虑之人啊!让儿子贪图眼前的一时之利,无疑就会助长他的贪欲之心,从而遗害无穷。这个卖桥教子的故事,就是在今天我们读来,不是也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吗?刘荫枢的“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信条,也同样值得任何一个作父母的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