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34

第34章 科学进步(公元1488—1909年)(6)

为了防止事故殃及他人,诺贝尔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只船,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马拉湖上,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碰上刮风,船被吹向岸边,岸边的人就狠狠地驱赶他。由于诺贝尔在困境中坚持实验,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得到政府的批准,在温特维根地区,选定了一个适合的场所,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生产硝酸甘油的工厂。

硝酸甘油是用浓硫酸、浓硝酸跟甘油反应制成的,但如果在成品中清洗不够,常会残留酸的成分,这样的后果一是会腐蚀容器,二是会促使硝酸甘油自行分解而引起爆炸。当时诺贝尔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险,所以在世界各地,由于硝酸甘油而引起的火车、轮船大爆炸,以及贮存和使用硝酸甘油引起库房、工厂大爆炸的事故,都相继发生。

诺贝尔在公众对硝酸甘油的实用价值产生怀疑时,在各国政府下令禁用硝酸甘油的打击下,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暂时到使用硝酸甘油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建厂,就地生产,减少运输和贮存的事故,同时加紧研究,以改进硝酸甘油的稳定性。

诺贝尔在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一种叫做硅藻土的多孔性固体物质用来吸收硝酸甘油,第一次制成了十分安全的猛烈炸药。因此,他和他的父亲在1868年获得了瑞典科学会颁发的“雷特斯泰特奖”。

1875年,诺贝尔又成功地用硝酸甘油和火棉(硝化纤维)制成不怕水的胶体炸药,并在这一基础上制成了颗粒状的无烟火药,为现代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

人们都知道诺贝尔是制造炸药的化学家,实际上他对多种学科都很感兴趣,富于革新创造精神,一生中共获得过355项发明专利。他对文学也颇为爱好,不仅写诗还写过小说,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

诺贝尔一生研制成功了多种炸药,本想让它去为人类的和平建设服务,但在晚年,当他看到炸药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时,十分痛心。因此他主张“所有国家都应该履行和平公约”,并愿意拿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奖金,颁给世界上对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终身未婚,由于长年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被各种药品熏蚀,多次经受爆炸创伤,后来又患上心脏病,终于在1896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了。临终时,年仅64岁。

诺贝尔临终前留下遗嘱,将他遗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诺贝尔奖基金,将其利息设作奖金。从1901年开始,全世界已有五百多位科学家(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家、经济学家与和平战士以及十多个群众团体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巴斯德发展预防接种技术

路易斯·巴斯德,182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多尔城,他是一位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一生为人类健康,为微生物的研究,都作出过辉煌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发现了病原并发展了预防接种技术。

巴斯德很早就开始研究人类致病的原因,结果他发现了多种病菌。为了防止病菌传染,他向医院的医生们宣传和推广高温杀菌法。如今医院里使用的医疗器械都要用高温的水蒸气蒸煮,这种消毒方法就是巴斯德发明的。高温杀菌法除了在医学上使用,还能用来消除通过食物和饮料进入人体的病菌,如消除牛奶中的病菌等。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这种高温杀菌法称为“巴氏消毒法”。

1880年,法国一些农户养的鸡大批死亡,原因是鸡霍乱流行。怎样才能使鸡不生传染病呢?巴斯德于是向科学院送上了一份报告《传染病的免疫法》。原来,巴斯德很早就在研究鸡霍乱的病菌。起先,他把病菌培养物的浓缩液注射到鸡的身上,鸡很快就死了。后来,他把菌液放了几个星期以后再注射,鸡却没有死。经过反复实验,巴斯德认识到,病菌放置一段时间以后,不仅毒性大为减小,而且还有抗病效力。这样,他制成了鸡霍乱的疫苗,给鸡注射后,能增强鸡的抵抗力,以防止被疫病传染。

后来,巴斯德又用这种方法制出羊的炭疽病疫苗。但是,当他把疫苗注射进羊的身体以后,只见它四肢抖动,鼻孔流血,很快就死了。巴斯德把埋葬死羊的墓地掘开,仔细观察尸穴泥土,终于发现了一个奇迹:即使羊已经死了几年,炭疽菌孢子的毒性还是很强。“加温试试?”巴斯德想到。于是,他试着用高温来培养炭疽菌疫苗,结果获得了成功。

发现了培养疫苗的方法,巴斯德就开始研究使人类致病的病菌。他在研究所里进行广泛试验,制成了伤寒、霍乱、白喉、鼠疫等多种疫苗,控制了多种传染病。

巴斯德在科学界最大的成就是征服了狂犬病毒。

巴斯德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狂犬的脑髓液,并没有发现病菌,可是把狂犬脑髓液注射进正常犬的体内,正常犬马上得病死去。最终巴斯德发现,这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也就是“病毒”。那么怎样攻治狂犬病呢?

巴斯德把刚死的狂犬脑髓取出,悬挂在一个干净的瓶子里晾干,过了14天,把它加水磨成糨糊,注射进正常犬的体中,结果没有发病。第二天,取13天前死的狂犬脑髓液注射进这只犬的体中,同样没有病。这样一天天地更换,到第14天,注射刚死狂犬的脑髓液,结果这只正常犬完全正常——一种医治狂犬病的疫苗诞生了。

有一天,一个妇女抱着9岁的儿子来找巴斯德。妇女流着泪说:“教授,救救我的孩子吧!前天,他被疯狗咬了,他快不行了。”巴斯德说:“我只做过狗的试验,还没有治过人呢,怎么办?”“你就用我的孩子作第一次试验吧!”这位妇女诚恳地说。“好吧,我试试看。”说着,巴斯德取出了14天前的狂犬脑髓液。一针注射下去后,孩子睡着了。第二天注射13天前的狂犬脑髓液,孩子仍然很好。日子一天天过去,髓液愈来愈新鲜,孩子的身体也愈来愈好。到了第14天,最新鲜的狂犬脑髓液注射进孩子的身体,孩子又睡着了。巴斯德着急了,他说:“这是毒性很大的液体,孩子能受得了吗?”天刚亮,巴斯德就跑到孩子的病床旁,发现孩子正在高兴地嬉耍,巴斯德愉快地大笑起来。

巴斯德因为发现病原并为预防接种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世人的广泛尊敬。

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现象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关于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学说,将生物生理学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研究分支推进到了高级神经活动研究的新阶段。

人类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探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还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观察到了神经,但对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并不了解。到后来,盖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神经的结构,发现它和动脉、静脉一样,其中有一种不同的液体在流动。他认为,在神经、动脉和静脉中流动的三种液体,以神经中的液体最为纯净,因而他把它称为“动物灵气”。但遗憾的是,盖伦没能把神经与大脑联系起来,没能对神经的功能和“灵气”的功能给予说明。

生物是在哪里进行思维的呢?这是一个在人类诞生后几千年中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在心中,有人说在肝胆中,还有人说在脾脏中,但就是没有谁想到在大脑中,因而产生了今天的“胆小”、“心碎”、“发脾气”之说。连古希腊最聪明博学的亚里士多德,也错误地认为生物的脑只是调节空气的东西。

世界上第一个把神经和大脑结合起来从而开创现代生物神经系统研究的人,是生活于17世纪的英国解剖学家威利斯。此后,法国解剖学家维克达居尔等人又草拟出了脑的解剖学轮廓。直到18世纪,瑞士生理学家哈勒才完成了神经系统功能的第一个决定性的发现。

哈勒发现,刺激神经远比刺激肌肉本身更易于引起肌肉收缩,而且这种收缩并非随意的,甚至在机体死亡后刺激神经仍能引起肌肉收缩。他还把通往特定组织的神经切断,结果发现这些组织不再产生反应。由此,哈勒得出结论,感觉是由神经运载的,脑通过神经接收感觉信息,并通过神经传送引起诸如肌肉收缩那种反应的神经冲动。他推测所有神经都到达脑中央的接合站。

19世纪初,德国生理学家缪勒发现,感觉神经经常产生它自己固有的感觉,不管刺激的性质是什么。所以视神经不管是被光刺激,还是被猛击眼部的机械压力刺激,都感觉为闪光。此后,英国生理学家霍尔研究了另一类型的行为,诸如人手偶然碰到很烫的物体时,就会立即挪开的行为,首次发现了神经的无条件反射过程。

1873年,意大利生理学家高基找到了神经细胞染色体,终于弄清了神经细胞之间虽然靠得很近但并不互相融合的细微构造。1889年,西班牙神经学家拉蒙和卡哈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神经元学说。此后不久,英国生理学家兰利又发现了“交感”和“副交感”两个神经系统几乎作用于每一个内脏器官,但却表现出效果相反的控制作用。

1849年出生于俄国一个神父家庭的巴甫洛夫,正赶上生物神经系统研究飞速发展的时期。还在上大学时,他就立下了把一生献给生物研究的志愿。大学毕业后他又体会到,虽然自己从小就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下了很大工夫,但要从事生物学研究,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学的知识,巴甫洛夫到外科医学研究院学习了一年,接着又到国外留学两年。

在大学学习期间,巴甫洛夫就已经开始了对循环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留学归国之后,他的研究热情更为高涨。但由于当时的沙皇政府极不关心科学事业,所以巴甫洛夫的研究无人支持,连家庭生活也陷于极度的贫困之中。但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忘记了贫困,忘记了家庭。有一次,朋友看到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就凑了一点钱,嘱咐他给自己和孩子们添置几件过冬的棉衣,可他却把钱拿去买了几只狗。在巴甫洛夫看来,狗更重要,因为狗是他进行实验所不可缺少的。他的工资微薄,为了买狗并供给饲料,他常常一文不剩,甚至冬天买不起烤火的劈柴,有时连照明的灯油也买不起。

艰难是块磨刀石,它能磨砺人的斗志,谁有毅力在艰难中磨砺,谁就能磨砺出不朽的业绩。巴甫洛夫有毅力在困苦中磨砺,不久,他便发现了神经系统调节心脏和血液循环活动的事实。到19世纪80年代,巴甫洛夫又发现若把食物放到狗的舌头那里,狗的胃液就在胃里分泌出来,食物即便不进入胃,胃也会分泌胃液,但若把迷走神经在接近胃的地方切断,胃液分泌就会停止。巴甫洛夫据此提出了神经系统调节腺体和消化器官工作的学说,并因而获得了1904年的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金。

此后,巴甫洛夫又开始了对生物分泌的自动性能——生物神经系统反射的研究。他选择唾液腺作为一种方便的、容易观察的实例。他每次把食物放到狗面前的同时摇铃,后来经过20~40次这种结合实验,狗只要一听到铃声,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据此,巴甫洛夫又提出了他的神经系统“条件反射”学说,即狗听见铃声后的唾液分泌是一种条件性的反应,不管它愿意不愿意,只要它听到铃声就要分泌唾液,就像它看见食物时一样。当然条件反射也能够被解除,若当铃声出现时即给狗以电击,并不给它食物,这样重复多次以后,狗再听到铃声时不但不会分泌唾液,而且会出现畏缩反应。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不同,条件反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非条件反射则是动物生来就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因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引起了生物科学的革命,把生物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巴甫洛夫在发现条件反射之后,还立即用条件反射形成和破坏的客观方法,清楚地观察到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巴甫洛夫指出,条件反射在动物大脑半球皮质中的形成和破坏以及神经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运动,使动物得以明了复杂的现实,因而大脑皮质是反映现实状况和作出回应的好工具。进而,巴甫洛夫又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除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

晚年的巴甫洛夫主要从事精神病的研究,并为之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巴甫洛夫一生中写了《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专门著作。同时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也对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

今日被称为居里夫人的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位中学教师的家里。在那个鄙视知识的时代里,童年的玛丽娅对学习却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为了多挣点钱,能让自己和姐姐出国读书,她18岁便远离家乡独自谋生,做了一名家庭教师。

居里夫人

前后六年的家庭教师生活使玛丽娅饱尝了人情冷暖,开启了玛丽娅人生的序幕,使她开始由弱者向强者转化,为她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自身的经历她体会到要生存、进取,就必须坚强,必须奋斗。她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时期,然而我激励自己,我天性中的勇气占了优势。我的原则是,不要叫别人打倒你,也不要叫事情打倒你。”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到了一名坚强刚毅的青年,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她必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玛丽娅终于来到了巴黎,进入了法国最高学府——索邦大学理学院,她用一个卢布一个卢布积攒起来的钱换来了听课的权利。玛丽娅快乐极了,她无比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起初,玛丽娅住在德意志路姐姐家。姐姐、姐夫待她很好,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自己经济上的困难也小了些,但在那里她不能专心用功。姐夫喜欢弹钢琴,姐姐、姐夫是医生,常有病人、朋友来访,夜间找上门来的病人的铃声也常把她吵醒。另一方面,那里离学校太远,路上太浪费时间,而且往返车费也是一笔开支。一番思量后,玛丽娅毅然决定搬家。她在学校附近的拉丁区租了一间房子,这是一家六层楼房的顶层阁楼,又窄又暗,但是很安静,房租也便宜。学习环境有了改善,而生活环境却更艰苦了,为了节省灯油和取暖费,天一黑她就跑到图书馆去,那里成了她的“幸福收容所”。图书馆里明亮而温暖,玛丽娅每天在那里专心读书,直到10点钟图书馆关门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