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43

第43章 政治革命(公元1640—公元1905年)(7)

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是巴黎武装起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它的中央委员会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革命政府,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它的主要失误在于,没有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进军凡尔赛和坚决镇压反叛势力,而是急于把权力移交给刚刚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尽管如此,1871年3月26日举行的公社选举,仍然是一次无产阶级主持的、真正民主自由的、其结果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创举。选举以不记名的民主方式进行,投票共28.7万张,包括4月16日补选的委员在内,共选出公社委员89人。其中工人和知识分子六十余人,职员约十人,此外还有军官、资本家、小商贩与职业革命家。

巴黎公社的主要政策内容是,力求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公社委员会宣告巴黎公社为法国现今的唯一政权,凡尔赛及其附庸发出的命令、通告一概无效。公社委员会取缔旧警察机构,废除征兵制,国民自卫军为唯一的军事力量,并对法国司法、邮政等机构进行改组改造。

巴黎公社力求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方面作出了重大尝试。公社设立执行、军事、财政、司法、治安、劳动与交换、粮食、教育、社会服务、对外联络十个委员会,作为新的政权机构,执行以前各部门的职能。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管理国家。公社委员由普选产生,可根据选民要求随时撤换。成立公社委员调查委员会,对公社委员进行监督,防止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老爷。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劳动立法方面开始进行某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或倾向的改革试验。例如,通过了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场转变为工人协作社的法令;改变薪金收入高低悬殊现象,实行保持合理差别的劳动报酬制度;批准经工人讨论通过的章程,开始劳动者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试验;制定保护工人直接利益的劳动立法等。此外,公社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军需民用,同时进行了教育改革。

巴黎公社的成立,给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以梯也尔为代表的反动阶级,无法容忍人民政权的存在。当梯也尔逃窜到离巴黎18千米处的凡尔赛时,手下的残兵败将才两三万人,根本无法同巴黎的起义力量对抗。巴黎公社成立后,他不惜与俾斯麦勾结,跟普鲁士侵略者一起来扼杀公社。俾斯麦释放了在色当等地投降的十万名法军俘虏,还允许梯也尔的军队通过普军阵地,从北面进军巴黎。

从4月2日起,公社战士与凡尔赛政府军在巴黎近郊展开了激战。4月8日,凡尔赛政府与德国代表在卢昂达成协议,由德方释放十万名法国战俘以补充法国军队,而公社在第一线作战的全部兵力还不足二万人。5月8日,政府军开始炮轰巴黎城。5月10日,法德达成秘密协议,允许凡尔赛军越过德军防线进攻巴黎,德军对巴黎实行封锁,切断粮食供应。5月21日,凡尔赛军由公社的内奸迪卡特尔指引从圣·克卢大门攻入巴黎城区,公社开始了悲壮的流血周。5月21日至22日,凡尔赛军队已占领巴黎的三分之一。5月23日,凡尔赛军队占领蒙马特尔,公社战士与之进行街垒战。5月27日下午4时,5 000名敌人向不到200名公社勇士据守着的拉雪兹扑来。掩护公墓的一座街垒很快就陷落了。勇士们的炮弹早已打完,他们以大炮为掩体,用步枪射击敌人。傍晚时分,公墓的大门被炸开,敌人冲进了公墓。战士们等敌人逼近时,就在坟墓间同他们展开白刃战。身负重伤的战士勇猛地抱住敌人,一起滚进被炸开的坟穴里。最后的一批战士,在一堵墙前惨遭杀害。

5月28日,公社战士余部进行最后的抵抗。凡尔赛军队在占领巴黎前后对公社社员进行了血腥镇压,共有十万余人惨遭杀害,六万余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失败了。

导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广阔空间,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尚未成熟。而在法德议和后,力量对比于公社十分不利。第二,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革命运动的有力配合,亦未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孤军奋战导致最后失败。第三,公社自身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出现了严重失误。公社委员会内部在作战紧要关头出现重大分歧,在5月中旬甚至一度濒于分裂。因此,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虽然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创建新社会的有力尝试。巴黎公社标志着19世纪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达到了新的高峰。

俄国革命

俄国位于欧洲的边缘,由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大块缓冲地带构成。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俄罗斯人的历史经历完全与其他欧洲人不同,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文化也相应不同。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这场战争为1905年的俄国革命准备了舞台。

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

第一个俄罗斯国家是公元9世纪以基辅公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俄罗斯国家不仅越过黑海与拜占庭进行贸易往来,还越过波罗的海和西北欧有大量的贸易交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7世纪时,尤其是1682—1725年在位的沙皇彼得大帝,大大加快了俄罗斯西方化的进程。

1682年,彼得刚即位,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借助兵变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七年以后,彼得长大了。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欲废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软禁起来,彼得登上帝位,世称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亲自执政的俄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彼得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有出海口,有了出海口,就等于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1695年1月,彼得一世亲率三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加上战争缺乏后勤支持,这次远征失败了。但彼得大帝并不灰心,他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亚速海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占领亚速海以后,彼得一世尽全力治理国家经济。几年后,俄国逐渐富强起来,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1700年秋,彼得一世率领三万大军从莫斯科出发,两个月后到达瑞典城堡纳尔瓦。彼得等队伍集结完毕,立即下令围攻。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俄军的炮弹都快打完了,纳尔瓦依然在瑞典人手里。几天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指挥一万多名瑞典军人,首先击败俄国的盟友波兰和丹麦,然后来到纳尔瓦,增援被围的瑞典军队。

北欧的冬天异常寒冷,俄军在纳尔瓦激战了将近一个月,后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俄军上下怨声载道。瑞典军队在凌晨时分突然发动攻击,俄军立时乱作一团,被瑞典军队的大炮轰炸得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战斗结束后,俄军几乎全军覆没,大炮和各种武器全被瑞典人缴获,彼得一世侥幸逃出包围圈。

回国后,彼得一世发誓重建俄国军队,彻底打败瑞典。首先他在国内进行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为了购买武器装备,他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他又下令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这样很快重建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他命令每三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钟,很快就铸造了300门大炮。他还命令每一万个农民要缴纳一艘战舰的钱,然后又征集工匠建造船只,迅速地造了四十多艘大船和二百多只小船,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

1702年,彼得一世指挥强大的俄国军队向波罗的海进军。这一天,他们包围了纳尔瓦附近的尼恩尚茨堡。几十门大炮整整轰击了一天,瑞典军队抵挡不住举手投降,俄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攻下尼恩尚茨堡后,彼得率领军队攻占了吉诺特要塞、纳尔瓦城堡,瑞典全线溃败。

在征服瑞典后,彼得一世成功夺取出海口,打开“面向西方的窗户”的目标完成了第一步。然后,他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1712年,彼得将彼得保罗要塞建成为一座新城市,取名圣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21年,俄国和瑞典签订和约,俄国占领了瑞典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成功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改称“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被国人尊称为“全俄国的伟 大皇帝和祖国之父”。

普希金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基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普希金从小就由农奴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述民间故事和传说,因此深受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影响。1811年,他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并和一些十二月党人接近。

学生时代起普希金就开始写诗。他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为反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到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如《自由颂》、《童话》、《致恰达耶夫》、《致普柳斯科娃》、《乡村》等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作都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

普希金的政治诗当时在进步的贵族青年中间广为流传,对解放运动起了促进作用,也因此引起了沙皇的恐慌。亚历山大一世曾恨恨地说:“我们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由于皇村学校一些教师的说情,普希金才免于被流放西伯利亚,而被放逐到南俄。从1820年起,普希金在南俄生活了四年。在南俄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更为密切,结识了“南社”的领导人彼斯杰尔,参加了他们的秘密集会,并写了号召反对农奴制、杀死暴君的著名诗篇《短剑》。此外,还写了《囚徒》、《致大海》,以及一组叙事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茨冈》等不少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作品。

普希金

长诗《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尔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里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人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但两年后,阿尔哥和茨冈人发生了新的冲突。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于是怀着报复心理杀害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阿尔哥这种凶残的行径,遭到茨冈人的唾弃,他孤零零地流浪在草原上。长诗大量描写了茨冈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诗的前半部写阿尔哥对城市社会的厌恶,希望“回到自然”,在茨冈游牧群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惯用方法。但诗人也揭示,一个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想脱离本阶层,摆脱本阶层的传统影响,同以劳动为生活基础的普通人融为一体,这是很困难的。诗的后半部暴露了阿尔哥由于贵族阶层的思想习惯所养成的个人主义劣根性。诗人用老茨冈纯朴的原始民族的美德同阿尔哥的利己主义两相对照,深刻地揭露了阿尔哥私有欲的贵族阶层本性,所以长诗后半部也是对贵族社会的批判。长诗展示了阿尔哥性格的复杂和矛盾,他作为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青年的形象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1824年,诗人因和南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回父亲的领土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的生活。这时他认真研究了俄国历史,搜集民歌、故事和童话,深入接触民间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他创作的内容和民族特点,这对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1825年,他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问世。

《鲍利斯·戈都诺夫》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的历史事件。大贵族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了幼小的皇子季米特里,并于1598年登基称皇。但这个阴谋事件被一个年轻的僧侣葛里戈里得知,葛里戈里于是僭用季米特里之名投奔波兰,在波兰贵族地主的支持下,于1604年起兵进攻莫斯科,推翻鲍利斯,并自立为王。戏剧冲突是在鲍利斯和假皇子之间展开的。鲍利斯厉行苛政,又取消了犹利节,丧失了民心,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倒台。假皇子正是利用了人民对鲍利斯的不满情绪而取胜,但他怀着个人野心,引导波兰军队入侵,为一己私欲而背叛祖国,终于被人民看穿真相,最后人民也不再支持他。因此当假皇子登基时,人民不是高呼“万岁”,而是“沉默着”。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指出“人民的公意”才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这是作者民主主义观点的鲜明体现。剧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全剧共分23场,地点不断变更,时间跨越七年之久,出场的人物众多,这些都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格式。剧中有很大的群众场面,这在俄国戏剧里还是第一次出现。普希金写作《鲍利斯·戈都诺夫》的时候正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年代,剧本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力量,这正是该剧本意义之所在。这一点正是十二月党人所欠缺的,他们的悲剧就在于脱离人民,害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剧本因为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遭到沙皇政府的禁演,一直到诗人去世后很久,在1870年才首次得以搬上舞台。

诗人于1826年回到莫斯科,那是在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起义失败以后,刚即位的新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收买人心而把普希金召回。沙皇曾问普希金,假如起义时他在彼得堡,他将会做什么。诗人明确地回答他,他会站在起义者的行列里。

在莫斯科期间,由于新皇尼古拉的诱压,普希金曾一度对沙皇抱有幻想,希望沙皇对十二月党人能采取宽大措施。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幻想,写出了《阿里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著名诗篇。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称赞普希金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国文学始祖”;果戈理称普希金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精神唯一的特殊的体现”。

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