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54

第5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元1939—1945年)(4)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战争期间这样评论他:“丘吉尔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在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下战斗,感到无比幸福。今天,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病逝,享年91岁。

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

1897年12月21日,斯大林出生在俄国库拉河畔一个古老的集镇上,他的父亲是一个穷鞋匠。作为一个相继夭折了三个孩子的母亲,斯大林的出生令她备感欣慰。

母亲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区神甫,9岁时母亲就把他送进哥里的教会小学读书。教士们很快就注意到,这个贫家孩子比那些富家子弟能更轻松地朗读课文。他不仅大胆、敏捷,而且具有非凡的意志力和可贵的进取精神,贪婪地阅读各类书籍。在校长和本地一个神甫的帮助下,他还得到了一笔奖学金,从此他就成了东正教徒学府的一名学员。

斯大林

斯大林十分厌恶那座由修道士看管的兵营一般的学校。整天的课程除了经院神学的说教以外,就是无休止的祈祷,他喜欢看的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却统统被视为触犯沙皇和神学教条的禁书而不允许接触。

小时候的斯大林仿佛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他自己要得到的东西就一定想办法得到,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一次,他在宿舍阅读雨果的《九三年》,不料一个学监闯了进来,没收了书不说,还到校长那儿告了一状。他因此受到了警告。但是,斯大林压根儿没把校规和警告放在眼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读起更多犯禁的书籍来。当斯大林第13次在教堂楼梯上被发现时,校长发火了,罚他长期禁闭,并给予严重警告。后来,斯大林参加了学校中一个秘密辩论团体和城里一个名叫“麦撤墨达西”的社会主义组织,学校因此以“欠缴学费”和“无故旷课”为借口,将他开除了。

失学后,靠朋友的介绍,斯大林在梯比利斯地球物理观察站谋得了一个测量员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一面埋头攻读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一面组织工人们学习,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1900年,为了声援欧洲的工人运动,斯大林负责筹备了高加索第一次五一节的示威游行。那天一清早,一群群工人向郊外的盐湖集中,人们手擎横幅,上面用俄文、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文书写着革命标语,两面旗帜上还贴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画像。在《马赛曲》的乐声中,斯大林向五百多名工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最后他表示,为了让暴君知道工人阶级的力量,明年的游行要把红旗插向市中心。

1901年五一节前夕,斯大林的秘密活动和行动计划被敌人侦破了,警察奉暗探局之命包围了观察站,他已经不能回去了。于是,他搞了一张假护照转入地下工作,过起了职业革命家紧张而危险的生活。

位于黑海岸上的大港口巴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组织,以领导工人开展斗争。斯大林奉命到那里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他的艰苦努力,巴统社会民主党几星期后在一位工人家里举行的“新年晚会”上宣告成立。

为了迅速发展革命组织,提高工人阶级的斗争觉悟,斯大林用梯比利斯带来的设备搞了一个简易的印刷所,亲自起草传单和宣言书,然后由工人把印刷品取走,散发到附近的炼油厂、货运码头和铁路。工潮很快闹起来了,短短五天的时间,斯大林就亲自组织并指挥罢工工人进行了三次群众性的政治示威。面对沙皇军队的血腥镇压,他没有退缩过一步。工人们的奋起反抗,接踵而来的流血事件,使巴统的骚乱达到了沸点,斯大林对这一局势深感欣慰。

沙皇政府为巴统这座城市的苏醒深感不安,派出密探四处寻找“罪魁祸首”。1902年4月,在一次巴统委员会的会议上,斯大林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在高加索度过一年半的监狱生活以后,斯大林又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东部伊尔库茨克州的新乌达村三年。他不能容忍与政治隔绝三年之久,一到目的地就开始筹划逃跑的路线。当时日俄战争迫近,满洲边界防范也处于混乱之中,他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坐上一辆农民的大车,横渡雪原,向乌拉尔西行,终于重新踏上了梯比利斯的土地。

1905年底,斯大林以南高加索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芬兰坦墨福斯召开的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那里,他与列宁首次见了面,并加入了俄国革命运动的主流。会后,他重新回到了高加索,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和斗争策略,出色地领导了这一地区的布尔什维克,使当地的布尔什维克组织成为列宁党的坚强堡垒。

后来列宁交给斯大林一个任务,在俄国革命运动中心——首都彼得堡——直接领导《真理报》的创刊,斯大林欣然前往。

为了给报纸筹集经费,当时他们组织了一场音乐晚会。斯大林对他本人是否参加晚会拿不定主意,临行以前,他向一位中央委员询问了那里的安全情况,不料那人是个内奸,他用花言巧语诱骗斯大林放心前去,暗地里却去密报暗探局。音乐会开幕不久,有人就觉察到了危险的迹象,连忙让斯大林穿上女人的大衣逃出这个陷阱,但已经来不及了,他又一次落入了沙皇政府的魔掌,被关进彼得堡监狱。五个月后,斯大林被押送到气候严寒、荒无人烟的莫纳斯蒂尔斯科耶流放地。沙皇政府为防止他再次逃跑,不久又把他押解到北极圈以北的库卡村流放地,将他与整个世界隔绝开来。

从1902年到1913年11个年头中,斯大林前后被捕7次,流放6次,出逃5次,争取到10年的秘密工作时间。这一次,由于沙皇政府的严密防范,他不得不忍受四年流放生活的煎熬。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不久,斯大林终于得以回到彼得堡,担任了列宁党起义总部的成员,积极参加和协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接到叛徒的密报,决定攻打起义司令部斯莫尔尼宫,查封《工人之路报》编辑部。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刻集合部队向司令部靠拢。漆黑的夜晚,沙沙的脚步声和铮铮的武器撞击声刺破了四周的宁静。没过多久,斯莫尔尼宫的大门口已经架起了四挺机关枪,由革命士兵组成的巡逻队正把守着附近的每个要塞和街道,武装的赤卫队员赶到了《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即刻撕去了临时政府的火漆封条……在列宁身边,在无产阶级大搏斗的风暴中,斯大林成了革命事业中一个坚定、沉着的指挥员。

1922年4月,鉴于列宁身患重病离开第一线工作,斯大林被选举担任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列宁曾经担心过斯大林能否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事实证明列宁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重要位置上,他确实犯了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

正当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继续迈进的时候,德国法西斯公然撕毁刚签署不久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妄图用“闪电战”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一场更为严重的挑战。斯大林英勇地领导苏联人民投入到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来。他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军民为捍卫每一寸土地献出最后一滴血。几个月后,当德军先遣部队推进到离莫斯科二十多英里(约32千米)的地方,所有的人民委员部门和政府各部门都撤到古比雪夫时,斯大林仍坚持留在莫斯科,在大炮的隆隆轰鸣中检阅了红场上的军队。红场阅兵式向全世界宣告,苏联人民必胜的意志没有动摇。

在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苏军挫败了德国法西斯35个师对莫斯科的进攻,粉碎了希特勒“闪电战”的计划。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中风,倒在沙发旁边的地毯上与世长辞。斯大林的一生功勋卓著,虽然他的缺点和错误也很突出,但其功绩将永载史册。

莫斯科红场阅兵式

希特勒对苏联的战争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战略,他一方面派兵入侵斯大林格勒,一方面希望及早占领莫斯科,消灭苏联红军,结束苏德战争。

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从南翼向莫斯科发起了代号为“台风”的进攻,并于10月2日突破了莫斯科的苏军外围防线。战争进行到10月中旬,已有大量红军将士为国捐躯,数十万苏联人成了德军的俘虏,苏军未能有效地挡住德国从西、北、南三面对莫斯科进行的包围,莫斯科命悬一线。

值此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苏联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调兵遣将,任命朱可夫将军为改组后的方面军司令员,负责组织几个最紧要地段的防御作战。同时迅速将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距莫斯科800千米外的古比雪夫。而斯大林本人则拒绝离开,他要留在莫斯科,誓与莫斯科共存亡。

斯大林及其最高统帅部定下了在莫斯科近郊大量歼灭德军,坚决粉碎敌人进攻的战略方针。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能够顺利实现,斯大林下令苏联红军依托各种防御工事,大量消耗德军的力量,以抗击敌人的进攻。这种作战策略为苏方迅速组建、调集强大的后备力量进行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斯大林还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改变当前这种不利态势,除了军事上的因素之外,还要促成首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浴血抗战。这样才能保住莫斯科,保卫全国。

为此,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0月19日宣布莫斯科戒严,并号召莫斯科全体公民“不惜一切,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次日,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又以《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为题发表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时,用生命保卫莫斯科,保卫国家。莫斯科人民热烈响应斯大林的号召,他们临危不惧,奋勇抗战,纷纷表示要在红场为列宁战斗。正是有了莫斯科乃至全国人民作为坚强的后盾,前方将士浴血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挫败了希特勒在10月中旬占领莫斯科的企图。

时间进入11月以后,莫斯科的天气更加寒冷,保卫莫斯科的作战也进入了转折关头。苏联红军虽然已将德军顽强地阻滞在外线,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莫斯科被敌人包围的险恶处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已经临近,值此苏联人民的重大节日到来之际,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这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能否安全度过24岁的生日,也有不少群众既为斯大林这位伟大统帅自身的安全担忧,又把斯大林留在莫斯科看成是一种安全和希望的象征与保证。鉴于国家、军队和人民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需要,斯大林决计采取措施,进一步激励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更加充满信心,直至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尽管敌人的飞机在盘旋,前方将士在拼杀,但11月6日这一天,苏联领导人依然在莫斯科地下铁道“马雅柯夫斯基”车站的月台上隆重举行了十月革命节的庆祝大会。斯大林专门作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的报告。

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红场上人群如潮,照例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和阅兵活动。这次传统的阅兵式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准备的,并采取了非常严密的防敌空袭措施。庆祝活动开始后,莫斯科红场上革命歌声响彻云霄。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捷米耶夫将军直接指挥阅兵式,同时负责整个莫斯科防区的工作。

当《斯拉夫告别曲》奏响时,斯大林庄严地站在列宁墓前,检阅了斗志昂扬的红军队伍,向受阅官兵郑重致意,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做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做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肩上,希望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

参加阅兵的全副武装的红军官兵,迈着雄伟、整齐的步伐在列宁墓前通过,接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检阅,随后则以莫斯科红场为起点,直接开赴各个战火纷飞的前线,参加对法西斯德国的战斗。

在敌军围困的战场上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和阅兵活动,不仅鼓舞了民心士气,同时也震慑了敌军。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初,希特勒急不可待地要进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了。他命令中路必须在八天到十天之内开始行动,“包围他们,击败他们,消灭他们”。

10月2日,对莫斯科的大规模进攻开始了。进攻的代号是“台风”,意思是他的进攻像台风似的猛袭苏联人,要在莫斯科前沿歼灭苏联人的作战部队,要把苏联打垮。

但是,独裁者希特勒又一次犯了自大的毛病。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他认为还不够,又下令北路的陆军元帅冯·李勃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在北面与芬兰军队会师,并继续向前推进,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他又下令伦斯德同时清扫黑海沿岸,拿下罗斯托夫,夺取迈高普油田,向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地区的最后联系。伦斯德向希特勒解释,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作四百多英里(约640千米)的跋涉,队伍的左翼将危险地暴露在敌人面前,这时希特勒对他说,南路的苏军现在已没有多大抵抗能力了。伦斯德对于这个荒谬可笑的命令只好报以假笑,果然,他以后碰到的是与希特勒的估计截然相反的情况。

德军沿着当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老路一直向前推进。10月上旬时,德军几乎没花什么力气就包围了在维亚兹马和勃良斯克之间苏联的两支部队,据称此段俘虏了65万人,还有5 000门大炮和1 200辆坦克。到了10月20日,德国装甲部队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距离莫斯科仅40英里(约64千米)的地方。这时,的确让人品到希特勒发动的“闪电战”的滋味了。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急忙向后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

这时,就连头脑清醒的哈尔德也相信,凭着希特勒大胆的领导和有利天时,在苏联的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老天爷帮了苏联人大忙: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每门大炮都得用许多马来拉才能前进。所有车辆都陷在泥坑里,一直陷到车轴部分,甚至牵引机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不到几天,一大部分重炮就动弹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