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5237700000034

第34章 回首故国:宋太祖之死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一直以来被视为千古疑云。这就要牵扯到宋太宗赵匡义这个人了,赵匡义是宋太祖的亲弟弟,两人皆为将门子弟,只因早年跟随兄长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这才一同为后周皇帝所器重。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做了皇帝,赵匡义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封了王。按理说,赵匡胤如果是正常死亡,他应该将皇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而不是皇弟赵匡义,再说赵匡胤生前也并没有立下“兄终弟及”的遗言。宋朝官方正史上说宋太宗赵匡义的即位是名正言顺的,是太祖皇帝传位给他的;但民间野史上却说,赵匡胤是杀兄弑君,密谋篡位的。关于宋太祖的即位名正言顺与否,这好像跟百姓们没有一点关系,百姓们也不会出言中伤这位皇帝。说到杀父弑君、杀兄弑君最后登上皇帝宝座的人中国历史上是不胜枚举,他有这个胆量诛杀自己的父皇和兄长,就完全有这个能力篡改历史。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可以要求史官随意更改历史真相,已达到他抹杀真相的目的,从而掩盖自己的罪行。赵匡义此人城府极深,心肠之歹毒远胜于宋太祖。宋太祖虽然发动政变,企图一统天下,但是他并没有诛杀太多的俘虏和功臣,宋太宗一即位就杀害了很多有功之臣和降国国君。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活该宋太祖命中有此劫,当年他是怎样诛杀后周皇室的,现在也轮到皇弟赵匡义怎样对待他了。

宋太宗赵匡义身为晋王,是太祖皇帝的皇弟。封建王朝有个原则就是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先帝的嫡长子,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理应是他的长子继承大统,为何会是跟皇位无缘的晋王赵匡义。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因避讳太祖皇帝的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关于赵炅的即位,一直被视为千古之谜。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召唤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进宫见驾。宋太祖将身边的侍女和太监全部都支开了,宫内只剩下宋太祖和其弟赵光义两人,赵匡胤和晋王对坐而饮,共商国事。宫外的侍女和宦官透过窗户在烛影的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不时的离开席位。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的斧声清晰可闻。

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太监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

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令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赵光义早已安排精通医理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诧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该与家人商议一下。

王继恩催促道:“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

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殿外稍后,自己去通报。程德玄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宫内。

宋皇后见王继恩回来,迫切的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却说:“是晋王到了。”

宋皇后始料未及,见赵光义到来,她满脸愕然,皇后乃后宫之主,对政治十分的了解,也非常的敏感。

她得知事情已无法再扭转局势,面对抢先进入宫内的赵光义,宋皇后急中生智,哭喊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宋朝时期,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也就只好承认赵光义这个皇帝,只有暂时承认赵光义这个皇帝,稳定人心,宋皇后母子才能平安,才能免遭毒手。

虚情假意的赵匡义装成一副伤心流泪的样子,道:“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因为宋皇后很清楚,她的皇子德芳还太小,现在又被赵光义抢先一步进入宫中,要是不承认赵光义这个皇帝,就必然会被灭口,遭致杀身之祸。宋皇后为了活命,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赵光义就这样登上了帝位。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历来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宋太祖赵匡胤乃武将出身,身强力壮,平时连伤风感冒都很少,更不要说会在一夜之间暴毙。这天地间又会什么病毒会在一夜间致人死命的,就算是不治之症也会有征兆吧,头一天还好好的,精神焕发,第二天就死了,谁相信?谁也不知道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宋太宗赵匡义躲闪的动作也是出于什么目的,没有人知道,史书上也没有明确记载。从宋太祖生病到去世只有短短两三天时间,赵匡义放佛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也不会预先让程德玄守候在开封府外面,他这分明是在阴谋篡位。宋太宗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坐的安心,也要想尽办法昭告天下,他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赵光义要以此说服天下人,只能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给史官密诏篡改历史,另外就是将他的生母杜太后搬出来。赵光义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百官一个说法,为了让他的帝位处于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宋史上记载,杜太后临终前一刻,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太祖也在场。

杜太后拼着最后一口气,奄奄一息的问太祖道:“胤儿啊,你何以能得天下啊?”

宋太祖犹豫了一下,道:“胤儿认为是蒙受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

杜太后淡淡的一笑,道:“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深受教诲,便接下太后懿旨。

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其实,这段历史只有宋太宗等四人知道,现在宋太祖死了,杜太后也死了,死无对证了,至于说赵普起诏的说法就更没有人知道,赵光义做了皇帝,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做主的。宋太宗说遗命之事是千真万确的,赵普就算知道没有此事,他也会迎合太宗,说确有此事。这或许只是太宗和赵普两个人的秘密,至于说有没有遗命存在,只有他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