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5237700000009

第9章 国仇家恨:后周兴师发难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既是李唐皇室的喜庆之年,又是他们的沮丧之年。喜庆之年是因为六皇子李从嘉的长子李仲寓在这一年出生,南唐后继有人,李从嘉做了父亲,李璟也做了皇祖父。但是,又是南唐皇家的悲剧之年,同年,后周开始对南唐兴兵犯境。南唐王朝在元宗皇帝李璟执政的后期,国力日衰,可能是因为官员奢靡贪污成风所致。晚年的李璟也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只想将南唐江山延续下去,苟安于江南一隅。虽然也曾有过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但是,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想的要一统天下还世间一个太平,实际行动却与心中所想背道而驰。这些都是源于人的性格,南唐烈祖皇帝迷信仙道,一心想要得道成仙,最后却误食丹药而死。元宗皇帝虽有大志,有创建太平盛世的决心,但却又极度奢侈,就连他自己也管不了自己,他也想收敛,却怎么也收敛不了,奢侈似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这些都是人性上的弱点和缺陷,所以人无完人。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南唐元宗皇帝李璟面对南唐国内忧外患,决心中兴南唐,故次年,也就是公元958年改年号为中兴元年。不改中兴倒也罢了,说来也怪,就在南唐改年号中兴元年的这年后周开始对南唐用兵。大军压境,南唐似乎濒临亡国。元宗皇帝被迫只好和后周求和,向后周称臣进贡,这还不算,还强行让南唐削去年号,帝号,沿用后周的年号,元宗皇帝李璟也是从这一年被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承认后周是正朔,正式成为后周王朝的附属国。虽然这些条件对南唐来说不算什么,无非是一些虚名而已,但如此一来无疑于亡国大耻。后周开出的这些条件,对南唐国不造成实际影响,只要不是赔款割地,但对当了这么多年皇帝的李璟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作为一国之主对南唐国上下臣民也无法交代,自己的国家成了别国的附属国,成为他国的奴隶,南唐国的那帮爱国的子民会怎么想?然而,这总比直接亡国要强多了。

公元958年,正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在位,李璟在政治上输给了周世宗不算耻辱,他虽然是英雄,但周世宗亦为豪杰。这叫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周世宗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他虽然在位仅仅只有六年时间,即公元954年至公元959年在位,但在位期间政绩卓然,南征北伐,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周世宗柴荣祖籍邢州尧山柴家庄,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豪门望族,周世宗柴荣年轻时随商人颉跌氏到江陵贩卖茶叶,当时就对社会的弊端有所体验。史家对他形象的评价是:“器貌英奇,善骑射,略同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柴荣不仅是周太祖郭威的侄子,又是他的养子。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去世,作为郭威侄子和养子的柴荣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显德元年。周世宗继位以后,大兴改革,励精图治,迅速恢复中原地区经济。南征北伐,为迅速歼并藩镇割据势力作出巨大贡献,北伐契丹,收服二州三关,为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军事上,周世宗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检阅禁军,淘汰老弱,选留精锐,招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在政治上,周世宗严禁贪污、惩治玩忽职守之官吏。在经济上,周世宗停废赦额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荒户田;颁布《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六十州的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总之,关于周世宗柴荣的政绩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他算得上是一位有为之君,在位六年却政绩不婓。

从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起,周世宗柴荣开始了他的讨伐大业。第一个被讨伐的国家是后蜀,陆续收复秦州、凤州、成州、阶州四州,此后曾三次讨伐南唐,而且周世宗还是御驾亲征,到后周显德五年,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的时候,后周已取得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南唐王朝总共才三十几个州,后周就霸占了十四个州,相当于南唐的半壁江山。此时的南唐已立国于江南一隅,后周弹指之间就可将其覆灭,元宗皇帝李璟最后被迫求和,落得一个附属国的名义传国。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又逐渐向北进攻,讨伐辽国,窃取辽国的瀛州、莫州、易州三州及瓦桥、益津、淤口三道关隘。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的一天,辽国集中兵力对后周进行反攻,周世宗柴荣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病死于战场,后周只好缓缓撤兵,后周最终北伐未遂。

公元958年的一天,南唐元宗皇帝李璟紧急召见大臣上朝议政。这一天,却与往常不同,皇帝并没有按常规在早朝和晚朝上与大臣们商讨国事,却突然给众大臣降了一道旨,临时举行朝会,搞的诸位大臣人心惶惶、手忙脚乱,来不及准备,接到旨意后就这样慌慌张张的火速赶往宫中觐见元宗皇帝。朝堂之上的诸位大臣也明显感到气氛不对,谁也不敢妄言,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大臣们出气都不敢大声,大殿上安静的可怕,安静的几乎可以听见人的呼吸声,大臣们就连咳嗽一声的勇气也没有。大臣们明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知道元宗皇帝为什么紧急召见他们,可就是没有一位大臣敢上前搭话。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元宗皇帝正龙颜大怒,可以说正在气头上,没有一位大臣敢去招惹他。元宗皇帝的脸色很难看,甚至绷得很紧,他的表情也很沉重,紧锁着眉头。坐在龙椅之上的元宗皇帝瞅了瞅朝堂上的诸位大臣,一个个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元宗皇帝也感到救国无望,可以说他已对这帮大臣彻底的失望,心灰意冷的元宗皇帝见此时正在攻打他大唐的后周却束手无策。

一筹莫展的元宗皇帝面对着满朝文武大臣道:“这周国的大军正向我大唐步步逼近,眼看着大唐的江山顷刻间就要沦陷,真到了那个时候,周军一旦攻下我大唐,你们的妻儿老小都会跟着遭殃,百姓也会成为亡国奴,朕真的不敢想象,要是祖宗的江山当真毁在朕的手上,朕就是死了也没有脸去见祖宗啊!诸位爱卿此时国难当头,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此时的南唐可以说是亡国在即,也许元宗皇帝真想找个人为他分忧,但是望眼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句话,君臣之间就这样僵持着,干耗着。面对势如破竹的周军,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显得束手无策,一个个将头埋的很低,甚至都不敢抬头看元宗皇帝的眼睛。元宗皇帝李璟此时方才大彻大悟,大臣们之所以不敢发一言,显然是被勇猛的周军给吓破了胆。此时的南唐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的地步,若贸然兴兵还是会自讨苦吃,难免会吃败仗,因为周军已不战而屈唐国之兵。南唐的这帮文臣武将们,还没有跟周军交战就已然没有了士气,将士们军心一散,怎么可能取胜。李璟深深的意识到了这点,他大唐的军队之所以节节败退,连吃败仗,是由于缺乏良将,将士们缺乏与敌军较量的勇气,无论敌军战斗力如何,将领怎样,但唐军首先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周军。对于这点,元宗皇帝李璟开始自我反省。

元宗皇帝李璟对手下这帮臣子是大失所望,道:“你们不是常念叨要为朕分忧吗?为了朕为了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怎么现在到了关键时候,需要尔等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朕分忧呢?况且这不是在为朕自己,这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家园不遭到敌国的破坏,你们是在保家卫国明白吗?朕真是白养你们这帮奴才了!算了,要是这样还是派使臣去跟大周求和吧!看这样子朕也指望不上你们了。”

元宗皇帝此话一出,朝堂上的那帮大臣们便开始慌乱起来,彼此间交头接耳,开始发表起自己的意见。

时任兵部尚书的韩熙载率先从队列中站出来,慷慨激昂的劝道:“皇上,臣以为此时万万不可向周求和。一旦我大唐向周称臣,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会更加凌辱我大唐子民还有皇上,再说还不知道他们会开出什么条件呢,要是我大唐向周称臣势必会让我们割舍城池给他们啊!我大唐退一尺,他们就会进一仗,我们若舍弃一块肉,他们便会要我们一条胳膊,到时候大唐可真的就完了!臣请力战!求和不如战和,皇上一旦投降,我大唐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啊。”

兵部尚书韩熙载倒是一片忠心,他曾受先帝厚恩,对元宗皇帝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也曾为南唐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一次向元宗皇帝进言,无疑是拼死力谏。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也不同意向周求和,主张力战,便纷纷附议,都支持韩尚书的意见。

元宗皇帝拍案而起,龙颜大怒道:“你们以为是朕想向周求和吗?大唐之所以有今日之繁华都是靠祖宗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而朕又是一国之君,肩负着一国的兴衰、荣辱,朕又岂会轻言放弃!可是如今周国大军已兵临城下,朕若还是一意孤行,生灵涂炭不说,满朝上下一个也逃不了!到时候,周军势必会采取非常手段,对我大唐进行强攻!到那时候不仅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甚至还会国破家亡,现在向周称臣,最起码只是割地、进贡而已,只要我大唐还能继续将国祚传承下去,等到以后敌国衰弱之时,我们再行用兵,将其一举歼灭!我们也可趁此休养生息,但是现在唯有向周妥协才是上上之策!现在尔等主张力战!拿什么去战?我大唐和周国打了长达三年的仗,我大唐捡到便宜了吗?何况这次是周国皇帝柴荣御驾亲征,将士们士气十足,更不要说柴荣手下还有赵匡胤那样骁勇善战的将领,据说他的武艺超群,领兵有方,试问我大唐有哪位将军是他的对手?跟周国打了这么些年仗,我大唐哪一次不是吃败仗,难道还有必要再打下去吗?尔等可曾认真反省过?如今我大唐国库空虚,再也拿不出钱来打仗了!这次,大周皇帝柴荣御驾亲征,看架势势必要一举歼灭我大唐,难道真要等到别人攻到金陵来,再向人家开城投降吗?韩爱卿,你主张力战,那你可否给朕推荐一员可堪此重任的大将?!”

元宗皇帝对殿下大臣的这番话,无疑是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如今的南唐大难在即,李璟没有必要愚弄大臣,对他们所说的话,句句都是些大实话。大臣们此时方知皇帝用心良苦,再说皇帝所说的话句句在理,当前就南唐的形势不利于跟周军再继续交战,求和是唯一的策略,也是上上之策。元宗皇帝的这番话,把殿下的这帮大臣们问的是哑口无言,很多忠臣只怪自己才疏学浅无法为元宗皇帝分忧而感到苦恼。兵部尚书韩熙载面对皇帝的质问,他也被骂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兵部有一位可堪重任的大将。对于元宗皇帝李璟的质问,他却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退回到队列中。

坐在龙椅上的元宗皇帝无可奈何地叹道:“这事朕就交给宋爱卿去办!速速拟定求和诏书,朕不愿再生灵涂炭了,而且我大唐将士已经精疲力尽,何况朕已经拿不出多余的钱粮供前线打仗了,宋爱卿你就作为求和使臣去跟大周皇帝谈判吧!”

宋大人也无可奈何的应承下来,道:“臣领旨,老臣一定不负众望,既求和也不有损大唐的利益。”

元宗皇帝口中的宋爱卿正是宋齐丘。他是庐陵人,有理政之才,官至右仆射、平章事。平时很得李璟信任,很多军国大事都交给他来办,这次求和使臣的使命也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他的头上,元宗皇帝相信他,一定能够完成此任务。大臣们虽然极力反对向周求和,但是一时间又没有比求和更好的办法,如今的南唐已是千疮百孔,要是再打,无疑是自取灭亡。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求和这一策略,而宋齐丘又是使臣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