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云泉的故事
5240300000019

第19章 “我是人民的公仆”

信访工作被称为“机关第一难”的工作,社会许多矛盾在这里交汇。22个春秋,他在这个特殊岗位上,用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向人民群众捧出一颗共产党人的赤诚之心:“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儿子,我就是您的亲人!”

他深受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滋养。在军队这所“大学校”的7年里,他当了班长、入了党。退伍后,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以自身形象为党旗增辉添彩。

他叫张云泉,现任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曾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在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望活动中涌脱出的又一杰出代表。

“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刚走上信访岗位,张云泉就接待了一位老教师的哭诉。这位教师叫王德元,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教师公职,在乡村小学代了10多年的课。在此期间,他还经历了妻子失踪、儿子早亡的悲惨遭遇。如今,他贫病交加,身心交瘁,还有被单位随时精简的可能。

老王讲得泪流满面,张云泉听得满面泪流。他动情地抓住老王的手说:“你不要难过,我来帮助你!”还掏出钱来送给老王作返程路费。后来,经过张云泉多方协调,有关部门恢复了老王的教师公职。面对迟来的公正处理,老王不仅没有丝毫埋怨情绪,还给张云泉送来了锦旗,写来了感谢信。事后,老王饱含深情把这件事讲给自己的学生听,让孩子们写下了以《党恩》为题的作文。

一篇《党恩》的命题作文,引起张云泉对肩头责任的深深思索。那晚,月光如水,张云泉独自坐在办公室,耳边回响起当年部队野营时连队干部教唱的一首红色歌谣:“红军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是啊,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根植于人民群众这块沃土。如今,做好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

“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22年来,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群众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000余封,接受来访电话上千个。22年来,他从普通信访工作人员到副局长、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其间面对多次调整、交流、提升的机会,但始终向组织立下誓言:“党需要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在这里扎下根!”张云泉用8年时间消融了一个冷漠、倔强的小姑娘心头的坚冰,把在漫漫上访路上流浪11年的方小娟,培养成为一个爱美、爱笑、爱学习的插花师,并为她置办了结婚嫁妆。他用父亲般的慈爱滋润着孤儿沐苏鹏,将小沐从偏远农村接到泰州市区读书学习,如今小沐在部队入了党、选取为士官。22年来,他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工资中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群众。许许多多素昧平生的人,把这位信访局长当作自己的亲人。

有一年,兴华农民李庆余的独生子在外不幸身亡。晚年丧子,李庆余几天就黑发变白发。“亲人有难事,怎能不揪心?”查了许多文件,跑了许多部门,想了许多办法,张云泉把老两口的户口从农村迁到市区,落实了基本生活保障费。打那以后,每逢中秋节和春节,张云泉都要买点东西去看看他们。后来,张云泉和同事们帮助他们在泰州市区开了一个售货亭。开业那天,有人要给李庆余取个好店名,他却请人在售货亭上书写了“共产党万岁”五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如今,这个普通的售货亭已成为泰州城最耀眼的一道风景。李庆余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他逢人就说:“我要感谢张局长,更要感谢共产党。有了共产党,才会有张云泉这样的好干部”。

“党叫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这就是我的工作标准”

张云泉反复告诫自己和同事,信访工作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担着普通群众的期盼,我们每一个信访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做好工作。

去年9月14日,泰州某食品厂的一次改制使36名职工心头发凉:不仅两年领不到一分钱工资,而且厂子未经职代会讨论同意就被卖掉了。无助的职工到政府门前上访。张云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夜赶写出《信访摘报》,向市领导汇报。事情很快有了结果,政策出台了,问题解决了,职工满意了。张云泉干信访,确有许多“绝活”。他常去一块八毛钱一次的澡堂子洗澡,有机会就坐坐三轮车。搓澡工、三轮车夫、的士司机里面,都有他的朋友。再加上长期干信访,张云泉对社情民意了然于胸。

张云泉常说,做好信访工作要有“五心”:即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和长期作战的恒心。“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也能把人说得跳起来。”张云泉总是用老百姓爱听的话摆政策、讲道理。他调解纠纷,有理有据,有情有义,让人信服。

在张云泉的建议下,泰州市完善了四套班子领导到信访局轮流值班制度,推广了“社区论坛”、“民主恳谈会”、“村情发言人”等创新举措,形成了以信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的信访工作机制。

“为民除恶,为民解危。就是为党分忧”

张云泉受过侦察兵专业训练,三四个小伙子都难近其身。几年前,有群众反映,市区某车站附近有一团伙专门向出租车司机收取“保护费”,还经常要求带他们去兜风,稍不如意就拳脚相加。张云泉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心迅速核实清楚情况,向公安机关反映,尽快抓获这伙危害社会的歹徒。

一天,张云泉乔装成司机,开车到某地等客。时间不长,两个年轻人叼着烟、叉着腰,走了过来。其中一人将脚踩在前车盖上,嘴里还骂骂咧咧。擒贼先擒王。张云泉决定会会他们的头儿。他拍拍装有空烟盒的口袋:“码头费是带了,不过,我想长期在你们这儿做生意,钱得当面交给你们‘老大’。”这两人信以为真,乐呵呵地带着张云泉去见“老大”。见了20来岁的“老大”,张云泉“恭敬”地说:“一回生,二回熟,咱们以后就是朋友了。能不能请你出来辨认一下我的车,大家也好共同发财。”“老大”吐着烟圈,爽快地答应了,走路时还故意露出腰间的匕首。张云泉让“老大”到车里拿钱。狡猾的“老大”起了疑心,手摸向匕首。机智勇敢的张云泉侧身一拳,打在“老大”的脑门上。趁他们慌乱之际,警方将这个团伙一网打尽。

对“不拿老百姓的事情当事”的干部,张云泉也会拍案而起。有一次,为了安置一对盲人夫妇,张云泉怒斥过一位打官腔的领导。事后张云泉说:“我最见不得那些打官腔,往党和政府脸上抹黑的人!”

“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带给群众。”长期的信访生涯,在张云泉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为了夺下精神病人砸向上访群众的玻璃瓶,他的左手拇指被咬断了筋,至今仍不能灵活弯曲;他也曾多次接到恐吓电话。

妻子曾哭着问张云泉为什么要当这“受罪”的官?他说:“为民除恶,为民解危,就是为党分忧。这‘受罪’的官不但要当,而且要勇往直前地为老百姓当好。”

“想想革命前辈,我不觉得自己苦;看看困难群众,我怎能忍心追求事受”

张云泉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有求于他的人不少,怕他追究的人也不少,他也成为某些人下力气“公关”的对象。

2001年9月,张云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完事迹报告出来,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勋章。一位精明的日本商人委托翻译找到张云泉,许诺只要他愿意出席一个产品发布会,就可以拿到2万元的报酬。张云泉对此一口回绝。

张云泉是一个经常感动别人的人,也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他忘不了信访局前两任老领导对他的言传身教。老局长唐万美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过功、负过伤的骑兵营长,他最看重的就是张云泉的一身正气:第二任局长殷国忠参加过“黄桥决战”,转业前是空军部队一名团政委,在信访局长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积劳成疾。说到享受,张云泉发自内心地说:“有时,我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太累太辛苦。但是,想想革命前辈,我就觉得自己不苦;看看困难群众,我又怎能忍心去追求享受。”

在北京,张云泉曾被误认为是一个“冒牌局长”。因为工作关系,张云泉经常出差,他总是自带电饭煲,拣便宜的小旅馆住。2001年春天,张云泉住进北京市区一家小旅馆,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他自己用电饭煲煮粥,有时也烧个简单的菜。住宿登记时写的是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吃住却如此寒酸,会不会是骗子?憋了两天,服务员悄悄报了警。赶来查证件的民警核实后,恭恭敬敬地向张云泉敬了个礼,真诚地说:“像您这样的局长,我还真没见过。”

心似白云洁,爱如甘泉涌。面对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和人民群众的褒奖,张云泉说:“群众高兴了,我就高兴了。”“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公仆、国家的公务员,我所做的,就是要让群众从我身上看到共产党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作者系,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丁广阳。)